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在大衆認知的定義就是能夠感受他人的感受,即能夠設身處地,就像你是他們一樣,并感受他們的那些感覺。
然而,心理學家也定義了不同類型的同理心,它們分别是:認知、情感、同情三方面的同理心。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心理學上同理心每一種類型的含義,以及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已經呈現出同理心的表現,仍然會給人以漠不關心的印象。
認知同理心也被稱為“換位思考”,并不是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的那種同理心。
認知同理心基本上就是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别人着想,看到他們的觀點。
這是一種有用的技能,尤其是在談判中,或者對管理者來說。它使你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别人着想,但又不必顧及他們的情緒。然而,它并不真正符合同理心的定義,即“感受”,它隻是一個更理性、更合乎邏輯的過程。
實際上,認知同理心是由思想産生的同理心,而不是由感覺産生的同理心。
在沒有任何同族情感或同情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表現出認知同理心。公平地說,我們大多數人都能理解這種同感是同理心的關鍵部分。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博客中指出:
“ 施虐者需要具備良好的認知同理心,才能找出如何以最佳方式傷害他人,但他們卻不需要任何同情。
情感同理心指的是你真切地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就好像你已經“捕捉”到了這種情緒一樣。
情感同理心也被稱為“個人痛苦”或“情緒傳染”,這更接近“同理心”這個詞的通常理解,但要更感性一些。
情感上的同理心可能是我們所有人在孩童時期感受到的第一種同理心。我們可以看到,當母親對着嬰兒微笑時,嬰兒“捕捉”到她的情緒,并向母親微笑。不幸的一面是,如果一個嬰兒聽到另一個嬰兒在哭,他或她就會開始哭。
情感同理心是好的,因為它意味着我們很容易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這對于那些從事護理職業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比如醫生和護士,能夠對病人做出适當的反應。這也意味着,當朋友和其他人感到痛苦時,我們也可以回應他們。
但情感同理心也是不好的,因為它有可能被這些情感壓垮,因此無法做出回應,這被稱為同理心超載。
那些有不堪重負傾向的人需要加強自我調節,尤其是自我控制,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幫助醫生和護士避免因過度的同理心而産生的倦怠。
然而,有一種危險是,他們可能會變得“強硬”而不做出适當的反應。英國就層發生了幾起這樣的案例,比如在南斯塔福德郡,護士和其他人被指責對病人漠不關心。這可能是對同理心超載的過度保護的結果。
富有同情的同理心
最後一點,同情心的同理心是我們通常通過同理心理解的,是指:感受别人的痛苦,并采取行動幫助别人。
同情心這個名字,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同情心是一緻的。和同情一樣,同情是指對某人的關心,但是要采取行動來緩解問題。
富有同情心的同理心類型通常是最合适的。
一般來說,想要或需要你的同理心的人不隻是需要你理解(認知同理心),他們當然也不需要你隻是感受他們的痛苦,或者更糟的是,和他們一起大哭(情感同理心)。
相反,他們需要你理解和同情他們正在經曆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麼采取行動,要麼幫助他們采取行動來解決問題,這就是同情心。
認知同理心通常被認為是情緒不足的。它包含了不充分的感覺,因此可能有太多的邏輯分析。它可能被那些處于痛苦中的人視為一種無情的反應。
相比之下,情感同理心又是過度情緒化的。過多的情緒或感覺可能是無益的。正如我們之前談到情緒管理時所解釋的,情緒是非常原始的,強烈的情感,尤其是悲傷,會把我們帶回童年。
根據定義,或多或少,都會使我們的應對能力下降,當然也會使我們的思考能力下降,使我們的推理能力下降。如果你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你就很難去幫助别人。
在體恤他人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邏輯和情感之間的平衡。我們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就好像它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樣,因此需要表達适當的同情。
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并将理性應用到情境中。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并在必要的時候和地方為他們提供适當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認為還有另外兩種形式的同理心,肉體上的和精神上的。
身體上同理心的定義是身體上感受别人的痛苦。例如如果你看到有人受傷,你也會感到身體上的疼痛。有趣的是,同卵雙胞胎有時就會報告說他們知道對方何時受到了傷害,這可能就是肉體同理心的一個例子。
而精神上的同理心被定義為與“更高的存在”或意識的直接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