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禮單上,往往是碳水和蛋白質的狂歡。在内蒙,送上一整隻羊都不在話下,而在廣東和海南,有多少戶人家走親戚,就有多少隻雞被送上餐桌。臘肉是多地的寵兒,熏制和腌制像是給肉變了魔法,沿海地區則變着法地送出海鮮,鮑魚、幹貝、鱿魚都已經不夠新鮮了。
走親訪友送的年貨,不僅是個禮物,更是份心意。不少地區都有自己的講究,好事成雙是基本,“諧音梗”也隻為好彩頭。還有些心意不僅可以溫暖一家,更能讓人借花獻佛,實現禮物的大流轉,人際關系的大和諧。
策劃 | 好好花錢小分隊
外地人永遠想不到的“珍惜之物”“年味一下子就有了”
北方選手:@田寶
坐标:吉林
東北有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人參作為吉林的土特産,一直都是送禮的一個好選項。但是人參一般都是送給南方的親朋好友,一是因為南方沒有,二是比較有分量,最主要的還是很有“面兒”。作為東北人我們送禮不僅好面兒而且務實,既要考慮能不能拿出手,也要考慮是否實用!
對于我父母來說,過年送出去最多的和收到最多的就是煙酒水果,因為過年我們家家都需要置辦這些東西,送這些也很符合我們務實的特點。白酒真的是個好東西,它沒有保質期而且很有收藏的價值。我曾經見過一份禮盒裝的白酒兜兜轉轉去了好幾家,我不喝酒的大伯收到它之後送給了我爸爸,但是我爸爸去年戒了酒,于是在過年的時候又把它送給了徒弟。
對于我們來說過年送禮送的其實是一個情分,而禮品就是情分之間的紐帶,我們并不在乎禮物這個東西本身,在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那份連接。
南方選手:@羅二狗
坐标:江西
在我的家鄉江西泰和,存在一種神秘的送禮硬通貨——“木油”。每逢年節,送煙送酒送水果,可能送不到泰和人的心坎上,如果來的人手上提着兩桶木油,每個泰和人看了都會笑嘻嘻。
木油,又叫木子油,是野生油茶樹的種籽物理壓榨出來的純植物油,可以直接用來炒菜,也可以外用。這東西在我的家鄉基本家家戶戶都有一些,但不會特别多,是珍惜之物。
泰和人相信木油的神奇功效,孕婦吃它,老人也吃它,還有人會拿它當新生兒的潤膚油。我媽媽就是一個“木油教”的虔誠信徒,嗓子疼了,“含點木油”,小時候我生病了,媽媽會專門用木油給我炒菜,它确實有一種獨特的清香,非常治愈。在我媽媽的字典裡,一切皆可木油,頭發劈叉了,她會建議我,要不要洗頭後用梳子沾一點木油梳梳?大學同學痔瘡了,她裝一小瓶木油,讓我送給對方抹抹……
外地人可能很難理解泰和人對于木油的推崇和狂熱,它的地位就像野生大黃魚之于江浙,海參之于大連,鲅魚之于青島。我們那山多,有田地的人家裡多會有一小片木子林,到了國慶假期,我那在一線城市國企上班的同學會專門回家“摘木子”,全家人一起勞作一周,收回來幾百斤木子,榨出來的油,将将夠一家人用一年。
像這樣真正純正的木油一般都走不出泰和。野生樹木有限,人力也有限,家裡能産木油的山林富翁們,除了留下自己吃的那份,剩下的木油會送給最珍貴的親朋,外地人想買也買不着。在我們家,每年都能收到外婆拿來的幾瓶木油,用1.5升的塑料瓶裝着,封口處外婆會細心地蓋一層保鮮袋再擰瓶蓋,這樣油不會漏出來。對我媽媽來說,那可能是世界上包裝最土卻又最珍貴的新年禮物。
▲ 圖 / 網絡
北方選手:@萊克西
坐标:山東
搜索鈣奶餅幹的時候,網站自動跳出問題:“鈣奶餅幹隻有山東人吃麼”,竟然有一種作為“沙東人”的自豪感湧上心頭。
每年過年回到老家,在爺爺家的院子裡,會見證很多場神秘而又莊重的“禮物互換儀式”。前來拜年的親戚們,手裡都提着一個長方形的人造革包,包的外皮要麼印着北京天安門廣場,要麼就印着上海東方明珠,這種“時尚”打20多年前就在村落間相互流轉。
