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比喻的三個類型有什麼不同

比喻的三個類型有什麼不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02:56:44

比喻的三個類型有什麼不同?前情回顧:說比喻之二:比喻的三個維度,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比喻的三個類型有什麼不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比喻的三個類型有什麼不同(本體和喻體可以)1

比喻的三個類型有什麼不同

前情回顧:說比喻之二:比喻的三個維度

--------------------------------------------------------

在閱讀或寫作比喻句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同一個本體,可以用不同的喻體來呈現;同一個喻體,也可以用來比喻不同的本體。

比如,月亮做本體,形容滿月,既可以說“明月如鏡”,也可以說它像“皎皎白玉盤”;形容彎月,既可以說“彎彎的月兒像小船”,也可以說“一彎新月如鈎”。

反過來,如果用月亮做喻體,可以喻戰士拉開的弓:“弓開如滿月”,也可以喻美人:“垆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再舉幾個例子:

芙蓉如面柳如眉(唐·白居易》)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唐·李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荞麥花開白雪香(宋·王禹偁)

第一個例子中,柳作為本體,喻體是眉;第二個例子中,柳(色)作為本體,喻體卻是黃金。在第二個例子中,白雪是喻體,本體是梨花,而到了第三個例子中,喻體還是白雪,本體卻已經是荞麥花了。在作家筆下,這樣靈活多變的比喻實例比比皆是。

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并沒有邏輯上的界限,根據實際語境可以随時轉換,甚至互換,也不會産生荒謬感: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蘇轼)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郭沫若)

在蘇轼的詩句中,楊花與飛雪在前後兩個比喻中進行本體、喻體的互換,看起來像文字遊戲,然後季節的變化,人事的滄桑已經躍然紙上,情、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極富感染力。郭沫若的詩句,街燈與明星的本、喻體互換,同樣生動貼切,刻畫晨昏時刻的獨特視覺現象,營造出令人浮想聯翩的意境。

本體、喻體之間的這種靈活性,顯然并非出于寫作者強行修辭的主觀意願,而是基于兩個基本事實:①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性,以及②人類思維的豐富性。

一、任何一個事物都是複雜的,擁有不同的特征和“側面”,同時存在整體與局部之分。選取不同的特征和側面來尋求比喻,或是分别針對整體和特定局部來分别設喻,當然就都會産生不同的本體、喻體組合結果。

拿“明月如鏡”的比喻來說,這個本體、喻體組合,顯然旨在表現月亮的“明亮”特征;而“白玉盤”的喻體形象,一方面顯然有對月亮形狀的喻示,同時又側重表現了月亮白玉般皎潔的色澤。

二、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在觀察同樣一個事物時,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景下,其感受當然也可以彼此不同。人的思維具有的獨特性和豐富性,同樣造就了比喻的多樣性。

前文舉過“撒鹽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風起”的例子。盡管是在同時同地的場景下,面對的是同樣的本體“雪”,謝朗和謝道蘊二人的内心感受(包括文字修養)卻并不相同。基于各自的感受,兩人各自說出了不同的喻體。

再如:

天街小雨潤如酥(唐·韓愈)

一春夢雨常飄瓦(唐·李商隐)

無邊絲雨細如愁(宋·秦觀)

春天的細雨是文人最常描繪的事物。常見到的喻體有“絲”,或“牛毛”,都是基于的考慮而産生的非常直觀的喻體。對于詩人來說,他們往往希望自己的比喻更加體物深刻,道他人所未道,不落窠臼,不入俗套。所以,李商隐以“夢”,秦觀以“愁”來比喻春雨,強調了詩人自己對春雨所産生的獨特心理感受。韓愈詩句中的喻體是“酥”,但其比喻的并不是“春雨貴如油”的貴,而是其細密、潤澤,若有似無的感覺。韓愈的喻體突出了春雨在人“視覺”和“觸覺”上引發的雙重感受,“潤如酥”并不是簡單的以物喻物,而包含了作者對事物更細緻、更微妙、更敏感的詩性感知,新穎而貼切。

本體、喻體之間的這種微妙關系推動了所謂“博喻”這種複雜修辭方式的産生。博喻的“博”就是多的意思,指在比喻中出現的本體、喻體之間“一對多”的情形。

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宋·賀鑄)

這是講博喻時一定要提到的例子。“閑情幾許?”是心理感受,很難顯性地加以描述,因此詩人用“一川煙草”來喻,但是意猶未盡,于是又聯想到“滿城飛絮”,進而到“梅子黃時雨”。一個本體對應多個喻體,于是有了意義上的層次和遞進,有了多樣化的形象和多方面的感受的堆疊和互動,傳遞給讀者的印象也更加豐富有趣。

形式上看,我們可以将博喻這種結構當作多個單一比喻體的連綴組合使用。如上邊所舉的例子,拆分成三個獨立的比喻,也完全成立。但博喻的優勢在于多重喻體之間可以産生“化學反應”,如果運用得當,可以讓比喻的意象更加逼真,或意指更加豐富,或意境更加生動:

打花的魚兒,似鯉魚,尾巴不紅;似鳜魚,花鱗不見;似黑魚,頭上無星;似鲂魚,鰓上無針。(《西遊記》描寫孫悟空的變化)

雨是最尋常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朱自清《春》)

在詩歌和歌詞中,通過博喻的手段來營造列舉、排比的句式,除了可以豐富詩句的意境,還可以讓詞句的節奏更加富有韻律感和音樂感: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舒婷《緻橡樹》)

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如頌,如歌,如贊禮(歌曲《知音》歌詞)

而下邊的例子,也可以看作博喻的一種常見形式:通過選取多樣化的喻體來比喻一個整體事物的不同側面,不同表現,最終集合而形成對完整事物的整體描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莺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唐·白居易《琵琶行》寫音樂,錯綜的比喻描繪了音樂演奏不同階段的特色。)

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紅樓夢》寫林黛玉,從不同角度宏觀而細緻地刻畫出林黛玉的基本形象特征。)

我們不妨把比喻中本體、喻體可以“一對多”、“多對一”的特點稱為比喻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推動着比喻句在寫作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新。

(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