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7:31:31

魏蜀吳三國鼎立,蜀居天府之國最宜休養生息,軍事上蜀道之險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天時地利上,蜀勝魏吳一籌,但蜀國在公元263年最先被司馬家族蕩平,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顯然,蜀國在人事上出了大問題,事永遠是成在人身上也敗在人身上。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武侯祠楹聯援引道兵兩家思想)1

祠堂是後人為有功業的前人建立的靈魂安息的地方,不管是所立碑文還是殿堂楹聯,基本上都是歌功頌業掩瑕避疵,成都武侯祠前前後後也有近十幅楹聯吧,有一聯很特别,無半點贊頌之意,也沒有當即痛批,字裡行間充滿了惋惜之意,凡去過成都武侯祠的人,看到這對楹聯無不陷入沉思,這對聯是這樣寫的,上聯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好兵非好戰;下聯為: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武侯祠楹聯援引道兵兩家思想)2

這對著名的“攻心聯”在武侯祠内挂于諸葛亮堂前,非常醒目,有人說此聯出于郭沫若之手,其實作者是晚清的趙藩于1902年所寫,趙藩在晚清時期沒做什麼大官,當然知名度也不高,此人六次科舉考試皆不中,後來中了舉人已年過四旬,此人兒時卻以詩書聞名鄉裡,五歲時因“過目成誦”被稱為“神童”,科舉的坎坷也難擋其才華橫溢,此聯律度工整中委婉真實地評價了被羅貫中“近乎妖”的諸葛亮,當屬古今楹聯上乘之作。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武侯祠楹聯援引道兵兩家思想)3

縱觀此聯,詞性對仗工整,平仄環環相扣,律度嚴謹,雖然是聯但有詩的起承轉合之妙。整個上聯是道家和兵家反複論述的核心,“能攻心則反側自消”,此句是對《孫子兵法》的高度概括和理解,孫子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伐謀就是伐心,簡言之就是不打仗而達到目的,《孫子兵法》洋洋灑灑近萬言,其核心是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古今中外以“伐謀攻心”而達到軍事目的案例舉不勝舉,趙藩認為将者能攻心即能“保常”,亦内外平安矣!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武侯祠楹聯援引道兵兩家思想)4

“從古好兵非好戰”,自從有了國家,甚至自有部落形态起,就必須要修好兵事以備不虞,國家發展軍事并不是“好戰”,而是備戰才能不戰,備打才能不打,《老子》第三十一章有言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孫子和老子都說戰争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在古聖先賢的教誨下,中國人骨子裡是反對戰争的,我們是從骨子裡愛好和平的,在趙藩看來,三國之亂動不動就狼煙四起,再大的智也是愚,此上聯巧妙地劍走偏鋒,已否定諸葛亮南征北戰的大半功業,令人唏噓不已!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武侯祠楹聯援引道兵兩家思想)5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孫子對“勢”的解釋是“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審得大勢,利于我者順水行舟既可揚帆千裡,不利于我者韬光養晦暫且潛龍勿用,趙藩認為,諸葛亮數次出師都是審不得大勢,南平蠻夷勞師憊兵,不但耗國之力,人民大衆已是苦不堪言,數次北伐收效不盡如人意,審勢不明,再制定任何政策都無濟于世,逐年衰敗的蜀國已不可救藥,他本人也在積勞成疾下年方半百便仙逝于北伐途中。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武侯祠楹聯援引道兵兩家思想)6

永安托孤後,諸葛亮看似不負劉備重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國上下大小決策都親自參與,其實他的這種行為是将蜀國葬送于一己之身,諸葛亮不給隊伍鍛煉的機會,更不培養後人,所以他死後不到三十年蜀國隆然塌崩在所難免。

諸葛武侯祠門前對聯(武侯祠楹聯援引道兵兩家思想)7

“後來治蜀要深思”,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教育始終是第一位的,能培養出人才,國家亦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