但這些嚴肅的手提包裡裝着的其實就是幾條鈣奶餅幹。咬開餅幹,能看到截面中的小氣孔兒,這使它們吃起來輕盈、松脆,一點不費嘴。嚼着嚼着,還能感受到麥香越來越濃郁,看着劇,一晃就能吃大半條兒。
但我最愛的是把它們浸在牛奶裡,用勺子舀一口,餅幹已經充分釋放了甜蜜,綿軟溫熱、奶香四溢,吃一碗下肚兒,身體就能快速獲得能量,堪稱早餐和宵夜的最好選擇。過年期間,鄉裡鄉親之間靠着這些輕盈的甜蜜一下子就親近了起來。
多年來,這款鈣奶餅幹一直站在樸素實惠的戰線上,既沒有跟風換成獨立包裝,也依然是二十多年前的黃白色條紋外表,唯一有變化的就是增加了一款低糖版,怕長肉人士友好型哦。
南方選手:@婵婵
坐标:湖南
我的家鄉在湖南常德。我第一次跟同事提起常德缽子的時候,對方一臉茫然,我緊接着說,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炖鍋,缽子菜就是一種炖菜。
提起家鄉的年夜飯,我想到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一桌的缽子菜——從廚房的煤爐子上端出來,一路上咕噜噜地響着,再繼續用酒精爐炖着。缽子可炖萬物,但無論裡面炖的是雞鴨魚肉還是菌菇青菜,出鍋的時候,總要在上面撒上一把蒜苗和幾塊青紅椒。對于湖南人來說,熱騰騰的霧氣從紅湯缽子裡往上冒,年味一下子就有了。
在網上搜“缽子”,出來第一個商品就是“常德缽子”,也算是一種和地域綁定的新特産了,所以今年,我給朋友們準備的串門禮物就是缽子,希望留京過年的朋友們在寒冷的北方也能享受到熱氣騰騰的年味。而且我發現,缽子長相複古,不炖菜的時候,擺在茶幾上裝水果也怪好看的。
▲ 常德缽子菜。圖 / 網絡
北方選手:@晴子
坐标:内蒙古
小學四年級的那個春節,年初一的早晨,我推開房門,院子裡一隻灰撲撲的羊倒在地上,四隻腳捆在一起,猛地跟我四目相對了。
媽媽說,羊是二大爺給的。天還沒亮透的時候,二大爺站在小卡車上,順着院牆把羊一隻隻扔進一位位親戚家。車“突突突”地開走,羊一起叫了起來。看到羊,爸爸忿忿不平。在家族裡,羊不止是羊,羊是财富,是臉面,是炫耀中混雜的真情。
隻是後來,二大爺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身體也欠佳。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大家重新變成了一樣的窮人。但近兩年,老家的村子拆遷,一夜之間誕生了幾百個千萬富翁。羊又出現了。
北方選手:@六六
坐标:河南
我的老家在鄭州登封,一個以少林武術聞名天下的地方,但這套拳腳也不能當禮物送哇。90年代送禮,總免不了牛皮紙包紮的散裝紅糖,用麻繩捆上,結結實實地将牛皮紙紮成大約五尺的倒三角形狀,再搭上月牙形的蜜餞,一年的甜蜜都在這些禮數上了。
還有焖子,這種看上去極像黑暗料理的美食,卻是我家鄉小城裡,人們最摯愛不過的美食之一,涼拌或者爆炒,都是過年才能吃得上的饕餮。隻要伯伯家院子裡一起竈,就知道馬上就能讨到壓歲錢了。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紅糖和蜜餞在新年的禮物裡已不見了蹤影。城市的小區裡也沒人再去做焖子,每年住在老家的伯伯和姑姑,總會及時托人帶來新年新蒸的焖子。在我的心裡,這是家族根系的連結。吃到嘴裡,你總知道,有一塊土地,它是你的故鄉。
▲ 圖 / 電影《過年》劇照
DIY年貨裡,有汗水、口水和心意胃裡永遠養着一隻隻吃家鄉菜的饞蟲
南方選手:@易方興
坐标:湖北
