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道德經的八大精髓

國學道德經的八大精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21:03:49

國學道德經的八大精髓?一、《周易》真言第一、生生之謂易,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國學道德經的八大精髓?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學道德經的八大精髓(國學經典易儒)1

國學道德經的八大精髓

一、《周易》真言

第一、生生之謂易

第二、保合太和

第三、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二、儒家真言

第一、以治平為本

第二、以仁為核

第三、以和為貴

三、道家真言

第一、無為而治

第二、有無相生

第三、道法自然

四、佛教真言

第一、明心見性

第二、無念為宗

第三、頓悟成佛

為什麼選擇每家的三句真言?我們知道,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僅就儒家的書籍就說過“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窮年不能究其禮”。國學方面的典籍浩如煙海,“窮年不得盡其觀”,因此我們應該掌握核心的問題。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把每家的思想都概括為三句話,這樣概括的标準有二:一是這家的核心思想;二是這些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最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句話盡管簡約,但并不簡單,因為它概括了這家思想的核心話題。

一、《周易》真言

先講《周易》。為什麼從《周易》講起呢?我們知道《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中國思維方式的活水,它開啟了中華學術的一個範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周易》是中華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頭,是一部由巫術包裹着的百科全書。它不僅深刻地展現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結構的特點,滲透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裡,而且産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比如說萊布尼茲關于“二進制”的思想,就得到了《周易》的啟發;同時,它也開啟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中國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

易道廣大,乾坤并健,陰陽消長,與時偕行。它的三句真言可以這樣概括:一、生生之謂易;二、保合太和;三、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第一、生生之謂易

“生生之謂易”包括這樣兩層涵義:一是“富有之謂大業”;二是“日新之謂盛德”。

什麼叫“生生”?《周易》上講“天地之大德曰生”,意謂天地最大的品德就是“生”。《周易》各卦産生的過程就體現了“生”的品格。《說卦》上講,“乾,天也,故稱為父;坤,地也,故稱為母。”父母交感變化就化生了震、坎、艮、巺、離、兌,三男三女,他們與乾、坤兩卦合起來便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斷重疊産生六十四卦,這個過程就是生生不息的過程。這種思想就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思維方式。

隻有變易才能生生,生生才能富有,此謂“富有之謂大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富有,富有應該包括每人的道德水平、科技知識以及财富積累等,也就是說要成功立業,不僅僅是物質财富的富有,還有精神财富的富有。《系辭》講:“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就是說要注意道德這個層面的建設。一個人道德的缺失,可能會使他整個的财富化為烏有。中國人講“富不過三代”,為什麼?是因為後繼者沒有一種創業的意識和道德。

生生和富有另一層涵義是“日新”。所以它把“日新”作為一個重大的德性。“日新”就是“日日新”,用現代的話講就是不斷地創新。如果沒有不斷地創新,就不可能“富有”,也不可能“生生不息”,所以《周易》上講“日新之謂盛德”。怎樣才能保持不斷地生生和富有?就要依據《周易》乾卦九三的爻辭所講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終日要勤奮不懈地工作,到了晚上又能夠不斷的反省自己,這樣就不會有災禍。一個不會反省自己的人是不會進步的。

第二、保合太和

《周易·乾·彖》上有句話叫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甯。”這裡提到了“保合太和”,在太和的“天道”内蘊涵着浮沉、升降、動靜、相感的性質,因而産生氤氲、屈伸、勝負的變化,變化有一定的規則,在變化的過程中,每個事物都得到了它應有的位置,并“各得其所”,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取得一種協調、和諧。這種思想影響很大。

