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鐵兵器什麼時候使用?來源:經濟日報日前,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發表了一篇研究秦代兵馬俑兵器防鏽原因的論文,否認了一種長期存在的假說——秦代兵器匠人在2000多年前就掌握了塗鉻防鏽技術,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戰國鐵兵器什麼時候使用?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經濟日報
日前,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發表了一篇研究秦代兵馬俑兵器防鏽原因的論文,否認了一種長期存在的假說——秦代兵器匠人在2000多年前就掌握了塗鉻防鏽技術。
鉻防鏽技術真有2000多年嗎
秦始皇一直以統一六國的功業為後世所贊歎。這份豐功偉業裡,做工精良的秦國兵器顯然功不可沒。
20世紀70年代,我國陝西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兵器。那些兵馬俑所配的兵器很多都保存完好,被擦去表面泥土後,就顯露出閃亮的鋒利兵刃。研究人員通過現代科學方法檢測分析後發現,一些閃着寒光的青銅劍表面,竟有一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約2%——這很像近代才掌握的鉻鹽氧化處理防鏽工藝,該工藝需要在比較複雜的設備和工藝流程下實現。德國、美國分别在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才發明這種先進工藝,并申請專利。然而,這種工藝的防鏽功能一般僅能維持60年左右,但生活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秦代工匠怎麼就掌握了這種工藝?還能防鏽2000多年?
此前有研究認為,這些兵器之所以保存較好,是因為秦代工匠在防鏽處理中使用了鉻,讓兵器入土後能免于腐蝕。這種秦代工匠掌握了劃時代鉻基防鏽技術的說法成為主流說法,甚至被用于紀錄片和導遊詞中。
鉻可能是生漆污染的結果
現在,這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被質疑了。《科學報告》新近發表的這篇論文,通訊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科斯·馬提侬·托雷斯。托雷斯等人的研究團隊分析了464件遺址出土的兵器,僅在37件中發現了鉻,“說明鉻元素在金屬表面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古人掌握了鉻基防鏽技術,他們為何隻将這種技術用于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器呢?
而從鉻元素出現在不同兵器表面的概率來分析就更有趣了。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稱,他們在88%的弓把、劍柄、劍鞘等兵器配件周圍檢測到了鉻,但僅在2%或更少的箭頭或劍身的樣本上發現了鉻。他們認為,出現這種分布是因為這些含鉻的金屬部位更靠近處理木制元素的生漆,這些木制部分已經受到了腐蝕,而生漆中的鉻元素沉積到了金屬上。也就是說,鉻的存在可能是生漆污染的結果,這些生漆曾被用來處理兵器的木制部分。
研究團隊認為,漆器中含有豐富的鉻,這些兵器上的鉻是由秦代工匠使用的生漆污染所緻,“因此,鉻防鏽處理理論應該被抛棄”。
防鏽的原因到底是啥
看來,鉻防鏽并非秦代工匠有意發展的技術。那麼,鉻防鏽會不會以自然形成的形式在無意中成為兵器的防鏽原因呢?論文也對此給出了否定:“部分兵馬俑表面存在鉻,但鉻的存在與兵馬俑保存的狀态無關。”
那麼,防鏽的原因到底是啥?
研究者在論文中指出,在現場檢測到多種兵器保存模式。比如錫的含量可能在幫助金屬保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錫含量較高的青銅器往往會形成被動的富錫表層,從而防止青銅器被進一步腐蝕。
此外,埋藏青銅器的土壤性質可能也有助于保存這些青銅器,而此前的研究工作中并沒有考慮到這一因素。兵馬俑坑位于中國黃土高原,坑内的土壤樣本測量值顯示:pH值在8.1和8.5之間,是堿性土。而适度堿性和黃土有機質含量低,可以防止形成腐蝕金屬完整性的酸。此外,黃土土壤的顆粒非常小,會阻礙通風和濕度帶來的金屬腐蝕。“較好的金屬保藏效果可能是由于土壤的pH值适中,顆粒很小。”研究者表示。
秦始皇陵是一個特殊的考古遺址,國際上對此有着長期合作和跨學科研究。這一次,科研人員通過對金屬、漆器和土壤的綜合研究,給出一個與以往很不相同的結論。親愛的讀者們,您更支持哪個結論呢?(經濟日報 記者 佘惠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