三十年前,我住在黃州的團風縣但店村的燕抱山上,這山像一個老燕子抱着小燕子,我們家就安在小燕子處。家門口有個土院子,院子中央有個大石臼,約有我的洗澡盆那麼大。每逢過年,我奶奶要買來糯米,泡水蒸熟後,倒進這個石臼裡。這時候我爸和我三個叔叔,一人拿一個像武器一樣的石錘來錘這些糯米。這就是錘糍粑了。冬天的空氣裡,石臼熱氣升騰,經過反複受錘,散發出一股米的清香。
這時候就考驗小孩撒嬌的能力了,撒嬌得好,大人就會撈出一塊尚未錘完的糯米,裹上白糖,吃起來就跟幸福的味道是一樣的。等錘了不知道多久,把這一坨白色的東西拿出來,攤平成一個臉盆大的圓餅,凝固之後就成了糍粑。
這就是我們當地過年走親戚串門最好的禮物。左手一隻雞,右手小半塊糍粑,這樣去登門拜訪,誰都無法拒絕。當時糍粑的做法是跟雞湯一起熬制,我就幫忙去撿柴火,那個味道确實是定格在了記憶裡。而我的鄉愁,可能也跟糍粑一起,凝固在了那個老舊的石臼中。
北方選手:@Yang
坐标:遼甯
印象裡,過年跟着爸媽出去串門,最常帶的是自己家腌的酸菜。也談不上是什麼禮物,簡單的拿塑料袋一裝,媽媽拎着,一進門就奔向别人家廚房:“我新腌的酸菜,給你帶了兩顆~嘗嘗,老脆生了!”
媽媽的手藝在親朋好友裡是有口皆碑。早年間拿大缸腌,缸是姥姥傳下來的缸。曬了兩三天的大白菜,整整齊齊地碼在缸裡,一層白菜,一層鹽,最後壓上一塊閃耀着靈魂光輝的大石頭,大功告成!那個時候,還沒有酸菜缸高的我,總是一天三遍的問媽媽:“啥時候能吃啊?”最饞一次,自己站上小闆凳,偷偷薅了兩片葉子,結果被鹹得龇牙咧嘴,差點摔下來。
等到真正開缸的那一天,我看着媽媽把菜從已經結了冰碴的缸中撈出來,看着她一層一層地掰開葉子。然後張開嘴,等她把裡面最嫩最嫩的菜心塞進我嘴裡,咬一口,酸凉脆爽,給多少冰糖葫蘆都不換!
後來,酸菜缸漸漸被淘汰了,白菜直接切絲、浸鹽,塞進罐子裡密封,簡單方便省地方,也足夠過一把酸菜瘾。再後來,我長大了,離開了東北,吃過南方精緻的點心,嘗過川渝地道的火鍋,但隻有在路過東北菜館的時候,才發現,身為東北人的胃裡永遠藏着一隻叫“酸菜”的饞蟲,這輩子,誰都别想喂飽它。
▲ 東北酸菜炖白肉。圖 / 視覺中國
南方選手:@一楦
坐标:福建
我是閩北人,武夷山在我們那兒。家裡地處山區,過年走親戚的特産自然不是海鮮。每到過年,我奶奶都會做文子和黴豆腐,給她的每個孩子送去。
為什麼是文子?我問過無數遍,我媽根本答不出來。文子的外皮是墨綠色的,由一種名為鼠菊草的植物和米漿混合制成,皮裡頭可以加各種餡料,比如剁碎的香菇、肉丁,要是喜歡吃辣的人家,會放很多碎辣椒進去,一口咬下去鮮香爽辣的感覺特别好。
至于黴豆腐,其實就是腐乳,我們家會在腌制的黴豆腐缸裡放一大把提前準備好的蘿蔔幹,切成細細的、大概一指長。蘿蔔幹泡久了,也和黴豆腐一樣,撈出來泛着鮮紅的顔色,配稀飯簡直一絕。所以每到過年,我奶奶是全家最忙的人,她得搬出大缸子,把黴豆腐和蘿蔔幹一勺一勺盛到小塑料碗裡,和文子打包好,紮好塑料袋,一家一家給送去。其實這兩樣東西并不是稀奇的年貨,隻是做起來費勁又麻煩,年輕人的家裡已經慢慢沒有這樣原始的食物,一年也隻有這一回,才能吃上奶奶這口。
北方選手:@鯊
坐标:客居内蒙古
我是甘肅嘉峪關人,本地特産是葡萄酒,我們過年時會買禮盒裝的葡萄酒送人,有時也真的會送夜光杯。
不過我已經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生活多年,入鄉随俗,所以過年時會送自制的肉幹,有牛羊肉,甚至還有駝肉。肉幹吃着香,做起來還是挺麻煩的,要先腌肉,然後晾曬7天,期間還要不停翻,确保曬得均勻,最後再進烤箱。但我也隻是送給最親的一兩位朋友,因為這裡面都是心意。除了肉幹,走親訪友的時候也會送些奶制品,比如奶酪棒、奶糖。但這個就不會自己做了,一是衛生不達标,二是發酵溫度要求太高,自己做不來。但外面買的也很好吃,奶味兒十足!