我們可以看看故宮的建築。第一個殿就是“太和殿”,第二是“中和殿”,第三是“保和殿”,後面還有三個殿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甯宮”。故宮六個大殿的建築就是按照《周易》六爻所建。這裡有了“太和”、“保和”,為什麼還有一個“中和殿”?如果知道《周易》的既濟卦(上坎下離),我們就可以清楚,“既濟”卦是“離”卦和“坎”卦的重疊,“離”在下,“坎”在上,“離”是火,“坎”是水,在“既濟”卦裡面,九五是陽爻,在陽位;六二是陰爻,在陰位。五是奇數,二是偶數,陰在偶數位,陽在奇數位,稱為“得位”,九五為至尊的位置,古代皇帝稱“九五至尊”,與其相對應的六二陰爻,是臣位,君臣和諧為“得中”。九五、六二兩爻陰陽相應,叫做“和”,既當位又相應,所以稱為“中和”。“乾清宮”是皇帝平時辦公的地方,“坤甯宮”是皇帝結婚的地方,皇後、太後可以在那裡活動,中間是“交泰殿”,“泰”卦是“坤”在上,“乾”在下,這時候,陽氣向上,陰氣向下,便可以交感。《周易·泰·彖》上講,“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不交萬物就不通,上下不交萬物就不成,“交泰殿”就是取《泰·象傳》:“天地交泰”的意思,也就是“乾清宮”和“坤甯宮”的一個交合,這是故宮仿照《周易》思想的一個排列次序。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保合太和”實際上是講“和”的思想。

《周易》六十四卦都是相反相成的,講和合、和諧的思想,八卦的天地、水火、山雷、風澤,也是融突而和合、和諧。“和”的思想後來得到儒家、道家、墨家等的闡發,成為中國思想上一個核心的範疇和首要的價值觀,影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

第三、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這句話被看作是《周易》中的“易道”。“易”有“三義”,一曰變易,二曰不易,三曰簡易。“不易”講的是“易道”,“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就是不易之道。這裡提出了三個概念:“理”、“性”、“命”。這三個概念在後來“理學”開山之祖周敦頤那裡做了重要的發揮,他在《通書》中有專門一篇文章叫做《理性命》。

“窮理”就是窮“易道”。朱熹講隻有“格物”而後方能“窮理”。王陽明年輕時笃信朱學,依朱子所說格他父親王華北京官署裡的竹子之理,結果未果而中途病倒。“窮理”用我們現代的話講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認識事務現象的背後是什麼。比如桌子的背後是什麼呢?背後的東西能不能被認識?也就是“理”能不能被我們“格”出來?大家應該想一想。王陽明按照朱熹的方法沒有“格”出來,那麼這個“理”究竟在什麼地方?王陽明窮盡儒、道、佛之書,後來他找到了“理”就在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就是理。這樣他就開出了與朱熹不同的路向,一個是“理學”的路向,一個是“心學”的路向。

何謂“盡性”?首先,“性”就是我們說的人性,對“性”的本性,人們衆說紛纭,有人說人性是善的,有人說性是惡的,也有人說性是善惡混的。其次,“性”是從哪裡來的呢?《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郭店楚墓竹簡》裡講“性自命出”。這說明“性”是“天”給我們的,是先天的。孟子講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但是它常常被私欲所蒙蔽,因此才堕入惡。所以我們應該去除私欲,把我們放逐的“本心”找回來,這叫做“求放心”。把原來的“本心”恢複起來,這就得“盡心”,即認識我們的“本心”是什麼。所以孟子講“盡心知性知天”,隻有能夠“盡心”,才能夠“知性”、“知天”。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命”可以理解為“天命”和“命運”。“命”和“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說“命”是“天”賦予的、不可改變的必然性,那麼“運”則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人可以在“性”和“命”的互動中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周易》上講:“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就是說我們隻要“窮理盡性”就可以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兇,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掌握它,孔子就說:“五十而知天命”,從這個意義上看,《周易》上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可以說開啟了後來的宋明理學以及儒家的理性命話題。

