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17時47分,經過約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号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此次出艙活動之所以取得圓滿成功,得益于航天員的“左膀右臂”——小機械臂。航天員感慨,小機械臂太精準了。
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劉宏院士、謝宗武教授團隊和中科院長光所聯合研制的小機械臂順利完成兩次單臂支持航天員出艙作業任務。小機械臂節省了航天員在軌工作量,幫助航天員更好地完成任務,讓航天員很滿意,也實現了我國機器人科技領域中新的突破。
小機械臂的首戰告捷,僅是今年哈工大科研成果中的一個。9月6日,由哈工大與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微厘空間”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S3/S4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S4試驗衛星是我國正在研發的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演示驗證任務第四顆試驗衛星,也是哈工大研制的首顆導航衛星,标志着哈工大小衛星研究跨入導航衛星領域,實現新的突破。S4試驗衛星将開展星地一體化組網控制管理、星載微推力高精度電推進、高精度導航增強信号播發等系列在軌技術試驗和系統演示驗證,為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組網建設奠定基礎。截至目前,哈工大已成功發射21顆衛星。一個個振奮人心的喜訊,像金秋時節校園裡一片片火紅的楓葉一樣捷報頻傳。
2020年6月7日,祝賀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學校紮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新的起點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等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哈工大人把的殷殷囑托轉化為實際行動,瞄準國家重大急需,全面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有組織科研,發揮一流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圍繞“卡脖子”難題集智攻關,超前謀劃打造新一批國之重器,持續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為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貢獻哈工大方案,不斷彰顯中國航天第一校“尖兵”的使命擔當。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新增包含9位兩院院士在内的422位國家級人才,湧現出以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最美奮鬥者、時代楷模劉永坦院士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在自主培養新時代傑出人才方面,學校統籌多方資源,大力推進招生機制改革,2022年本科生源全國平均排名向前提升3位,躍升至全國第13位。
“學校始終堅持以賀信精神為引領,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矢志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團結奮鬥,以傑出人才培育和國之重器打造的新業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表示。
漫步寰宇閃耀蒼穹,逐夢科技勇攀高峰。面向未來,哈工大将在賀信精神引領下,對标“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以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的勁頭,打造更多國之重器,為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再立新功、再創佳績,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重點項目建設火熱 推動顯示産業高質量前行
作者丨吳麗琳
編輯丨邱江勇
美編丨馬利亞
監制丨連曉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