北方選手:@趙先生
坐标:河北
我們這邊過年時,老一輩都會做面花送禮。(這是一種用魚、壽桃、十二生肖等各式模子塑形後蒸制的面食。送給親朋好友,圖個吉利。編者注。)
南方選手:@劉蔚
坐标:湖南
記憶中最美味的年貨是“衡陽土頭碗”。這道菜,菜疊菜,共有八層,每層八片(或八塊、或八個),由上及下分别為:肉片(或是木耳、幹貝、海參)、魚丸子蛋片、黃雀肉丸、鍋燒丸子、紅棗、虎皮鹌鹑蛋或虎皮雞蛋、花生米。單看菜品的組成就知此菜為大手筆,工序複雜,不到過年的話,平常難得吃到。
一般都是臘月小年過後,外公家開始做頭碗裡的各色丸子。做魚丸就得一天工夫,黃雀肉丸什麼的又得一天時間,這時候家裡人都會來打下手。炸出來的各種丸子用大蒸籠裝得滿滿當當,分量必須夠得上整個春節期間宴客所需,還得給每位親戚家留出一份來。
我和表弟們則不停地穿梭在竈房和盛放丸子的房間,不時偷吃幾個。以前“頭碗”還真是“土頭碗”,在農村常見,在城市難得吃到。不過随着經濟條件的改善,如今的頭碗也成了可以買到的速食年貨。也許味道與當年并不完全相同,可是團圓的喜慶、家族的傳承還有揮之不去的鄉情記憶,還是一樣地深入骨髓。
▲ 傳統土頭碗與速食土頭碗對比。圖 / 受訪者提供
地方年貨的内卷時刻,北方人完敗這大鮑魚,我早就吃倦了?
南方選手:@丘丘
坐标:福建
福建沿海人表示,每年過春節收到最多的就是海鮮幹貨,包括但不限于:鮑魚、幹貝、鱿魚、海帶苗、大黃魚等等。一到那幾天,家裡就充斥着幹貨的腥味,說起來有點凡爾賽,但真的是吃海鮮吃到要吐。因為每年都收到不少鮑魚,于是年夜飯總是少不了一道聽起來奢侈的菜,鮑魚炖雞。十幾隻鮑魚在雞湯上遊來遊去,我和弟弟卻興趣了了。
家家都有海鮮,送的都一樣就沒意思了,福建人民卷了起來。在我爸爸還擁有一片漁排的那幾年,每到春節,他就會提兩個大水桶回到城裡,裡面裝着鮮活的野生大黃魚,給要好的幾個親戚送上門。再比如,去奶奶家過年,各位叔叔伯伯開始使出渾身解數,給奶奶送好吃的。有一年叔叔送了十幾隻海蝦,具體的品種我已經忘記了,隻記得那一隻蝦有我的巴掌那麼大,肥得驚人。相比之下,爸爸送的大閘蟹慘敗。
作為勤勞的沿海人民,我媽媽另辟蹊徑。她會去市場進最新鮮的魚蝦,提前一個月在陽台張羅她的晾曬事業。媽媽送給親戚的每一隻小魚幹、小蝦幹都是自己腌制曬好的,裝在樸實的紅色塑料袋裡,去一戶人家就送一包,是獨一無二的過年零食。
去年我沒有回家過年,雖然海鮮吃煩了,但吃不到的話還是很饞的。海鮮很難運輸到外地,家人給我盡可能地寄來能還原家鄉味道的海産品。有腌好的大黃魚,冷鍊運輸,到手的時候還很新鮮。打開放鍋上蒸好,放幾根蔥絲,魚肉嫩得像豆腐。另一個是海帶苗,它是一個墨綠色的小圓餅,泡開後,煮排骨湯非常鮮美。聞着聞着,就很想家。我想,海鮮是我們交流的一種語言。它讓我們變得親密,也更熱愛我們所在的土地。
南方選手:@可樂加冰
坐标:重慶
作為一名重慶人,宣傳火鍋是我的使命。過年時如果是送外地朋友、親戚,我必選火鍋底料。我會送一些本地才有的牌子,比如一鬥、莺花渡、周師兄,正宗且獨特!我們家還會動手做豆花,很費時費力,要一家人合作才行,在我心中,這就是一種過年的儀式感。