二、儒家真言

《周易》開啟了儒家的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源頭活水。孔子讀《周易》曾經“韋編三絕”,把用來穿竹簡的繩子翻斷數次,可見對《周易》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所以後人把《易傳》歸于孔子的名下。儒家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講“經世緻用”。我把儒家的核心精神概括為三句話;一、以治平為本;二、以仁為核;三、以和為貴。

第一、以治平為本

《大學》中按照朱熹排列次序第一章就講“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叫做“八條目”。不管是天子、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以上是“内聖”問題,“修身”以下則是“外王”問題,“内聖”也就是“超凡入聖”的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格物緻知而誠意、正心,身修而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内聖”可以直通“外王”。現代新儒家熊十力也認為可以直通,而他的學生牟宗三則認為不是直通,而隻能“曲成”。需要經過“良知坎陷”,然後才能開出“外王”。換言之,内聖的“心性之學”隻有這樣才能開出“外王”的科學和民主來,這是他作的一個現代的解釋。但是從《大學》來看,“格物”、“緻知”是一個知識論問題,如果把這些做好了,然後“誠意”、“正心”,其實是可以開出“外王”來的。

現在為什麼一些人,甚至一些高級領導幹部,出現了很多貪污受賄問題?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格物緻知,提高認識,然後正心誠意,去做修身的功夫。隻有自己身修好了,才可以管理好家庭,如果連家庭都管理不好,他如何能治國呢?這當然會出問題的。現在很多高官倒台,都與此有關系。

治平為本,在政治上看,孔子是主張“德治”的。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從政時,你用政令和刑罰來壓服,那麼百姓可以做到不犯罪,但是并不能使他有羞恥之心;如果你用道德來教化他,用禮來引導他,那麼他就不會犯罪,并且有了羞恥之心。這是兩個層面,一個是“自律”的,一個是“他律”的,隻有把這兩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我想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政治上孔子要求君應遵君德,官應遵官德,為政者要端正,所以說“政者,正也”。如果隻有命令,自己不以身作則,下面也不會執行的。用俗語講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是很簡單的道理,這是治平的根本。

治平為本,從經濟上看,就是從“小康”到“大同”的社會目标。小康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自己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子當兒子去愛他。“大同”社會是“天下為公”,那麼就不能僅“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是要把這種親情也推及到别人親人的身上,“不獨親其親,子其子”。

治平為本在道德上的要求,是要遵循“孝、悌、忠、信、仁、義、智、勇”這樣一些道德條目,這是社會治平的保證。

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出自《四書章句集注》聶中波書)

從教育上講,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不受等級的限制。譬如周代就有這個限制,要上“國子學”,必須是三品以上的子弟,入“太學”必須是五品以上的子弟,入“四門學”必須是七品以上的子弟。孔子的偉大之處就是打破了這種等級制度,使得每個人都有學可上。同時他打破學在官府的教育制度,率先私人辦學,為廣大人民開辟了上學的方便之門。

第二、以仁為核

《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孔子貴仁”。“仁”,《說文》上言:“親也,從人從二”。是講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呢?要“仁者愛人”。後來有人講“仁”是對别人而言的,是重人的價值取向;“義”是對自己而言,重我的價值取向。“義”是你自己要做到,它由外在的道德行為内化為端正自我。“仁”則要求愛别人,人往往有一種本能的自愛心理,而喪失愛人的意識,所以強調愛人,隻愛自己不是太自私了嗎?因此,“仁”是由己及人。“仁”包括三個方面的意思:

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3年通過了一個“全球倫理宣言”,這個宣言提出了四條金規則,一是不殺人,也就是不要戰争;二是不說謊;第三條是不偷盜;第四點是不奸淫,男女是平等的。這四條“金規則”的指導思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說自己“立”起來了,也要使别人“立”,自己通達了、發達了,也要使别人通達、發達。就像現在評教授,自己評上了,就不讓别人上,這就不對了。還有在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總是制裁不發達的國家,不讓不發達國家發展,限制你的發展。發達國家自己發達了也要讓别的國家發達,這才是“己欲達而達人”,這才符合孔子的思想。

