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生活的點滴?“我遇到一位中國老人,他的話語裡有茶園、氣息與飛檐影壁我遇到一位中國年輕人,他的講述裡滿是燈光、摩天大廈與高科技”最近,意大利羅馬國立住讀學校學生喬瓦尼·斯多波洛尼寫給中國的詩句引來網友關注他回憶在中國交流學習的日子,“每天呼吸着燦爛文化的空氣”而5年學習中文的經曆,更讓他感覺“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文明是生活的點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遇到一位中國老人,他的話語裡有茶園、氣息與飛檐影壁。我遇到一位中國年輕人,他的講述裡滿是燈光、摩天大廈與高科技。”最近,意大利羅馬國立住讀學校學生喬瓦尼·斯多波洛尼寫給中國的詩句引來網友關注。他回憶在中國交流學習的日子,“每天呼吸着燦爛文化的空氣”。而5年學習中文的經曆,更讓他感覺“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如今,越來越多如喬瓦尼一樣的年輕人,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看到了廣闊的世界和多元文化的寶貴價值。正如主席5年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所指出的,“文明如水,潤物無聲”。自古而今,文明傳播與發展如水一般,化潤萬物,柔和包容,孕育希望。無論是古絲綢之路商人絡繹往返、使者相望于道,還是今天“一帶一路”增進人文交流、民心交融的故事精彩上演,正是不同文明給人們以智慧和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
“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文明如水,就在于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産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阿拉伯諺語裡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歌德在詩作中寫道,“視我所窺,永是東方”。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西洋,這些代表性事件讓中國推動文明交流的身影永載史冊。曆史表明,每種文明都會從其他文明中汲取養分,同時也給其他文明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文明交流而不是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而不是文明沖突,構成了人類文明圖譜的主流。主席在演講中對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闡釋,顯示出跨越時空、洞察未來的思想魅力。
“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文明如水,就在于任何一種文明,都是以平等包容的精神進行交流互鑒,以海納百川的态度成其博大精深。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隻有多元多樣之别,而無高低優劣之分。面對不同文明,我們需要如大海般寬廣的胸懷。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産生進步,當不同的文明可以相互尊重、和諧共處,我們才能從多樣的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繪就更加燦爛的文明圖譜。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文明如水,就在于任何一種文明,隻有緻力于交流互鑒,才能充滿生命力。面對更加紛繁的世界,面對嚴峻的挑戰,隻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推動文明對話交流,以文明之水融化堅冰、化解矛盾、消除隔閡,播下的必是和平的種子,激發的必是各國人民同頻共振、同聲相應的共鳴。從堅定不移打開國門搞建設,到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再到開拓“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充分說明,秉持多樣、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鑒,“朋友圈”會越來越大,國家發展也會越來越好。曆史必将繼續證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鑒,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老子》裡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文明“看似柔弱”,但文明互鑒的趨勢不可阻擋,“潤物無聲”的力量厚積薄發。以開放包容和平等交流推動文明互鑒,讓多元文化共生并進,我們一定能書寫更加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30日 04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