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
是啊,正如詩人所說我們心中的春天就是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樣子。但花無百日紅,花開就有花落。唐朝白居易的這首《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就寫了氣節交替花兒怒發後凋零的氣象。
可惜春風老,無嫌酒醆深。
辭花送寒食,并在此時心。
我們的祖先真的很浪漫。農曆二月有紀念百花生日的“花朝節”。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清朝袁宏道所寫的《滿井遊記》中就有“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的句子。而白居易遇見落花時節,一個“辭”,讓我們似乎感到詩人把那花兒當作一個朋友,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一份和自然的浪漫,動人心弦。
白居易和花兒道别。“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不覺曉”詩人孟浩然一定是自然醒的,天已經大亮了。詩人和我們一樣還想賴會兒床,聽聽鳥兒的歌唱。“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突然想起昨晚風雨暴虐,一骨碌爬起來,心想那些花兒會不會……
如果說白居易與花的離别是一種從容的頗具儀式感地告别,那麼孟浩然于落花則是驚慌則是對花兒突遭不測風雲的擔心。但都讓我們感到詩人确也是一個個長不大的孩子。他們的眼裡沒有“物”,就算那隻隻落花,也都是一個個牽動他們心靈的人。
但同為唐代,落魄的杜甫落花時節則愈加感到悲涼。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詩歌平白如話,但人生的浮沉,家國的興衰盡在其中。年少成名的杜甫進出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這樣的高官門第曾經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也因此聆聽并結識當時最受歡迎男歌手之一的李龜年。這一段像花兒一樣幸福的燦爛時光,這一對榮耀的少年,再相遇。江南風景正好,但大唐不再雍容不迫,他們也已青春不再,光環消散。他們肯定會念起昔日的風光,但,是否開口,是否已經淚縱橫,是否身邊落英缤紛。落花時節,那飄零的花,是詩人簌簌的淚。
于是落花因人的境遇而變成哀怨意象。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把落花這一意象借着黛玉這個多愁善感的女子,借着“葬花”的行為藝術,更讓其深入人心。
但并不是所有的詩人都是這麼想的。南宋陸遊在《蔔算子·詠梅》中發出花可落,但魂不散的感慨。
驿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零落”,風吹雨打,梅花紛紛凋落了。落花委地。“碾”,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花落碾作塵土,落花無影無蹤,但作者在寒風中聞到了梅花淡淡的香。多像一個人離去了,但我們卻時時記起他“德馨”芬芳。這香就是花的魂,不死。
這碾作塵仍香不散的落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這也正象他在一首詠梅詩中所寫的“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這落花正是詩人一生對惡勢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對理想堅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寫照。這落花也成了曆代文人士大夫人格的象征。
道光十九年(1839),48歲龔自珍對老大的清王朝失去了最後的希望,滿懷壯烈辭官歸鄉。後在家鄉與京城之間往返。他将路上的見聞思想,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裡。後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與吳虹生書》),寫就巨型組詩。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這其中有一首詩:
《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夕陽西下,詩人的離愁啊,就像那被夕陽拉長的影子,灰暗而悠長。馬鞭一揮,從此與京城相隔如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裡的“落紅”就是我們說的“落花”。落花碾作塵。詩人不在風裡尋找它的清香,而是看到那花泥因了那落花而營養豐富,讓葉更綠,花更紅。
《己亥雜詩》裡的“落紅”,“知人論世”我們看到龔自珍雖處江湖之遠,但仍關注天下國家的博大情懷。如果我們僅從文本出發理解“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話可以把它看作一種比喻或者象征。“落紅”多麼像我們的師長。他們雖然青春不再,但他們用一生換來的經驗教訓教育着呵護着我們成長,讓我們生命怒放。
于是落紅又有了一個意向。為了國家和黎民百姓,為了似錦繁花,不惜獻身化為春泥。
花開似錦春滿園,但落英缤紛不也是春天裡最美的風景嗎?春花入詩,落花亦可。“落花”時節又逢詩,詩裡“落花”萬般情。
文 / 治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