三是“博施于民而能濟衆”,就是廣泛地給予老百姓以好處,又能幫助老百姓生活得好,而且要幫助不發達國家發達起來。

第三、以和為貴

孔子的弟子有子說過“禮之用,和為貴”。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在經濟領域中成就顯赫,他創辦了五百多個企業,六百多個慈善機構。但他很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個著名的論點就是“《論語》加算盤”,并在他的家鄉立了一塊“以和為貴”的碑。

“和”是中國哲學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最高的價值目标。在堯的時候,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國家大概有三千多個,到了周代還有八百多個,到了戰國還有“七雄”。我在《和合學》中就講,當時,中國就是一個國際社會,雖然國家小,但畢竟是一個國家。當時如何“協和萬邦”?就提出了國家和國家之間應該協和、和諧,黎民百姓才能和諧相處。

《詩經》上也出現“和羹”一詞,“羹”就是肉汁,“和羹”就是說如何能夠讓肉汁好吃。晏子和齊景公對話的時候,就講到了“和同之辯”,他認為要讓肉汁好吃,就必須把各種各樣的調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油、鹽、醬、醋等,把它們加到一塊,又恰到好處,多種元素的和合,才能美味,才是“和羹”。《禮記》中講“和”的地方就更多。《五經》裡面都講“和”。孔子把“和”與“同”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人格的标準,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從這個意義上講,“和”在儒家的思想系統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國哲學中,關于天地萬物是從哪裡來的是一個根本的問題。你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大家好像沒有考慮過,而且也覺得不需要考慮。其實,哲學就是對這種問題的追問,他們首先考慮的就是天地萬物從哪裡來的問題。中國古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和實生物”。“和”就是“以他平他”,也就是事物與事物之間是平等的、平衡的。也就是說你和我和他之間,不是你吞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一種平等、平衡的關系。對他者應該尊重。如何“和實生物”?他講“土與水、火、金、木雜而成百物”,不同的元素“雜合”才能生成百物。韋昭對“雜”有一個解釋,“雜”就是“合”的意思,因此,“雜種”是優生的一種方法。日本人稱自己的文化是雜種文化。“雜”能使萬物融突和合化生。

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中國從思維的源頭上,是講天地、男女、父母等多種元素、事物融突和合而後化生萬物的,它不是有一個絕對的、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來産生萬物。正因為這樣,所以中國的思維就從源頭上開創了多元的、包容的、沒有獨斷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西方是由唯一的、絕對的東西産生萬物就開出了二元對立的、獨斷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就會認為隻有我才是唯一的、絕對的真理,其他的東西都不是真理。這種情況下,對不同的意見就會采取排斥的方法。而中國思維方式從源頭上便具有包容性。譬如在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裡,儒、釋、道三教之神可以在一個寺廟裡供奉,其他宗教可能嗎?所以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文化能夠包容各家思想的一個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講,中國文化開出的是一個“和合”的思維方式,而西方開出的是一個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從思維源頭上講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的文化之所以偉大,之所以生生不息,确實有它的原因,這就是和合。世界上的四大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除了中華文明外,都曾斷裂過,現代的歐美文明是有今無古的,唯有中華文明是亘古亘今的,它沒有中斷過。這是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表現。

三、道家真言

道家思想屬于黃老系統。它的源頭之一是以坤卦為首卦的《歸藏》。道家是講“逍遙”的,你們可以看看莊子的《齊物論》和《逍遙遊》,那是極富想象力的,莊子能把你的思想帶到廣袤的宇宙空間去遨遊。在宇宙之中,人雖然看起來很渺小,但在道家看來,人也是很了不起的,是“四大”之一,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從這裡來看,道家并非否定主體人的作用,也不是“避世”的(這一點我可能跟傳統的看法有些不同),其實,他是講如何批判社會的,他從批判現實社會中,提出了自己一套獨特的看法,闡發了自己獨特的價值理想和超越境界。我把道家核心思想概括為三句話:一、無為而治;二、有無相生;三、道法自然。

