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诿扯皮”一詞從成語“互相推诿”演化而來,源自明朝李贽的《焚書·因記往事》。在分析海盜林道乾為什麼能橫行時,李贽一針見血地指出官員“平居無事,隻解打躬作揖……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觑,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诿,以為能明哲。”推诿意指把責任推給别人,扯皮是指無原則的争論,主要是形容遇到事情不擔責、“踢皮球”的狀況。
推诿扯皮,曆來為人們所厭惡。曆史上,一些有名的“綽号”就蘊含着人們對“圓滑官”的辛辣諷刺。唐朝宰相蘇味道,做官圓滑、毫無作為,還洋洋自得于“但模棱以持兩面端可矣”的處世哲學,不僅赢得“蘇模棱”的“雅号”,還造就了成語“模棱兩可”。清末大臣王文韶是有名的滑頭,遇到其他大臣争執,總裝聾作啞、“隻莞爾而笑”,甚至慈禧都拿他沒法,感歎其為“琉璃球”。一些文學作品也對“圓滑官”進行了深刻批判。清代學者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借鬼神之事,刻畫“圓滑官”入木三分:一個官員在閻王面前自稱為官清廉,所到之處,隻飲一杯清水,可以無愧于鬼神。閻王道:“設官是為了興利除弊,如果不貪錢就是好官,那麼在公堂中設一木偶,連水都不用喝,豈不更勝于你?”官員辯解:“我雖無功,但總無過。”閻王怒:“你隻求保全自己,該辦的事不辦,該斷的案不斷,豈不是負國負民。無功就是過!”
時至今日,推诿扯皮現象仍時有發生,紀檢監察機關也查處過不少面對群衆需求相關部門和單位卻“踢皮球”“打太極”的案例。原因何在?除了崗位職責不清、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規範等客觀原因,更為重要的是一些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熱情減退,遇到矛盾先想“明哲保身”,推進工作笃信“幹多錯多”,從而出現不擔當、怕擔責的怪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對推诿扯皮、不思進取的庸官、圓滑官提出批評,反複強調幹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今天,我們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到了滾石上山的關鍵時刻,正需要廣大黨員幹部繼續發揚擔當精神,志不求易、事不避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而對于那些喪失了事業心、責任感,那些屍位素餐、不思進取,那些隻想出彩、不想出力的人,紀檢監察機關也将絕不手軟,以嚴肅的監督執紀問責,使“偷奸耍滑”者失去“躺平”的空間。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