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夜視鏡評測?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鋅刻度,作者|星晚,編輯|陳鄧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黑科技夜視鏡評測?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鋅刻度,作者|星晚,編輯|陳鄧新
邁入2022年的最後一季度,多家一線城市的健身場館卻被爆私教營收同比下降明顯,越來越多的私教進入待業狀态。
而同樣在近日由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全球獨角獸榜》中,卻顯示FITURE沸徹魔鏡成為了智能健身領域中唯一上榜的獨角獸公司。這難道代表着,當注重身材管理的消費者被劉畊宏領進居家健身的門,曾經發展遇阻的健身鏡又重新收獲關注了?
實際上,近年來加入健身鏡賽道的企業已越來越多,不僅有騰訊、小米等互聯網頭部企業,如運動軟件咕咚、跑步機品牌億健、瑜伽服裝品牌lululemon等企業也紛紛加碼入局,想要分一杯羹。
企業混戰最明顯的影響是健身鏡的價格被打了下來,以低價換用戶的策略依舊百試不爽。但與此同時,硬件質量堪憂、配套内容不夠豐富等弊端也在用戶群體擴大的過程中被暴露出來。
在“健身鏡是否是智商稅”的讨論熱度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健身鏡是否能順利飛入萬千百姓家?
“買回家9個月,使用的次數屈指可數,這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但事實是真正自律的人會選擇下班後去健身房流汗,而不是在家對着鏡子練。”蔡穎菲家的健身鏡,來自閨蜜的一份好意。
去年末,蔡穎菲過25歲生日時,幾個閨蜜合夥給她買了一台mirror健身鏡,黑五期間也花費了近1000美元。最開始的兩個月,為了不辜負閨蜜的一番心意,蔡穎菲下班後還是會抽出時間通過健身鏡鍛煉,但漸漸地,蔡穎菲還是失去了耐心。
“其實無論是健身房還是瑜伽館,我都報過不少課程,對我來說,健身時的氛圍特别重要。”蔡穎菲對鋅刻度談到,“如果是想練瑜伽,健身鏡課程中的各個動作,我都知道,但重要的如何把動作細節做到位,如何營造出線下的氛圍。如果是簡單有氧,那麼直接打開B站,投幾個小馬哥、韓小四或者劉畊宏的視頻,豈不是更有氛圍感。”
與蔡穎菲有着相似觀點的人不在少數,鋅刻度從小紅書、微博、知乎等平台上也看到部分消費者對健身鏡的吐槽:“健身本身也是一部分難得的社交時間,我為什麼要呆呆地對着一面鏡子”、“脂肪燃燒識别不準,有時候站着不動,數值也會蹭蹭上漲”、“系統經常出現卡頓,健身需要保持心率,這樣斷斷續續地練會很洩氣”……
除了對産品的不滿意之外,健身鏡搭售的會員課程也勸退了不少消費者。據钛媒體報道,目前行業内幾家主要公司都選擇收取硬件費用 軟件服務的會員費形式,Fiture和咕咚每年需付費1200元及999元使用會員内容,會員到期後繼續解鎖平台課程需要持續付費。
重要的是,雖然各品牌推出的健身鏡内置課程略有不同,但大都圍繞着包括瑜伽、普拉提、有氧舞、搏擊操、力量塑形、體态糾正、體能訓練、孕産等健身需求而設定,區别主要在于合作的不同健身教練的風格。
“一次性購買健身鏡的費用加上後續持續要付的會員費,仔細算算,可能除了能夠天天堅持的少部分人,其他人倒不如直接去健身房,畢竟健身房還有各種各樣的器材,而健身鏡的質量究竟能保持多久還是個未知數。”陳齊試用過一次健身鏡後,果斷在14天内選擇了退貨,轉頭到健身房充了年卡。
FITURE的融資進程
陳齊的擔憂不無道理,鋅刻度在黑貓投訴上搜索發現有消費者稱自己在3月18日花費4661元購買的一台FITURE健身鏡,在使用四個多月後就出現了故障,經售後人員确認為主闆損壞。另外也有另一品牌健身鏡的消費者表示,安裝時按說明書指示将健身鏡靠牆擺放,後來無故傾倒,但内部程序可正常使用,隻是外屏破損,不過卻需支付1990元的物料費和600元的維修服務費。
不難看出,從種草到使用,健身鏡想要“忽悠”消費者,都不太容易。
盡管近兩年掀起了一陣全民健身熱潮,但健身鏡市場卻在經曆“百鏡大戰”之後降了溫。
最早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健身鏡産品由美國Mirror公司于2018年推出,兩年後,瑜伽服裝界“頂流”lululemon斥資5億美元将其收購。彼時,各大運動品牌與資本都提高了健身鏡行業的期待。
到了2020年,健身鏡行業開始迎來輝煌的“百鏡大戰”時期。據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秋季,AI健身公司myShape、健身品牌FITURE先後發布健身鏡産品。緊接着到2021年,跑步機生産商億健推出“億健魔鏡”、戶外運動平台咕咚發售“FITMORE健身鏡”、樂刻推出首款家庭智能健身鏡“LITTA MIRROR”、健康生活品牌YUPP也推出首款健身鏡産品。