第一、無為而治

為什麼講“無為而治”,這就是道家所探讨的獨特的治理世界的方法。他這樣講:“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把“為”當做“無為”,把“無為”當做“為”,這樣就可以治理國家,我想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個領導,他事無巨細,什麼都管,你想能管得好嗎?肯定管理不好,所以,道家就講“道常無為無不為”。“道”經常是“無為”的,但是它“無所不為”。一個領導,你看他無為,其實他什麼都為了,因為他制定方針、政策、戰略、策略,制定工作的方案、制度和秩序,按照這個制度的規範去做,就能夠做好,對不對?這樣,實際上他都為了。對于老百姓來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百姓自然教化,這裡“正”字很重要,過去就講,皇帝“正”就能夠正朝廷,朝廷“正”就能夠正百官,百官“正”就能夠正天下。宋代理學家們的思想是比較開放的,因為當時趙匡胤有一個“佑文政策”,這個政策重要的特點就是不殺知識分子,這樣知識分子就可以大膽的發言。朱熹上奏折的時候,他就大膽地說,皇帝的“心術不正”。他在奉召當侍講的時候,朋友們問朱熹給皇帝講什麼?朱熹就說要講“正心誠意”,朋友說你這樣講不行,皇帝不愛聽,朱熹反問,我不講“正心誠意”講什麼?他認為如果皇帝的心術不正,百官的心術就不正;百官的心術不正,百姓的心術又怎麼能正呢?所以老子講的“我好靜而民自正”,皇帝正了,百姓自然正,不需要一個個地“正”,我們現在就很辛苦!如果你自己“正”了,你自己不貪污、不盜竊、不走後門,我想别人也不敢,這樣就可以“我無為而民自化”,人民就可以自己教化自己,自己改惡從善,這就是老子講的“無為而治”。

中國曆史上,有兩次是用道家的思想來治理國家的,卻獲得了兩次盛世,這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文景之治”我們可能很熟悉,影片《漢武大帝》裡有所描述。當時窦太後把儒生轅固生投到了豬圈裡面,想讓野豬殺死他,結果是豬被他殺了,這看出當時儒道兩家鬥争是很激烈的。

另外一個是“貞觀之治”。唐初受當時“士族”門閥制度的影響,想從李姓當中找一個最有名的人,以提高自己的門閥,他們找到了老子。因此,在唐朝開始的時候,雖然儒釋道三教并用,但道家的思想是排在第一位的。當時,也是與民休養生息,取得了好的政治效果。

第二、有無相生

老子不是隻講“無”,他也講“有”,他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好理解,萬物、人類都屬于“有”的範疇。但是“有生于無”就不好理解。

我們看看老子講的。他是這樣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譬如說房子。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你們能在禮堂裡聽我講嗎?當然不能,所以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又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用泥巴做一個杯子,中間必須是空的,如果中間是實的,那就沒有用,不能裝水。還有“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車轱辘中間必須是空的,它才能轉動,所以說“有無相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道德經》,“道”就是“無”,是形而上的,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德”呢?如果就具體的行為來說,它就是“有”。你待人接物,就是一個具體的事件,是你生活的一種“樣式”。從一定意義上說,《道德經》的“道”是講“無”,“德”是講“有”,這就構成了道德經。反過來,就像馬王堆帛書裡面那樣,“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這是說它對形而下的人們的道德行為更加重視,所以講“失道而後德”、“大道廢,有仁義”。《老子》書當中,在講“無”的時候,并沒有忽視“有”,所以“有”、“無”相反而相成,兩個是互補的相生的。

