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641字,閱讀僅需4分鐘~
陝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批唐代金銀器中有一件狩獵紋高足銀杯,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品。通高7.3、口徑6、杯高4.9、足高2.4、底徑 3.4厘米。侈口、圓唇,深腹,腹底部略向内斜收為小平底,平底下連接一小平盤,盤下為喇叭形高足。杯身中部的主題紋飾刻畫出兩個狩獵場景,其中一幅為兩名武士前後夾擊一頭奮力奔逃的野豬,前面一人騎馬轉身向後拉弓射箭,後面一人騎馬向前射箭。另一幅是一位武士左手持弓策馬追趕一隻驚恐的小鹿。人物間襯有花草、樹石等紋樣,口沿下及腹下部均為纏枝花紋。唐代金銀器中大量高足杯可能受到了拜占庭器物形制的影響而制作的,所不同的是,這類器物摒棄了西方常見的戰争武力場面和兇猛的野獸,代之以狩獵、纏枝花草和各種當時人們喜歡的紋樣。
唐 狩獵紋高足銀杯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随葬陶器,多施二三種或更多釉色的器物為最多,其次還有黃釉、綠釉、藍釉、白釉、黑釉、紅釉等品種。據考古資料,鞏縣窯和黃堡窯是當時生産三彩器的主要窯口。唐三彩造型種類多樣,主要可分為人物俑、動物俑、日用容器、器用模型四個類别,此外還有少量三彩玩具和建築構件。唐三彩做工十分考究,特别是人、獸俑類,用模範成形後,還使用了捏塑、刻花、印花、堆貼等裝飾技法,釉色豐富多彩,釉面流淌,色彩斑斓。
唐 狩獵紋高足銀杯展開圖 (局部)
1995年,西安長安靈昭出土一套三彩院落模型,長方形兩進院落,由九座房屋模型組成,有院門、廳堂、後室,兩側東西廂房。院内有站立的侍從,還有雞、鴨、狗、豬、駱駝等。四隻鴨子、三條狗、三頭豬、一隻雞和一隻駱駝。施綠釉、黃釉的兩頭豬站立,施褐釉的豬呈卧狀。黃釉小豬,通高4、長6.5厘米。四隻較短,身軀肥胖,吻部突出,鬃毛豎立,短尾卷曲,低首站立。豬俑身體各部位比例準确,整體協調,顯示出高超的立體造型水平。盛唐時期,上層社會追求舒适安逸的庭院生活。
唐 黃釉小豬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
唐代時期,我國瓷器發展迅速,逐漸走向民用。出現了一批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器物,如長沙窯的釉下彩瓷器。長沙窯工匠采用既像速寫又似漫畫的簡練手法,創造出一批形象生動的動物造型瓷玩,有威嚴的獅子、呆萌的肥豬、笨拙的大象、活潑的兔子,歡快的鳥兒等,這些造型皆栩栩而生,呼之欲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間藝術風格。
唐 青釉褐彩豬 湖南省博物館藏
青釉褐彩豬,通高4.5厘米。唐長沙窯産品,湖南省博物館藏品。瓷豬呈橢圓形,前段有一捏塑的豬首,兩個飾有刻劃紋的橢圓形小瓷片表示豬耳,陰刻小圓圈為眼睛,吻部突出,飾有重圈紋。後端有一粗短尾巴,底部有四足。豬身中空,有三孔用于吹奏。該器胎色灰白,施青釉不及底,釉面滿布開片,飾有褐彩。腹部渾圓,憨态可掬。
豬是十二生肖排行第十二的動物。生肖紀年是一種古老的紀年法。古代術數家以十二生肖與傳統文化中的十二地支一一對應。以生肖俑随葬的習俗在唐代以前已出現,在隋唐墓葬中較為多見,并漸成體系。出現了頭頂或懷抱生肖的文官人物俑,此外還有獸首人身生肖俑。據目前田野考古資料,時代最早的生肖俑出現于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中,生肖俑帶有龛台,以寫實的手法,用動物原形的形式表現。隋唐時期,十二生肖除了做成俑用于随葬,還常刻在墓碑、墓志和棺椁等處。生肖俑或為坐姿,或為站姿,首為生肖動物,人身,身穿交領或圓領袍服,昂首平視,雙手拱于胸前。十二生肖俑是古代用來“壓勝”“辟邪”的鎮墓明器,是古代喪葬禮儀的體現。
唐 彩繪豬首生肖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新疆阿斯塔那216号墓出土一尊彩繪豬首生肖俑,高77厘米,站姿,俑身有方座。豬頭在寫實中又有适度誇張,臉形較瘦,鼻及吻部長,鼻孔較大。嘴鼻向外突出,獠牙上翹,雙眼呈月牙狀彎曲,似笑非笑。俑身着橘色右衽袍服,交領寬袖,下身穿袍裙,裙底露出鞋頭。俑身比例勻稱适度,雕塑手法十分細膩。
宋 青白釉十二生肖俑 羅田縣博物館藏
十二生肖俑除了常見的陶俑之外,還有三彩俑、青瓷俑、鐵俑和石俑等種類。宋青白釉十二生肖俑,一組12件,高17~21.2厘米,湖北省羅田縣古廟河汪家橋M4出土,現藏于羅田縣博物館。俑作直立狀。頭戴“王”字高冠,身穿交領寬袖長袍,足着雲頭履,下置底闆。分别手捧豬等十二生肖頭像。均為瓷土作胎,青白釉脫落,造型生動形象。宋元之後,生肖俑逐漸消失。
《收藏家》雜志作者:劉芳芳 2019年2月刊《己亥年說豬》(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