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淩晨1點,iPhone 6正式發布——在那個時候可能沒有人會想到,這款完全抛棄喬布斯時代設計語言、整機制造工藝大大退步的産品,會成為此後多年間銷量最佳的iPhone機型。而更令人意外又沮喪的是,它甚至還開啟了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的一個新時代,一個最壞的,被稱之為“千機一面”的時代。
從2015年開始,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産品都在采用圓潤的一體式金屬機身,以及“一刀切”天線設計;2016年底,“全面屏”成為新的潮流,于是幾乎所有的新機都開始拉長屏幕比例,以全面屏自居;此後,緊接着的就是大家熟悉的“集體劉海”、“集體水滴”……
而到了今天,“多攝”與“拍照”又成為了新的行業集體目标,于是,我們甚至看到了最新的iPhone、最新的谷歌Pixel手機變成了這個樣子。
是的,這,就是智能手機的“同質化”。而它也的确已經成為了許多消費者當前深惡痛疾的現象。這些手機消費者可能甚至不知道“同質化”這個詞,但是他們會本能地覺得“現在的手機都差不多”,甚至會期待着傳說中的5G時代的到來,會不會讓智能手機變得有點不一樣。
講真,我們并不想打擊大家對于5G的信心,但如果你隻是希望5G時代智能手機可以擺脫這種同質化趨勢的話,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問為什麼的話,那是因為造成智能手機同質化的原因并不是通訊制式,而是其他的一些原因。
首先,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2016年底,初代小米MIX正式發布,三邊無邊框的造型、高級感滿溢的陶瓷機身一時間震驚業界。而“全面屏”一詞,也就此影響了智能手機行業許多年。
但是,如果大家回頭去看MIX推出後一段時間裡的其他“全面屏”手機,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畫風普遍都是這樣的:
甚至還有這樣的:
說實在的,包括我們在内,相信當時大多數消費者看到這樣的“全面屏”,内心都是崩潰的。當然,可能同時也伴随着疑問“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做得像MIX那麼好看呢?”原因很簡單:不是不想做,是實在做不到。
因為那個時候小米是專門為了MIX單獨向夏普定制了屏幕,而與此同時,彼時的整個手機供應鍊還并沒有針對全面屏做好準備。這就意味着,對于當時的智能手機企業來說,狀若小米MIX所使用的“真全面屏”面闆,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存在。
是的,敏銳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我們提到了“供應鍊”這個概念。啥叫供應鍊呢?簡單來說,對于任意一個特定品牌、特定型号的手機來說,它實際上都是由許許多多不同上遊生産商生産的零部件“組合”而來的。比如說生産屏幕的三星、JDI、夏普、京東方;生産閃存的鎂光、海力士;造電池的德賽、比亞迪、ATL;造相機CMOS的索尼、三星……甚至就連手機的金屬中框、揚聲器、指紋識别器等等,幾乎都不存在由手機廠商自行制造的情況。這種将一台手機細分為無數生産廠商,每個廠商都隻負責自己擅長的一種零部件的做法,就是所謂的“供應鍊”。
如此一來,對于智能手機廠商來說,好處就在于供應鍊上的各家供應商“術業有專攻”,能以更低的成本研發、生産出質量更好的零部件來。但缺點也就意味着智能手機的形态、功能的确要受到供應鍊極大的制約。諸如小米MIX剛誕生的時候,由于整個供應鍊上找不到第二塊類似形制的屏幕,因此其他的手機廠商也不得不臨時抱佛腳,硬着頭皮拿18:9“冒充”全面屏,最終就造成了一衆全面屏手機集體撞臉的結果。
就算是有好東西,也得用得起才行
哪怕是不太熟悉智能手機曆史的人,可能也會記得2017年年初三星推出的Galaxy S8,作為三星旗下的首款全面屏手機,Galaxy S8在大部分競争對手還在使用着低屏占比的18:9屏幕時,率先将曲面屏和全面屏結合到了一起。不僅如此,靠着超過3K分辨率的HDR10屏幕,三星的旗艦手機自那時候至今一直穩坐智能手機屏幕效果第一把交椅,甚至可以說是将所有的競争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後。
然而大家知道,三星的那塊“全視曲面屏”成本有多高嗎?根據我們三易生活從相關渠道獲得的信息顯示,一塊全視曲面屏的出廠成本價大約是相同尺寸普通全面屏的4.4倍之多。而如果是拆機件,則全視曲面屏和普通全面屏之間的價格差異可以達到5倍以上!
這是什麼概念呢?很簡單。縱觀過去這三年來的智能手機市場,我們會發現使用三星OLED屏幕的手機并不在少數,但用到了和Galaxy S差不多級别屏幕的卻是少之又少。是三星顯示不對外出售頂級屏幕嗎?其實并非如此。說白了還是因為最頂級的屏幕部件實在太貴,對于大多數重視性價比的智能手機産品來說,實在沒有勇氣用這麼貴(也這麼好)的屏幕。因此“退而求其次”的結果,自然就導緻了大家的屏幕尺寸、形狀、色彩、分辨率都沒有什麼出色之處,統統都是“平均值”,自然也就同質化了。
當然,業界并非沒有不甘平凡的廠商,諸如找三星定制了3K HDR10 90Hz“流體屏”的一加(7 Pro),就可以算是勇于挑戰了供應鍊的技術極限。但是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樣,一加7 Pro也因此承受了相當高的成本壓力——其與一加7(普通屏幕)之間的差價,基本上就可以說是“不平凡”的代價。
最後,壓力其實還來自消費者
在我們文章的開頭,曾經提到了當年的iPhone 6所引發的智能手機“撞臉”狂潮。它為什麼會發生?一方面來說,iPhone 6使用的外殼工藝較iPhone4/5時代簡化,這給了上遊産業鍊更低的成本來“緻敬”相關的設計。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消費者喜歡iPhone 6,覺得這種金屬機身“時尚”,因此無論是上遊的手機外殼供應商還是下遊的手機品牌自身,都“心領神會”地選擇了跟風。
事實上,明眼人都能明白,消費者的喜好(有時候也叫做市場的選擇)很多時候才是造成智能手機、甚至是高價的旗艦級智能手機們這些年來同質化時有發生的重要原因。用一句通俗的話來形容,就是“xx牌都有xxx了,你為什麼沒有?”
正是因為恐懼這來自消費者的“你為什麼沒有”的責問,我們看到三星在Galaxy S10上首度推出了漸變色機身設計。有意思的是,三星選擇的是前所未有的白機身配漸變工藝,而這又導緻更多的手機品牌開始跟風三星。
也正是因為恐懼這“你為什麼沒有”的需求,早在2013年就已經研發出仿生神經處理單元,并為它賦予了“NPU”這一名稱的高通,不得不在蘋果和華為先後推出搭載獨立NPU的手機芯片之後,一再重申自己早已用上了更先進的分布式計算架構,擁有更靈活的AI加速能力。然後直到今天,都還仍然受到很多消費者的誤解認,為高通“沒有NPU”。
同樣也是因為對于“消費者需求”的妥協,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來Android和iOS兩大移動操作系統的界面、功能、交互方式已然是越來越相互“學習”。甚至就連攝像頭造型、無線充電功能這些小細節上都越來越缺乏“個性”。
這是一種好事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畢竟我們可以說,智能手機、特别是旗艦智能手機的“同質化”其實也是讓它們越來也全能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都像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設備,就算是性能高、功能全、價格合适——這樣真的有意思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