第三、道法自然

《老子》中有句話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效法地的,地是效法天的,天是效法道的,道是效法自然的。那麼“自然”是什麼?它是一種自然而然,正因為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的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一種自然境界。老子對自然有一種描述。他舉了一個例子,“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驟雨不終朝日隻是一種自然現象,體現出自然本身的一種狀态。它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說明,用無為思想“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輔助萬物的自然而然。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道”的自然而然的本質是什麼呢?第一點,不能加它一點,也不能減它一點,不能加減,不能損益;第二點,“道”是不主宰,既不主宰别人,也不要别人主宰它,它是這樣的一種品格;第三點,它不需要超越别的東西,而是自然而然地超越;第四點,它既是萬物之母,又不自以為是萬物之母;第五點,是相輔相成,雙赢互補的,也就是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它背負着“陰”,而抱着“陽”,是這樣的一種狀态。你們可以閉上眼睛想象“負陰而抱陽”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态,它的“和合”化生了第三者,就是“沖氣”。

儒道兩家正好構成了中國思想當中的兩條路向,這兩條路向又是互補的。它們又像是中國思想中的兩條大河,氣勢磅礴、亘貫古今,兩者既相反相成,又相得而益彰,在交融互設中維護着民族精神的平衡。我們人的手心是陽,手背是陰;人的軀體是陽,内髒是陰。任何事物都可以做這樣兩方面區分。所以中國的思想是非常有生命智慧的,它既講這一面,也講另一面,兩個又是互補的。這就構成了中國思想的偉大之處,也構成了中國哲學思想的精妙和深刻之處。大家了解這一點,就應該為中國哲學思想的獨特性而驕傲。

四、佛教真言

禅宗的三句話就是:

一、明心見性;二、無念為宗;三、頓悟成佛。

第一、明心見性

禅宗的要義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故又叫佛性禅。禅宗在六祖發揚光大後,不主張苦力修行。他認為:人心本來是清靜的,萬法自在心性之中。日月本來是明亮的,但為何現在看不見明日明月呢,是被雲霧所遮蔽了。某天突起大風,吹拂走雲霧,那麼也就可以看見了。本來你的心性是明的,佛就在你心中,隻要将遮蔽佛性的私欲吹拂走,就可明心見性。所以《壇經》講:上是明的,下是暗的。現在我們坐飛機,可以體會得到。所以他認為成佛不必外求,慧如日,智如月,是常明的。佛就是覺,就是悟,就是智慧。智慧本來是常明的,你本來就是可以成佛的,隻是被雲霧暫時遮蔽。隻要将之去掉,佛性就顯現出來了,慧能認為衆生都是有佛性的。因“明心見性”的宗旨,是建立在人人心中有佛性上,“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慧能認為,“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于自性中,萬法皆見”,“萬法盡是自性”,因而不需外求,成佛在自心。

第二、無念為宗

無念為宗,還包括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并不是說要斷絕念頭,要離去念頭,沒有了念,也就意味着死去。禅宗不是拒絕意識活動,而是要超越意識活動,要離境離染,要念念真如本性。不要有愛憎、執着,蔽于境。強調的是真心發露,如此才是無念。無相為體。無相就是沒有相,現在注重相,名字概念是相,桌子是相,但我們不能停留在相的階段,不要被相所蒙蔽,而是要超越它,這存在一個修行的問題。佛教中的戒律實際上是外在的,我們不要被它所束縛,要自然去做,不違背它即可。無住為本,無住就是不要停留,不要中斷。你都有佛性的覺悟,但不是很容易達到,你應該空色身,這樣才是無住。

第三、頓悟成佛

頓悟成佛,這是禅宗念佛的法門和訣竅。佛性在你心中,隻要你有了明師指點,即可立即覺悟,頓悟成佛。禅宗解決了必然和自由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去掉長期形成的束縛、戒律,充分實現主體的自由,去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可以說,禅宗生發了佛教中的一次革命,把心外佛變成了心内佛,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此,它是洞察人生命智慧的思想。也就指出了人在被奴役的情景下,如何去獲得自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