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禮記》裡說:“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誠然,層次很高的人,言語緩慢而沉穩;低層次的人,言語暴躁而急切。
就是同樣一句話,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表達的情緒大不一樣。
打個比方,兇狠地說“謝謝你的好意啊”,顯然是有情緒的;柔聲地說“謝謝你”,則非常真誠。
因此,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的層次高低,聽他說話的音量就知道了。
02
第一,低聲謙卑:自帶貴氣。
東漢經學家服子慎擅長《左傳》的學問,打算寫一本注解。但是他覺得,不能憑借一己之見,應該集百家所長。于是,他應聘到名士崔烈家做勤雜工,負責做飯。
當崔烈和學生們講《左傳》的時候,他就躲在窗外聽。
有時候,服子慎會和學生們一起探讨授課的内容。因而,崔烈就懷疑家裡的勤雜工是服子慎。
早晨,崔烈跑到服子慎的卧房門口,喊道:“子慎。”
服子慎睡眼朦胧中,就回應了一聲。從此,兩個人成為了好朋友。
從頭至尾,服子慎的言語,都處于“小心翼翼”的狀态,但是他求學的想法是真誠的,對于學術的态度,也是認真的。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師——崔烈。
他們是師生,也是朋友,還是同行。
成長的路上,我們會走進學校,讀很多書。讀書的期間,把老師當成神聖的人,并且服從老師的安排。在交談的時候,也是以老師的話為準。
求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人越來越貴氣的過程。讀書越多,人的層次就越高。
當我們走進社會,仍舊可以保持輕聲謙卑的态度,就難能可貴了。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不管多大年紀,都把自己當學生,把别人當成老師。人生的層次,就是永無止境的了。
孔子帶着弟子雲遊的時候,遇到了很多的普通人,但是孔子都會主動和他們交談,給他們的“不一樣”點贊。
比方說,孔子遇到一個捕蟬的老人,就問他,如何才能練好捕蟬的技術,老人告訴孔子,要用很長時間練習穩定的身體;在呂梁,遇到遊水的人,就問如何潛水,遊水的人說,因為住在水邊,因此和水很親近,自然會遊水。
聲音,總是比别人低幾個分貝,并不是自己沒有道理,而是把别人擡高,同時,别人的智慧,就像流水一樣,流入你的腦海中。這是利用了“水往低處流”的道理。
記住,水低為海,人低為王,語低為貴。
03
第二,安靜傾聽:尊人愛己。
張憑是東晉時期的大孝子,被舉薦為官。
有一天,他去拜訪著名清談家劉惔。
但是,劉惔家有很多的名流在聚會,辯論。張憑被安排在下座,還毫不起眼。
當大家辯論的時候,張憑就不動聲色地分析,記住一些要領。
隔了很久,張憑才開口說話,并且語出驚人。
劉惔對張憑刮目相看,便拉着他去拜訪撫軍将軍,說:“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因而,張憑做了太常博士。
當一個人不說話的時候,音量降到最低了——恰是無聲勝有聲。
現實生活中,我們就缺乏認真傾聽的習慣,總是忍不住要插話。一旦聽到不同的建議,就要反駁幾句,否則就覺得自己被“冷落”了。
真正會說話的人,就像彈奏豎琴的高手一樣,能夠用手撥弄出美妙的音樂,也能用手按住豎琴,讓琴不發出任何聲音。
聽别人說話,就是尊重别人,也是用心去理解别人。當别人說完之後,自己根據情況來發言,就能讓别人尊重自己。
說話的音量控制,體現了社交的态度,沉默不是無語,而是用肢體語言來傳遞心聲,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04
第三,大呼小叫:沒有修養。
總有一些人,習慣了大呼小叫,如果别人反駁幾句,一準會做出咄咄逼人的樣子。
宋朝文豪蘇東坡,被貶黃州時,遇到了老朋友陳季常。
陳季常本想通過讀書,考取功名,當時幾次都沒有成功,就放棄了,從此隐居在黃州一帶。
閑來無事,蘇東坡去陳季常家做客,一起聊人生,談佛法,到了夜裡,還是沒完沒了。
忽然,陳季常的妻子吼了一句:“還不睡覺?”
陳季常吓得拐杖都掉在地上了。
蘇東坡則打趣地說:“忽聞河東獅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對比之下,三個人的層次,就浮現出來了。一個吼叫的女人,顯然是待客不夠禮貌;一個被老婆驚吓的人,顯然是定力不夠;一個能從容賦詩的才子,留下了美名。
說話全靠吼,這樣的人,顯然是素質不夠高的。
父母吼孩子,孩子就會懼怕,也會變得茫然;中年人吼老年父母,是沒有小心的體現;孩子對父母吼叫,是家教缺失的表現;同事互相吼,就是擡杠;上司對下屬吼,會失去民心;對路人吼,會被人認為“神經不對”。
05
控制音量,是一個人的必修課。
伏爾泰說過:“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真正高層次的人,會讓别人的耳朵舒服。經過反複地修煉,聲音的高低,恰到好處。
其一,和熟人聊天,盡量讓對方多說幾句,讓自己多聽。
其二,自己開口的時候,控制住情緒,語速慢一點,聲音柔一點。
其三,遇到不熟的人,應該試探性說話,看對方适合多高分貝的聲音。比方說,遇到耳背的老人,可以适當大聲一些。
其四,任何時候,切忌喧嘩,不必強求别人苟同你的觀點。
做人,有理不在聲高,無理不能取鬧。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