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漢語詞彙特别豐富,成語也特别多,大多成語也都有他的典故,但我們上學的時候,很少有老師專門去給我們講成語,所以導緻我們對很多成語的理解,隻停留在字面意思,卻并不了解它的來曆和典故,因此經常被誤用,甚至鬧出笑話,今天我們就先學習十個比較容易被誤解的常用成語。
一,洛陽紙貴。
典故:據《晉書.文苑傳》記載,晉代文學家左思文章寫得特别好,他的作品《三都賦》寫成以後,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他作品的人隻能争相抄寫,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都供不應求,導緻洛陽的紙價大幅上漲,才有了這個成語。
釋義:比喻文學著作非常受人歡迎,廣泛流傳,風行一時。
誤解:常被人用來形容東西漲價,或者商品很搶手。
二,文不加點。
典故:漢末文學家祢衡,擅長文章詞賦,文采斐然,過目不忘,恃才傲物,有一次為别人寫了一首《鹦鹉賦》,雖然下筆千言,但他瞬間便一揮而就,文不加點。
釋義:形容寫文章很快速,無須修改,一氣呵成。
誤解: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寫文章“不加标點”。
三,目無全牛。
典故:出自《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一個廚師第一次災牛的時候,眼睛裡看到是整個的全牛,經過三年的宰牛經曆後,技術已經純熟,再宰牛的時候,隻看皮骨間的間隙,而看不到全牛了,所以才能遊刃有餘。
釋義:比喻經過反複實踐後,技藝已經非常純熟,能夠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誤解:很多人理解為是缺乏整體觀念的意思。
四,罪不容誅。
典故:出自《後漢書.遊俠傳序》:“況于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誅矣”。西漢時期,河内人郭解是無惡不作的地方一霸,敢于請人出面抗拒皇上的命令。漢武帝對此十分不滿,下令把他逮捕歸案,竟然有很多辦案的官員維護他。禦史大夫公孫弘認為他罪不容誅,理應處死,終于漢武帝把他滿門抄斬。
釋義:意思是一個人的罪惡極大,即使殺了他,也不能抵消他所犯下的罪行。
誤解:這個詞現在誤解的很厲害,很多人誤解為,一個人所犯下的罪行,還沒有達到被殺的地步。
五,高山流水。
典故:春秋時期的琴師俞伯牙琴藝非常高,一般人欣賞不了,隻有樵夫鐘子期能聽懂其中的奧妙。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就贊歎說:真是不錯呀,巍峨的像泰山一般;伯牙一會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就感歎到:真好聽呀,像江河之水一樣滔滔不絕。後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沒有人再能聽懂他彈琴了,于是摔琴絕弦,從此再不彈琴了。
釋義:比喻人生知音難遇,也指樂曲彈奏的非常絕妙。
誤解:常被誤用為描述自然景象,或者形容事物自然流暢。
六,秉燭夜遊。
典故:出自《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意思是,人生不過百年,卻經常為千年以後的事擔心憂慮,如果你覺得白天太短,夜晚太長,那為什麼不拿着燈燭在夜晚裡繼續遊樂呢?
釋義:比喻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
誤解:很容易被人望文生義,以為就是晚上拿着蠟燭出門呢。
七,危言危行。
典故:出自《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釋義:危的意思是正直。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泛指正直的言行。
誤解:這個被誤解的也很多,經常被望文生義,誤解為“危險的言論和行為”或者“小心謹慎,不敢發表意見看法”,和原意正好相反。
八,耳提面命。
典故:出自《詩經.大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釋義:不僅是當面告訴他,還貼着耳朵告訴他,形容殷切誠懇的教誨,一般指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的教導。
誤解:常被誤用為貶義詞,誤解為當面命令,在耳邊訓斥。
九,空穴來風。
典故:語出宋玉《風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釋義:穴是孔、洞。有了洞穴,風才能進來,比喻任何消息和謠言的傳播,肯定都有原因,不是完全沒有一點根據的。
誤解:現在往往誤解為相反的意思,用來比喻消息或者傳說毫無根據。
十,無所不為。
典故:《三國志·吳書·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
釋義:沒有不幹的事,什麼壞事都幹。是個貶義詞,
誤解: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個貶義詞,有時候會被誤用到贊賞的語境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