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大多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内部風險控制較為薄弱,導緻銀行業累積了一定規模的不良貸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相當數量的國有企業面臨較大的财務或經營壓力,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産因此顯著增加。
為了化解危機,國務院決定借鑒國際上“好銀行”和“壞銀行”模式,和美國重組信托公司(RTC)的運作方式,于1999年設立了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四大資産管理公司,分别對口接收、管理和處置來自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的不良貸款,我國的不良資産管理行業由此應運而生。
回顧過去21年的發展曆程,四大資産管理公司在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推動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良資産管理行業的也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發展,即政策性業務階段、商業化轉型階段和全面商業化階段。參與主體從四大資産管理公司逐漸擴展到地方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民營資産管理公司、外國投資機構等。
▍市場規模
根據浙商資産的統計數據,2018年、2019年商業銀行每年處置的不良貸款在2萬億元左右。2019年商業銀行轉出的債權規模約為4200億元。普華永道根據2019年年報統計了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及九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核銷及轉出數據如下(單位:億元)
此外,市場交易的還有非銀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和非金融企業的不良資産,規模也很大。
這兩年由于債券暴雷頻繁,違約債券也成了不良資産市場的一大供應,目前的違約債券規模在3000億元上下。中債資信的數據顯示,2019年銀行間債券市場不良資産證券化發行。規模為143.49億元,較2018年的158.81億元減少約10%;其中信用類産品69.02億元,抵押類産品74.47億元。基礎資産全部為信用卡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對公不良占比降至0。發起機構全部為銀行,其中工商銀行發行約59億元,建設銀行發行約為51億元,兩家瓜分了近80%的份額。
2019年底,媒體報道監管部門允許融資平台公司債權人将到期債務轉讓給金融資産管理公司,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将繼承原債務合同中的還款承諾、還款來源和還款方式等權益。而根據中金的研究,截至2018年底,地方融資平台的有息負債超過30萬億人民币。
▍市場參與者
不良資産市場主要由賣方、買方和中介機構組成。賣方是不良資産的提供方,包括銀行、非銀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買方是不良資産的購買方,包括四大資産管理公司(第五家全國性資産管理公司銀河資産已經落地,本文仍沿用四大資産管理公司的體系)、地方資産管理公司、銀行系金融資産投資公司、民營非持牌機構、基金和外資等。中介機構是買方和賣方之間的橋梁,協助雙方達成交易,并提供盡職調查、資産評估、财務報告等各種服務,主要包括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機構和交易所不良資産的賣方 。
1. 商業銀行
銀行表内信貸資産實施五級分類,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其中次級、可疑、損失三類劃為不良貸款。而關注類貸款中的一部分未來如果情況出現惡化,也有可能成為不良貸款。過去五年(2015-2019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持續攀升。截至2019年末,不良貸款餘額在2.4萬億元左右,關注類貸款餘額超過3.7萬億元。
截至2019年末,不良貸款餘額在2.4萬億元左右,關注類貸款餘額超過3.7萬億元。
綜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近五年的數據進行測算,關注類貸款遷徙率(關注類貸款轉化為不良貸款的比例)整體在20%左右。
2. 非銀金融機構
非銀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産主要由信托、财務公司等機構開展的類信貸業務形成,包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承兌彙票、P2P等。根據東方資産管理公司的估算,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票據、非标債權、融資租賃、P2P等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産潛在供給總量約為7000億元。
3. 非金融企業
非金融企業的不良資産主要以應收賬款為主,包括逾期和預期可能發生違約的應收款。截至2018年底,工業企業應收賬款淨額為14.34萬億元,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根據東方資産管理公司的估算,非金融企業不良資産潛在供給總量約為7,000億元。(本文來源于網絡,重在分享,若侵立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