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一部BBC紀錄片在南極拍攝企鵝被困在山溝中動彈不得,很多剛出世的企鵝寶寶還沒把身上能禦寒的毛皮發育完全,險些被凍死在山谷中。
攝影團隊對于要不要出手相救這些企鵝很為難,因為「不得幹預自然界的法則」,這不隻在自然紀錄片的行規中,也是國際上很嚴格的生物公約,雖然在攝影機關掉之後,團隊還是選擇出手「幹預」了,但資深攝影師艾倫(Doug Allan)也強調,這種情況出手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捕食」這種大自然基本規則就不該被幹預。
一年前加拿大攝影師保羅‧尼克蘭Paul Nicklen拍下了在加拿大北極群島一隻瘦骨如柴的北極熊,它瘦到像一塊舊毯子,而不像是動物,攝影師也捕捉到了它在一個生鏽的垃圾筒内翻找食物,找不到後開始啃着旁邊的舊雪撬坐墊…
當時這組照片上傳到社群網站後,很多人都跳出來抨擊這位攝影師,「北極熊都快餓死了,不快拿食物喂食它還隻顧着拍照,真的很沒人性。」這是大部分的人看到照片後的第一個想法,然而,更多的人不知道,不能随意的喂食北極熊,除了和加拿大的法律有關之外,還有幾點很重要的因素。
►人工喂食會破壞北極熊的食物鍊
北極熊的食量很大,一次可以吃下50-60公斤的食物,主要的食物來源是獵食海豹為主,根據估計,每年約有44%的新生海豹會被北極熊捕食。而北極熊吃剩的海豹殘骸會被北極狐、年幼的北極熊以及海鳥吃掉,作為北極地區食物鍊的頂端,它們控制着海豹的數量,維持北極生态的平衡。
►人工喂食會改變北極熊的覓食方式(蝴蝶效應)
北極熊的食物不隻是海豹,它們為了得到食物會竭盡所能去獵捕,馴鹿、白鲸、海象都是它們的狩獵對象,但因為北極區内的動物銳減,逼得它們不得不去吃植物和其他小動物,甚至是垃圾。
主動覓食是為保持它們的「野性」,如果提供食物,将會讓北極熊不再積極覓食,造成依賴後對本來就已經脆弱的北極熊生态圈造成更巨大的破壞,會有更多的北極熊因此而死亡。
►避免喂食者受到傷害
北極熊是大型的野外肉食性動物,生性兇猛,即便它因為糧食不足餓到頭昏眼花,在它眼裡你也是個活生生好吃的食物,有可能救了它卻讓自己身陷危險之中。就算你準備了足夠的食物來喂食它,它可能會把「人類」和「食物」連結起來,要是你離開了,它如果哪天獵捕不到食物又恰好遇到其他人呢?那那個人就極有可能成為它攻擊的目标。
在「拯救生命」和「不違反自然法則」之間,就真的沒有一點可以讨論的空間了嗎?其實我們都知道問題的根本不在能不能喂食北極熊,而是保護好它們的生存環境。
在2016年11月時,北極的海冰平均面積是908萬平方公裡,和1981到2010年相比,少了195萬平方公裡,幾乎是一整個丹麥的面積了。有人就提出質疑:人類本身就幹預了食物鍊,雖然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常态,但關鍵根本也是人類造成的,現在卻說「不得幹預自然界法則」?不是太奇怪了嗎!
▼挪威極北群島北極熊分食垃圾袋
或許在維護生态圈的同時,我們能想出一套安全的配套措施來拯救它們,其實在西方國家已經開始研究要如何用無人機來空投食物給北極熊,而根據國家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七月來看,現在北極熊約有26000隻,有19種族群,有1個在增長,3個在衰退,6個穩定成長,剩下9個數據還不足無法判斷,整體趨勢還是未知。
但總體來說,數量到今年為止都還是「穩定上升中」,而美國漁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FWS)也把北極熊從「瀕臨絕種的物種」降級變成「受威脅的物種」,所以雖然它們的環境還是很糟糕,問題也都還是沒解決,但至少已經越來越多人重視這個議題,也越來越多人積極投入研究解決辦法。
隻能說出來混,該還的總是要還的,人類自己造的孽,也應該由我們來收拾,而不是這些可憐的動物們承擔。
*圖文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