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簡要介紹了元陽彜族的曆史及傳統習俗,包括語言文字、宗教習俗、祭祀習俗、婚嫁習俗、喪葬習俗、節日習俗和服飾習俗等七個方面。着重指出,元陽彜族有彜文,他們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多神教。他們是一個文武并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認為黑色是高貴色,是服飾以黑為主的尚黑民族。由于貧困和無文化,從而産生了古樸的民俗。
關鍵詞】 彜族;曆史;傳統習俗;土著民族;尚黑 元陽彜族是雲南的土著民族。據部分史書記載,遠古時代,其先民就在這塊四季如春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史稱古夷人。元陽縣自稱尼蘇頗的彜族一部分在公元21年西漢王莽執政時,在雲南石屏玉龍湖反王莽被鎮壓後,流落到元陽地區定居;一部分在宋趙時期,雲南大理國消滅南诏國時發生民族戰争而從通海、建水一帶流落到元陽定居。元陽彜族有彜文,但彜文掌握在少數貝瑪手中,不普及也就沒有應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國家普及基礎教育之前,刻木記事、結繩為号也就成為元陽彜族古老的記事方法。貧困和無文化,産生了古樸的民俗:
一是語言文字。元陽彜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為南方言,境内有尼蘇、樸拉、姆基、阿魯等方言。過去支系間方言有差異,現統一在尼蘇語下。 元陽彜族有文字,是先有彜文,再有漢文,三千多年前彜族在四川創造了文字,原先文字筆畫很簡單,為象形文字,後随着社會生産實踐的複雜變化,文字也複雜起來,筆畫越來越多。境内彜文與四川、貴州、雲南楚雄地區的彜文相通,380年前由通海一帶移民帶入。總字約三千字,常用字一千左右,漢語稱貝瑪文、蝌蚪文,掌握在少數貝瑪的手中。
二是宗教習俗。元陽彜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多神教,人的歸宿也就不同。元陽彜族笃信,人死後,貝瑪誦《指路經》[1]為亡人指路,可以指引亡人回到祖先原先居住的納天[2]。因為那裡沒有人間的紛争與爾虞我詐,是人人歡樂、祥和幸福的祖先居住地。元陽彜族天生勤勞,死時因要回到祖先地與祖先在一起生活,故要剃頭、沐浴、更新衣、穿新鞋。子女毫不吝啬地殺雞、殺豬、宰牛,熱熱鬧鬧地為死者送行。亡者穿着幹幹淨淨的新衣、新鞋,帶上喪禮中所花掉的錢,吃掉的糧食,趕着所殺掉的雞、豬、牛,光宗耀祖地回到祖宗生活地納天,向祖先展示自己在世時的勤奮,積累的财産。
三是祭祀習俗。彜族認為,天、地、日、月、山、水、火等都是神的化身。所以,祭天地尤為突出,彜文古籍中有專門的《祭天地經》、《情緒天地經》等。元陽彜族舉行祭祀活動時,視祭祀内容的不同,擺設的祭壇和祭壇上的祭品也不同。凡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的祭壇或人亡時祭祀祖先的祭壇,一律用木桌子或蔑桌,祭品以馬纓花樹為核心,擺上稻谷、米、币、熟肉、以及四樹一草等,主持人為貝瑪。凡驅除鬼魔、瘟疫、招魂的祭壇,臨時砍四根有丫的小木棍插起,搭上橫條,鋪上樹葉,稱臨時祭壇。上插起楊師咪格樹做的刀槍和樹枝,黃泡樹枝、青刺、蘆竹、土黃連、鐵制尖刀、生肉、生血等,以楊師咪格樹、黃泡刺為中心。主持人為貝瑪或巫師。凡招魂,祝遠行人、狩獵人平安的祭壇,為臨時祭壇,也有的不搭祭壇,就地為祭壇,上邊擺設的全為熟制品(熟雞、熟肉、米飯、開水等)。主持為貝瑪或巫師。
