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照例收拾碗筷,洗刷好後走進自己的卧室。
身後響起了老媽常念的唠叨:"那麼大的人了,性格咋還是這麼内向,一點都不開朗活潑"、"也不知道出去玩,你看那誰誰天天都是嘻嘻哈哈,身邊朋友一大堆"……
我默默關上門,倚在座椅上長籲一口氣,不禁細細思量:内向性格,真的就這麼不被認可嗎?
01從小到大,似乎身邊的人,包括社會大衆,總是贊許和認同外向性格。連應聘工作時,簡曆上寫明"性格積極開朗"的人,都會被格外青睐。
他們總是深信不疑地堅信:外向性格的人活潑開朗,可以結交到很多朋友,能夠淡定自若地站在台上侃侃而談,勇于接受新挑戰,更有可能去争取原本不屬于他們的機會……
于是我們的家人,老師,一輩又一輩的人告訴我們,性格應該外向一些,不要安靜,不要内向。很多時候,我也因為自己的不愛說話,一直被别人貼上"文靜"的标簽。
爸媽總是不厭其煩地說着:"你看别人都敢說敢講的,你半天都不吭一聲,這樣以後在社會和工作中會吃虧的!"
可是,在我看來,内向隻是一種性格,而不是一種缺陷。就像每束光都會投下陰影一樣,每種性格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得到平等尊重,而不是偏見。
正如毛不易所說:"你總要允許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
記得小時候生活在鄉下,一群差不多同齡的小夥伴,總是會經常湊在一堆,叽叽喳喳,不是一起商量着爬樹捉蝦,就是三五成群地遊戲玩耍。
那個時候的自己,好像對于這些都不是很感興趣。
我喜歡的事情,是一個人蹲在操場角落,看牆角邊小小的螞蟻們忙碌搬家,辛勤覓食;喜歡一個人在草叢裡捉螞蚱,然後給它們做個圈養的圍欄,頗有種"你們都被我承包了!"的得意和滿足感;還喜歡用剛采摘下的新鮮桑葉,投喂給蠶寶寶,安靜地看着它們啃食,留給桑葉一個個圓圓的缺口……
或許從那時起,我就很享受一個人不言不語的狀态。不用為了刻意迎合誰,拼命而委屈地融進熱鬧的圈子。
我喜歡這種寂靜的時光,安靜地與一草一木,春風秋月對話。
正如作家周國平說的那樣,"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02
任何情緒都是正常并且合理的,壓抑的情緒不會消亡,它隻是以掩埋的方式重新出現。
外向的人,更喜歡用宣洩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壓力。
内向的人,并非沒有情緒,隻是他們更習慣于内化自己的情緒,安靜地思考,以靜默的方式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内向性格的人總是安安靜靜,一臉淡定從容。得意時不會到處顯擺和炫耀自己的成就,失意時更不會滿世界地到處找人傾訴和索求安慰。他們不會将别人當成自己的情緒垃圾桶肆意發洩,隻顧自己一吐為快。
于丹曾經在她書中寫過:"天地有大言而不美,靜水深流,這看似深邃的天都萬物,其實簡約樸素,平凡安然。
歲月的一朝一夕,一城一池,無不在每一段尋常的生活中,每一個從容的微笑裡。"
無論何時,内向的人總會給人一種穩穩的踏實感。他們不會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會不管不顧地插話。他們或是以安靜的目光關切着你,或者嘴角帶着淡淡的微笑,總是耐心地陪伴在你身邊。他們是最好的傾聽者。
正如那句歌詞唱道,"給你的愛一直很安靜"。不主動不代表沒有想法,不活潑也不等于沒有熱情。每一個内向的人,都是内心豐富且低調的特别存在。
03易烊千玺在一次演講中說過:"有些想要做的事情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壓抑TA。雖然TA跟所謂社會裡的既定印象不一樣,但是那個才是成為你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元素。"
内向的人,會用自己一顆細膩柔軟的心,體察世間百事;會以一種謹言慎行的态度,對待人情世故;會汲取内省思考的力量,在角落裡默默發力,然後像植物一樣快活成長。
"我并不因為這世界想聽見我的聲音而發出聲音;我不因為誰不想聽我的聲音而保持沉默。
我沉默,是因為我喜歡此刻沉默的我;我發聲,也隻聽從自己内心的聲音"。
微博上有個網友總結得很是一語中的:"不說話 沒能力=一聲不吭,不說話 有能力=謙虛内斂做大事。"
内向者自身所擁有的自我價值,是最有力的表達,最亮眼的特征,最合理的"存在"。
無需多言,安靜成長。你的内向,自有力量。
願彼此共勉。
不知道你是否也是一個安靜内向的人呢,有什麼心得和體會可以留言給我哦,期待我們有所共鳴~
作者簡介:奇文共賞。讀書觀影,體驗百态人生;獨而不孤,你我文裡相逢。
更多情感美文,歡迎你關注查看,期待與你共鳴互勉。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