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運用的方面?隻有當人們意識到并防範危機的時候,危險才可能變成機遇,否則機遇就成為了危險《周易》正是一部強調危機并解決危機的書,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周易運用的方面?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隻有當人們意識到并防範危機的時候,危險才可能變成機遇,否則機遇就成為了危險。《周易》正是一部強調危機并解決危機的書。
一般認為,《周易》人更三聖,世曆三古,為伏羲、文王和孔子所作。對此,人們也有所懷疑。也許《周易》根本沒有一個确定的作者,也許作為其作者的三聖不過是人們所托之名。但無論《周易》的作者是誰,他們都是聖人。
聖人們是如何作易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周易》雖然是聖人所作,但并非出自人為,而是來自天然。這在于《周易》不是一般人思慮和行為的結果。當一般人思慮的時候,人懷着一種意願要去想出某種事物的本性。人力圖借助思想自身的力量去構造事物的圖形。當人作為的時候,人努力根據自己的思想去改變或者創造事物。事物将成為人的行為的産品。
在上述情形中,事物自身的本性沒有顯現出來,反而被遮蔽,被扭曲。與此相反,聖人作易任運自然,不關思慮,故無思;任運自動,不假營造,故無為。當聖人無思無為的時候,他的身心便處在靜止虛無的狀态。
在這種情形中,他能向萬事萬物敞開,能期待和接納它們。同時,萬事萬物也能向聖人走來,如同在鏡子之中揭示自身的形象和本性。這就是聖人和天下萬物之間的相互感應。通過這樣的感應,聖人能夠認識萬物,并作為天下。
在這樣的意義上,無思乃思,無為乃為,而具有一種神奇的特性。甚至可以說,無思是最高的思,無為是最高的為。在無思無為中,聖人放棄了自身。他成為了天地之心,并作為天地而言說。于是,我們可以說,《周易》并不是伏羲、文王或者孔子在言說,而是天地之道在言說,是天借伏羲、文王或者孔子在言說。如果事情是這樣的話,那麼誰是《周易》的真正作者的問題其實并不重要。
聖人與天地之間的感應是通過一種特别的方式實現的,也就是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觀是看。通過觀,聖人把握天地萬物的變化之道。當然,聖人的觀的方式還具體化為仰俯近遠等。
在這些不同形态的觀中,觀自身的視點和距離發生了變化。于是觀克服了某種單一的觀的限制,而成為了周觀和遍觀,從而能穿透事物的本性。與周觀和遍觀相對應,所觀的是一切存在者,也就是天地萬物,還包括人自身。
但聖人所觀的并非是事物具體性的特點,而是象、法和文。這些是事物的存在的顯現及其顯現物。在此基礎上,聖人觀到了天地的存在本性:陰陽的變化;并觀到了天地間以陰陽來組合的八個基本元素:八卦。由此,聖人揭示了天地萬物的奧妙,亦即宇宙的真理。
當然,聖人除了觀自然,而且也觀人類。因此,《周易》不僅關于自然的生成變化,而且也關于人類曆史的演變。六十四卦既是對于自然變化的描述,也是對于人類發展的記錄。與此同時,每一卦的意義的解釋既相關于一個自然的事實,也相關于一個人類的事件。
除此之外,《周易》還特别打上了作者所處時代的烙印。“《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作者憂患什麼?他并非憂患某個可能突發的危險性的事件,而是憂患命運本身每時每刻所面臨的危機。隻有當人們意識到并防範危機的時候,危險才可能變成機遇,否則機遇就成為了危險。
《周易》正是一部強調危機并解決危機的書。“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所謂易道的根本就是使事物的發展由危險轉化為平易,也就是化兇為吉。
本文節選自《論國學》,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标題為編者所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