不僅我們家會做豆花,别家親戚過來時都會帶一些他們那邊的特色菜,比如武隆的豆幹、苕粉、米豆腐,榮昌的鹵鵝,合川桃片、鍋巴肉片,磁器口陳麻花,北碚的缙雲甜茶,豐都的麻辣雞塊,奉節臍橙,黔江雞雜……每家一個菜就能湊成一桌飯,親人們聚在一起的感覺就是過年。
南方選手:@彩彩
坐标:四川
坐标四川阿壩,禮物品類豐富:羌寨臘肉、藏香豬肉、六月份紅花椒、高原糖心蘋果、牛肉幹、牦牛奶粉、雪梨膏、沙棘……大多是兼具地方特色的綠色健康食品。
南方選手:@兔仨需要毛絨絨
坐标:江蘇
江蘇這邊的送禮分對象,如果是送本地人的話,一般送水果和糖。如果是送外地親戚,按照習俗則是送鴨子,一般都是送櫻桃鴨系列,數量得是雙數,一隻鹽水鴨一隻醬香的。但有一說一鹽水的真空包裝實在不好吃。所以現在除了鴨子,還會買網紅點心送給外地親戚,可以自己挑好,店裡會給你擺成禮盒直接寄出去,簡直不要太方便。
南方選手:@陳與無
坐标:廣東
作為從小在珠三角長大的粵北客家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過年禮物竟是紅包——超小額,“起送價”5元的那種。小時候每次放假回到學校,身邊的同學都會“攀比”紅包總額,集齊超千元紅包者擁有一個月在班級橫着走的權利。後來上大學遇到了更多外地的同學,才知道别人一個紅包可能比我們廣東人的紅包總數都多,可謂震驚。
不過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我阿公給的,隻有1毛錢的紅包。他是農民,不識字不讀書,在粵北的小村子裡與世隔絕,很早開始,腿腳不便的他由大伯在家照顧,贍養費自然也在大伯手裡安排。那年過年回家時,他的耳朵已經聽不清楚了。家人們不在時,他悄悄拉着我進了房間,從床底下拿出一個折皺的紅包,塞進我手裡,還“噓”了一下。我找了個地方偷偷打開看,隻有1毛。後來,我把阿公給我紅包的故事當作笑話告訴我爸。我爸說,那是阿公自己攢的私房錢,1毛錢在他許久沒滾動過的時間軸裡已經是大數目了。
時間當然是會走的。阿公已經去世六年了,我這個珠三角移民也是在與一場生命告别後才逐漸認清自己和“遙遠”粵北的關系。現在每次回老家,都會多講講客家話。年貨禮物不是必須的,就像無足輕重的紅包數額。最重要的是一桌子在北方難吃到的白切雞鴨焖豬肉,滾上魚生料或簡單的醬油,放入口中。過去所有的苦難、不安,與家鄉的若即若離都會化為一聲短歎。
送禮也玩“諧音梗”兩廣地區最愛
南方選手:@eclipse
坐标:廣東
廣州這邊,拜年的時候去一家就帶一顆生菜、幾顆芹菜,因為兩者在粵語裡諧音生财,勤(奮)。其實帶的數量不會很多,就是圖個寓意好。而主人家會回送一小袋米,米裡會藏一個紅包,數額也就幾塊錢,意思是祝你下一年“有米”(粵語中有錢的意思),也有說這樣是祝你家裡米缸不會空,一直有米吃。
老廣随和的性格是滲透進文化裡的,像夏天的大蒲扇、街上的人字拖、路邊的大排檔。連過年送禮也是這樣,幾棵青菜,一把白米,可能比起别的地方一點都不貴重,甚至看上去有點樸素,但總表達着對彼此最真摯的祝福。
▲ 圖 / 電影《甜蜜蜜》劇照
南方選手:@阿雞
坐标:浙江
