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07:06:00

#人生哲理#

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1

工作和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真實經曆,“無意中”做了一件什麼事,或是“無意中”那樣地做了一件事,結果卻美好得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我們常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無心插柳柳成蔭”。

除了我們認為的“幸運”因素之外,“柳成蔭”還有其它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東西嗎?

有利,有用。利用利用,什麼是利,什麼又是用

“君子喻于義”,這證明義是很有用的是很重要的,但為什麼往往又會“見利忘義”呢?

利和用之間是什麼關系呢?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2

《道德經》第十一章,老子用“車輪、器皿、房子”三個例子,來繼續談“無”和“有”的辯證關系。

實有與虛無,這一章的學習,對于我們在日常中混淆形式與内容、現象與本質,以至于常常本末倒置,具有很重要的“喚醒”意義。

包括幫助我們去認知并處理“無用的健康、幸福”和“有利的金錢、權力”之間的關系……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3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要看這個“心”是顆什麼心。

“有心”和“無意”到底是什麼呢?

美好的結果,或許有偶然的幸運的外部因素,但從内部機理來講,一定是符合“道”即自然規律的。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4

一、每日一學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毂1,當其無2,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3,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4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注釋

1 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候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這個數目取法于月數(每月三十日)。毂(ɡǔ):車輪中心的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2 無:指毂的中空之處。

3 埏(shān):和。埴(zhí):土。埏埴,和陶土做成飲食的器皿。

4 戶牖(yǒu):門窗。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5

  •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個毂當中,有了車毂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

糅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的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6

  • 賞析與點評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裡的“有”、“無”與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不同,第一章的“有”、“無”是就超現象界、本體界而言,而“有”在這裡指實物,“無”是對“有”的否定。一般人隻注意到實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虛的作用。

老子在本章通過車、器、室三個例子,說明車輪中空的地方可以轉軸,車才能行駛;器皿中間空虛,才能盛物;屋室中空,才能居住。從而總結指出“無之以為用”。老子意在說明:一、“有”、“無”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二、無形的東西能産生很大的作用,隻是不容易為一般人覺察而已。

——饒宗頤《中信國學大典·老子》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7

  • 曾仕強解讀

《道德經》第十一章,講的是無的大用: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其實是輪子。如果當初沒有發現輪子的功能,可能人類就很難進步。一直到現在,幾乎所有東西,都跟轉動的作用有連帶關系。所以,老子就用輪子,來啟發我們去想象。

三十輻,是輪子裡面有很多輻條,當然不一定是三十根。可是再多的輻條,如果中間沒有一個空洞的軸心的話,也構不成車輪。這個空洞的軸心就叫毂。三十個輻條,聚積在一個空洞的軸心。“當其無,有車之用”,就是因為有這個空洞的軸心,才能夠發生車子轉動的功用。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8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埴”,就是泥土。“埏”,就是揉合。“埏埴”,就是把泥土拿來揉合。大家都知道,陶匠要做陶器的時候,一定先把泥土拿來,把裡面碎的東西撿掉,然後再揉成泥團,這才開始去造器。可是不管怎麼做,如果那個器沒有裝東西的空間,就沒有用。

比如一個方正的東西,就裝不了任何東西。所以,“當其無”,就是因為它有那個看起來很空虛的空間,才“有器之用”,方才産生了可以盛裝東西的、作為器物的這種功用。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9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工匠把門窗開鑿出來,就是因為裡面有這麼大一個可以裝人、裝東西,可以來來往往的内部空間,這個室才有作用。如果這裡面所有地方都塞滿了東西,連人都進不來,那就毫無功能可用。

因此,老子告訴我們,看房室的時候,“當其無,有室之用”。看它空間有多大,能擺一個床,或者兩個床,還能不能把它隔開來,一半做會客用?“有室之用”,房室的功用,就是那個無的部分。可是一般人隻重視“有”的作用,卻完全忽略了“無”的價值。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10

因此,老子提醒我們: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之”,它隻是給我們便利而已,真正給我們用途的,是“無之”。所以奉勸當代的人,還是要汲取老子的教訓。當我們看到“有”的東西以後,要去想它“無”的部分。我們一定要深一層去想,才知道用的根本在“無”,不是在“有”。這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種花花不發。

古人之所以能夠體會到這種很深刻的哲理,就是因為有《道德經》。它告訴我們,“有”跟“無”是相生的,而且是同出的,它們是同一類東西,分不開。有,如果沒有“無”,就沒有用;無,如果沒有“有”,也用不了。因此,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11

“無心生大用”,說的是一個人在無心時,那個心的功能才會大大地發揮出來。所以,人到底要有心還是無心,真的要好好去感悟一下。有心人,所想的大部分都是偏的。無心人,才會合乎自然的規律。無心對人好,才是真心對人好。有心,就叫作有心機,有心機多半是偏的。

“有物不通神”,有了物以後,人就通不了神了。因為每天看的都是物,怎麼還會注意到神呢?這個神,并不一定是我們現在所拜的神,而是讓人看不清楚的,恍恍惚惚的,不可思議的那一部分表現。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12

這樣,老子就是在告訴我們,從現在開始,不要隻看到“有”的部分,還要去注意“無”的部分,那才真正是大用。那我們該怎麼辦呢?老子告訴我們,要杜外以養中。“杜外”,是杜絕外面給我們的一切引誘。“養中”,是養裡面那個看不見的,但永遠存在的良心。

我們本來是很有良心的,可是被外界一引誘,良心馬上就不見了,這很奇怪。當我們沒有看到錢的時候,覺得做人要憑良心。可是當我們看到錢以後,那四個字大家都很熟悉,叫作見錢眼開。眼一開,良心就跑到背後去了。所以,“杜外以養中”,是我們修養自己最好的一個基本功夫。

——《曾仕強詳解道德經:道經》

以上内容僅用于學習交流,不做商業用途

關于國學經典語錄(傳統文化國學)13


從學到習·知行合一

學習學習,邊學邊習

習比學更重要

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做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