參賽的選手多了起來,經典的價格内卷也如期而至。起初,mirror與FITURE推出的健身鏡價格達到8000元以上,再加上内容會員年費,總價一度破萬。而如今,小度添添智能健身鏡M30售價2699元起、億健AI智能健身鏡手機4099元起、YUPP超能鏡Y1售價1949元起,甚至連FITURE也順勢推出了魔鏡mini,售價2799元起。
圖源:企查查
但價格戰奏效了嗎?隻能說有,但不多。鋅刻度從企業查詢平台搜索發現,FITURE走紅之初,用了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四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3.9億美元,吸引了紅杉資本中國、黑蟻資本、騰訊資本、金沙江創投、高鹄資本、君聯資本等投資方,風頭一時無兩。然而,FITURE的融資進程卻暫停在了2021年4月進行的B輪融資。
今年7月底,FITURE還傳出大規模裁員風波,裁員範圍集中在國内一線的業務員工,此外還有4位VP級别的高管離職。盡管FITURE對此事回應稱,“作為一家處于成長期的創業公司,為了更長遠地發展,需要根據戰略靈活調整組織架構”,但外界關于FITURE發展模式的質疑已開始喧嚣塵上。
同屬頭部品牌的Mirror被lululemon收入囊中後,也并沒有迎來想象中的高光時刻。2020年,Mirror超預期實現了1.7億美元收入,這一結果給了Lululemon十足的信心,因此其在2021年完成了在北美200多個零售店内開起Mirror店中店的業務擴張。
據外媒報道,lululemon希望通過兩個品牌之間會員、課程的緊密聯動,實現Mirror 2021年收入增長50%至65%,達到2.5億至2.75億美元的願景。隻是很快,lululemon在Q3财報公布後下調了這一收入預期,并且在年報時披露Mirror該年收入減少。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恐怕與消費者心智建立不到位有關。在居家健身、智能健身話題熱度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健身鏡的發展進程卻依舊停止在“真剛需還是僞需求”的讨論中,消費者對這一産品的認可度仍不夠高。
降溫的“百鏡大戰”還沒有決出勝負,盡管目前整個賽道呈現出了發展放緩的腳步,但從長遠來看,這一賽道仍然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各大品牌内卷不止的重要原因。
據艾瑞咨詢預計,智能健身鏡在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12億元,出貨量達到187萬台,而在2020年智能健身鏡的市場規模和出貨量分别為0.3億元和0.4萬台。
另外,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發布的《2021年大衆健身行為和消費研究報告》也顯示,2021年大衆健身年平均總消費為5670元,相比2020年提升35%。大衆體育消費意願進一步加強,89%的受訪者認為體育健身智能化是必要的,近1/3的受訪者購買過智能運動設備,已成為體育實物類消費第五大細分品類,而在健身器材購買或升級決策中,智能類功能也已上升為主要因素,特别是中高端人群、高頻健身人群尤為看重。
換句話說,對于有健身需求的消費者來說,如果有好産品,那麼是可以為之買單的。可從目前看來,“百鏡大戰”的重要較量部分集中在了價格上,會員内容雖有所不同,但仍然沒有達到消費者的期待,也沒有展示出不可替代性。
甚至随着電視廠商疊加AI健身功能、健身房私教降價等外界因素,健身鏡以往的優勢也開始式微。
鋅刻度了解到,由于健身場館生意慘淡,私教價格由原先300至900一節,降至1800至2000元包月不限次數。私教的降價對于諸多擁有健身習慣的人來說,恐怕都比一面鏡子來得更“香”。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電視廠商也開始意識到健身功能是個不錯的銷售賣點,例如此前海信推出的一款電視中包含“健身鏡”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投屏的方式在電視上播放任意軟件上的健身視頻,并通過外接攝像頭來邊學邊糾正。
盡管有從事健身鏡的業内人士對這樣的外部沖擊不以為意,堅信智能電視隻是家庭健身場景中的主要硬件入口,但不具備健身鏡移動方便、占地面積小等優勢。但從目前消費者的反饋來看,無法從課程内容、AI糾錯上有進一步提升的健身鏡,恐怕還不如一台電視。
除此之外,QuestMobile于2022年6月發布的《QuestMobile2022運動健身消費洞察報告》指出,受到近期社會環境影響,過去人們以app為指導核心的戶外運動場景正逐漸變為以KOL為引導核心的居家運動場景模式。
這意味着,眼下的運動健身市場,能夠為用戶提供多方位價值的KOL更具有吸引力。至于健身鏡究竟是不是智商稅,仍然要看其能夠為用戶提供多少價值。随着用戶健身意識和習慣的不斷提高與形成,“百鏡大戰”的下一步或将落腳于内容、服務、運營等多位一體的考核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