可能因為“糕”與“高”諧音,象征着高壽、高升、高興等祝福。一到春節,我的家中就會出現水糕、發糕、水晶糕等一系列“糕”。這些都是去鄉下走親戚後得到的回禮。我們家拎着牛奶、曲奇、糧油上門,然後換回一後備箱的紅色塑料袋,裡面裝滿了水果、面條、糕點。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艾糕。當米面中混入艾草,經過一遍又一遍的攪拌,就會變成鮮亮的綠色。再往米面裡加入食用油,攪拌一會兒後,倒入蒸籠,等半個小時,就會獲得一籠墨綠發亮的艾糕。一口咬下,軟軟糯糯,帶一股艾草香和清甜味。
每一年,我家收到的艾糕實在太多,一家人吃不完,就會又拎上它送去别家。
三年前的春節,發小邀請我去她鄉下的奶奶家玩。過年了,我覺得空着手上門不合适,就順勢從家裡撈了一袋艾糕出發。結果那袋艾糕成為了我輸掉麻将的“抵債品”。就這樣,從一家流轉到一家,最後落入與制作人毫不相識的人手中,但它依然帶着最初的祝福,高壽、高升、高興。新的一年,我又将拎着它赴發小的麻将局,這一次我希望它能多一些含義,比如麻将桌上的“高手”“高人”之類的。
南方選手:@小施
坐标:廣西
廣西欽州這邊,過年必送小董麻通和靈山大粽,主要還是讨個吉利。小董麻通意味着事事順遂事事通,而靈山大粽料足量大,寓意新的一年“咩”都有。小董麻通其實就是芝麻味、脆脆的一種吃食,類似天津麻花。而靈山大粽就是自家做的粽子,會放很多肉和芝麻,尺寸非常大,最大的有枕頭那麼大呢。一般送人的禮盒裡會放兩個大粽,寓意好事成雙。
南方選手:@Ena
坐标:上海
小時候奶奶輩每到新年必買水果荸荠,方言念成buji,跟“不記”同音,意思就是忘記那些不好的。
南方選手:@小徐
坐标:廣東
在廣東江門,每個年貨都有它的獨特寓意。酥角:寓意新的一年“家肥屋潤”;柚子:柚和庇佑的“佑”同音,柚子即佑子;發菜+蚝豉:諧音“發财好事”。另外還會送自家手工曬制的白菜幹,倒也沒什麼寓意,不過是覺得新年時大家的飲食都比較油膩,而菜幹湯有通利腸胃,下氣消食的作用。
過年,隻有大魚大肉才是正經事嗎?還有各種甜
南方選手:@胡一刀
坐标:湖北
我的老家在湖北恩施,那裡是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很多農村人都住吊腳樓,對,就是宋祖英歌裡唱的那個。
到了冬天,大家就在火坑裡燒柴,一家人圍着烤火取暖,火坑的上面,就熏着腌過的豬肉、雞、鴨,香腸,有的家裡還會有野豬肉。時間一長,就慢慢熏成了臘肉。這種柴火熏出來的臘肉才正宗,下鍋爆炒,隔着馬路都能聞到香味。
到春節這種重要節日,去拜年時,絕大部分人都會送一塊臘肉,一般都有八斤十斤重。重要的親戚,比如丈母娘家,那就得送一整塊後肘了,一二十斤重。除了臘肉之外,可能還會送一些糍粑、一捆粉條。我個人分析,這些東西的共同特點是比較重、壓秤,裝在大袋子裡,對方一接,手腕子差點扭斷!而且臘肉是比較貴的,送一二十斤臘肉,價值也不菲,快趕上一瓶茅台了。既重又貴,你的心意,就到位了。當然,如果有錢,還是直接送整箱茅台。
▲ 圖 / 視覺中國
北方選手:@英子
坐标:北京
先澄清一個事實,北京人兒過年不送豆汁兒,它不好拿。
印象裡的年節總是肇于寒假之始,能聽到清冷的鴿哨,能看到鍋爐房的煙囪裡冒出的白煙:二十三,糖瓜兒粘的時候要吃關東糖,還有雜拌兒和蜜餞;二十五,掃房子的時候,要讓家人“呵喽”(坐在肩膀上)着,伸手掃房頂上的塔灰;三十晚上要熬一宿,還要就着春晚,包帶排叉兒的素餡餃子……