四是婚嫁習俗。曆史上元陽彜族婚姻走過艱難曲折的道路,經曆過群婚、兄妹婚、姑表婚、走婚、搶婚及遠親婚。同宗同姓(即同一宗族或同一圖騰)彜族不婚,五代内親表兄妹不婚,有轉房習俗,但不得弟兄兩人娶姐妹兩人,不得一妻多夫。彜族文字中記載群婚、兄妹婚不多,時間延續也不長,但姑表婚、母系社會中的走婚記載的較多,延續時間也較長。至今雲南彜族唱情歌開頭都是:“阿表哥、阿表妹。”就是這個遺迹。
姑娘出嫁前一夜,在親戚或鄰居家邀同村昔日男女青年朋友吃火炒豆、爆米花叙舊情,作告别。第二天早上,男方家娶親隊伍帶着豬肉、雞、酒、新娘新衣來女方家娶親,娶親隊伍進門時,村裡的男女青年用鍋底的灰抹黑娶親者的臉,表示歡迎。女方家請來家族長者、舅舅坐上席,把男方家帶來的食品做好後同吃同飲,嫂子帶新娘打扮,臨走時新娘新郎向父母、家族長者磕頭告别,新娘唱《哭嫁歌》,謂之“哭好命”,邊哭邊由家中的兄或弟将新娘背出,或讓新娘坐在一條長凳上,由兄弟擡出娘家。新郎家請好一位貝瑪做婚禮主持人,當新郎新娘到面前時站定,貝瑪用弓向左右各射出一支箭,意為開弓沒有回頭箭,兩人不得悔婚。彜族沒有送入洞房的習俗。婚後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娘、新郎帶上一隻雞、幾斤肉、幾斤酒,雙雙回到新娘家,看望父母,席畢返回。這種禮俗就是彜族中的“回門”。
五是喪葬習俗。在家咽氣視為好死,停屍于堂裡,擇日出葬。在外咽氣視為不好,停屍于寨外,擇日出葬。非正常死亡視為不吉,不擇日,随時可出葬。咽氣時,須由兒子接氣,如來得及,用一碗米,米中放一個蛋,大聲喊:父親或母親,把氣給我,讓亡者的氣進入碗裡的米中。如果來不及,則用雙手接氣,後放入有蛋的米中,然後将米和蛋煮成半熟,放在屍體或棺木旁,出葬時随棺或屍體至村裡定的陰陽界外,抛于野外。 入葬的墳地頭天就由族人選定好,選好後向空中抛一枚雞蛋,如雞蛋落地破裂,認為是好地,不破裂,則另選一地,直至破裂。墳地選好後,先撒一粒碎銀,意為買地錢。墳坑要挖至7層土,約深60-80厘米。然後放入棺木,蓋上土,用石圍墳,立石碑,圍高墳地。 停屍守靈期間,禁忌貓近前,更不能跳躍棺木上,認為貓觸碰屍體棺木,死者會為之吓跳而驟然直立,抱住旁人,又認為貓為虎性,偶逢此意外,就使之抱住扁擔或其他物具,屍體當可恢複原狀。
六是節日習俗。元陽彜族一年中有三個節日,即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買遮菲托”(火把節)、冬月二十四日的“咱合枯莫”(冬月年)和咪嘎豪。
七是服飾習俗。元陽彜族是尚黑民族,認為黑色是高貴色,服飾以黑為主。元陽彜族支系不同,但大多數受尼蘇支系的影響。服飾大同小異。女子童年時戴虎頭帽,少年或未婚女戴公雞帽,穿右開襟長衣、穿筒裙,清乾隆年間後改為長褲。已婚至中老年婦女,頭飾為黑色包巾,長衣為右開襟無領短袖長衣,也稱長擺衣。有長袖無領右開襟短衣。褲為打折長褲,腰系日月形腰帶。1942年後,随着生活日益提高,外來有色布料占領市場,彜族婦女多選紅色、粉紅色、綠色為上衣。褲腳、短衣褂、長衣無領處都鑲有花邊圖案。公雞帽上多鑲有圖案和銀做的各種裝飾品。
男人服飾頭飾為包頭,上衣為右開襟無領長衣,有對襟無領短内衣和領褂,褲為打折大褲裆,赤腳,外披一件外衣(也叫披衣)。
【注 釋】 [1] 《指路經》實際是家族遷徙路線,它用倒叙的手法,将亡者靈魂從現居住地一步步地倒叙回納天所經過的山川河流村舍荒野. [2] 納天是彜族始祖阿普獨姆出生、居住、娶天仙女孕育人類的地方,人類出生後從這山岩洞裡走出來,人去世後也要會到這山岩洞裡. 【參考文獻】 1、龍倮貴.紅河彜族古代史略考.元陽彜學,2012.9. 2、馬裡文.元陽彜族風情.元陽彜學,第二輯. 3、紅河民族系列叢書.紅河彜族文化史. 4、羅 晶.館員,研究方向:文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