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壯美佛頂山下藏着“非遺三寶” 去探探鴨~
與梵淨山并稱為姊妹山的石阡縣佛頂山,地形複雜、地貌多樣、水源充沛,給石阡這片溫婉的福地增添了一份壯闊之美,孕育了底蘊厚重的特色文化。占全縣總人口74%的仡佬、侗、苗、土家等12個少數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催生出燦爛而精彩的“非遺”文化。
石阡,曆史悠久、資源富集、品牌獨特。春去秋來,不同時節不同民族的傳統習俗和活動,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了無窮樂趣與魅力。仡佬毛龍節、石阡木偶戲、石阡說春,這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文化發展态勢,被石阡人稱為“非遺三件寶”,成為3張亮麗而耀眼的文化名片。
一道盛宴
仡佬毛龍節
石阡“仡佬毛龍”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石阡的仡佬毛龍節,是以仡佬族民間“龍神”信仰為主的一種民俗活動,活動時段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龍崇拜是仡佬毛龍的核心。仡佬毛龍節包括“龍”信仰、附屬圖騰信仰、紮藝、玩技、念誦等基本要素。2006年5月,石阡仡佬毛龍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初二、初三是準備階段,由村寨裡的“堂主”,帶領2至3名有文化、口碑好的村民到各家各戶集資,采購竹、紙、澆燭石蠟等“紮龍”所需材料,然後請藝人“紮龍”。紮好毛龍後,正月初六或初七要舉行開光儀式。系列儀式結束後,人們才能托舉着神聖的毛龍走村串寨集中表演。當天,來自全縣各村寨、社區的近100條毛龍燈隊齊聚縣城,各施絕技,鑼鼓喧天,人山人海。
到了正月十五、十六,就是“燒龍”的日子。來自十裡八鄉的毛龍隊伍在廣場上一字排開,鑼鼓鞭炮聲中,用黃紙折成的祝告、供品等與毛龍燈一并焚燒,表示本寨誠心誠意耍了毛龍、敬了神,乞求其庇佑全村寨人民平安大吉。燒完毛龍,将衣箱、鑼鼓等送到下屆堂主家中,新堂主招呼煙茶、招待夜宵。至此,一年的玩龍活動全部結束。
一截木頭
石阡木偶戲
石阡木偶戲俗稱“木鬥鬥戲”或“木腦殼戲”,是流傳于石阡縣各民族中的一種民間傀儡戲曲劇種,鼎盛時期的演出範圍輻射到湘、鄂、渝、黔等周邊地區。據口傳資料,大約在200年以前,木偶戲自湖南辰溪傳入,至今已有七代傳人,其遠祖可追溯到漢魏以遠的“刻木人像”的“傀儡”,為宋元時期杖頭傀儡的遺存。2006年5月,石阡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石阡是全省重點生态區和多民族聚居區,在木偶戲角色的制作上融合了各民族的特點,除了侗族特點外,還加入仡佬族筒裙、破肚衣等元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目前,在石阡民間活躍着3支木偶劇團。其中,花橋鎮付家三兄弟的民間木偶劇團成立較早,三兄弟不僅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熟練駕馭木偶進行演出,而且将侗族特有的傳統木刻技藝融彙其中,人物造型獨特,服飾色彩豔麗,舞動起來活靈活現。他們憑借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能演200餘出木偶戲。
在石阡坪山鄉還活躍着一支民間劇團,專職表演的劇團成員有6人。他們多受鄉裡鄉親之邀,在婚慶、還願、祭祀等特殊儀式上表演。為了培養繼承人,他們要求孫輩們在課餘時間随行學藝,現已有10餘名徒弟。
石阡民族中學是該項目在校園傳承推廣的重要場所。學校專門開設木偶戲課,向學生們教授木偶戲的基礎知識和表演、唱腔等方面的技藝。此外,該校木偶劇團的老師們還把部分經典劇目進行收集整理,編寫成鄉土教材,現已整理出《賜馬叼袍》等20餘出完整的劇目。
一段歌謠
石阡說春
“說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綜合性民俗活動,主要流傳于花橋鎮坡背村。2011年6月,石阡“說春”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于2016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石阡說春”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習俗,入選非遺擴展名錄。
說春活動在立春前後進行。相傳這個村裡的封姓人家是唐朝時所封的“春官”後代,春詞中“唐朝差我送春人,特來貴府開财門”就說出了說春之起源。
“正月立春雨水節,不犁山土要犁田”“人人要學莊稼佬,不久就得新米嘗”等勸勉人們珍惜時光、勤懇勞作的詞句,在鄉間地頭廣為流傳,體現了侗族同胞勤勞樸實的傳統美德。
封家說春屬于“說正春”,一般為家傳,不傳外姓,并受特定的說春地域限制,即在鎮遠、施秉、三穗、玉屏、岑鞏5縣範圍内進行。
除封姓說春之外,縣内各地“春官”則屬于“說野春”,又稱為“說耍耍春”“說花花春”。比起“說正春”,他們的春詞比較靈活,不拘古節,無論從春詞或唱腔上看,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說春有着豐富的文化價值、獨特的地域性和多樣性的社會功能,其語言、音樂、說唱等方面的特點,對研究當代少數民族社會教育方式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研究侗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生存觀、道德觀、倫理觀提供了有力例證。
來源:叁菱鏡
責編:劉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