但這些都變了,關東糖太粘牙,塔灰早就沒有沉積,餃子也早就改吃速凍的了,唯有一項規矩,帶上十幾斤牛街現買的鮮肉,作為串門子的年禮,還作為我家的傳統,血了呼啦地留到了現在。
在老人眼裡,送這一口新鮮的牛羊肉,意味着您得“請早兒”(土話),趕到南城去,付出了睡眠;春節那幾天,牛街的“年味兒”是買啥都得排大隊,又付出了努力;牛街的肉那可都是清真的,幹淨不摻假,意味着您付出了真心。也有送禮人的心思,這新鮮的牛羊肉凍一晚上就會結出白霜,禮物想流轉可不行。
除了這十來斤鮮肉,趕上交情好的,北京人還要打個點心匣兒送禮。小時候的稻香村沒現在那麼多種花樣,主要是酥皮點心,少了如今的各種蛋糕甜點,份量夠重。——直到如今,稻香村的點心匣兒也是隻分盒子的大小号,不許選重量,一律裝滿。這裡開個地圖炮,小時候家裡人總說,匣子要打得夠瓷實,不能留縫,“别像某某南方城市,點心匣兒舉起來,晃悠晃悠還能聽個響兒呢”。
您看,過年了,北京人兒的實在和刻薄,它還都在着。
北方選手:@二魚魚
坐标:黑龍江
提到哈爾濱年貨,紅腸必有一席之地!
過年過節家家桌子上一定會出現被切片的紅腸,這道理大概跟“北方人過節一定會吃餃子”一樣。我們去親戚家都會買點紅腸,一般一戶人家會送三到五根不等,一根二十厘米左右,直徑三四厘米左右。雖然紅腸一年四季都會吃,但對于很多在外上學、工作,過年才有空回家的人來說,紅腸的味道就是鄉愁,所以還是分外有儀式感。
除了紅腸,還會送東北人生病過節必備硬通貨——黃桃罐頭!一般一家也就送一罐,畢竟這種玻璃罐子裝的東西買多了也嫌沉。
北方選手:@小孟
坐标:河北
我是唐山人,家鄉特産就是杏仁露,一般過年走親戚都會送一箱給别人,一箱裡有24罐。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收到幾箱,我過年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自由地喝杏仁露。但最近幾年送禮變化大,送杏仁露的人在減少了,農村還有一些,城市裡已經很少送了,大家似乎更喜歡送一些好吃、流行的水果。
南方選手:@奈奈
坐标:海南
海南每逢節日就吃雞,過年更是頓頓不離雞,白切、炒、煮湯,各式做法,走親戚時外婆、小姨、爺爺都會送一兩隻雞給我們。
南方選手:@小Q
坐标:江西
北上廣年輕好友互相送禮,那得是包裝好的:香水、香薰、蠟燭、草莓熊周邊、玲娜貝兒周邊、哈利波特周邊、樂高、成套的漫畫、新專輯……就算送吃的,那也得是車厘子、巧克力——主打漂漂亮亮,體體面面,香香甜甜。
過年了,當我回到小鎮,小鎮可不需要香薰蠟燭。真要點香,家裡點的是菜市場雜牌線香,幾十年如一日的老味道,聞着挺安心。去發小家,不帶禮物,頂多給她分點家裡剛買的煌上煌鹵味,她會手剝幾個贛南臍橙給我吃。初二,去外婆家拜年,媽媽總是大包小包,大紅塑料袋兩手拎滿,裡邊裝着豬肉、牛肉、魚、蝦、水果,魚和蝦還是活的,得時刻提防它們弄髒我的新衣服——整一個紅紅火火、結結實實、熱熱鬧鬧。
北上廣真的很好,很香,很甜,但我還是想回家過年。
▲ 圖 / 電視劇《我愛我家》劇照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