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高一厭學症需要休學嗎

高一厭學症需要休學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20:16:07

網友提問:

高三班上甚至沒有可以說話的人,嚴重影響心情和學習,建議轉班或者休學嗎?

高一厭學症需要休學嗎(高三班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1

高一厭學症需要休學嗎(高三班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2

管心營:

轉班或者休學之後,好像問題并沒有解決吧?

你在班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這确實是非常影響情緒和學業。

所以我們管心營遇到的很多厭學情緒嚴重的孩子,幾乎都有社交問題。

社交出現問題,在學校中的體驗一定不好。

這也有一個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甚至沒有可以說話的人”?

你有沒有好奇過,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

八面玲珑,和所有人打好關系很難,但是“無人問津”其實也很難。

按照我們的經驗,背後往往都存在漠視和腳本機制。

之前有一來訪者,她遇到的情況和你有點像,姑且化名叫小紅。

小紅本身很“社恐”,性格也很内向。

小紅還有一個好朋友,但是這個朋友總是把自己當做老大,什麼事情都要聽這個朋友的安排,不聽指揮就不能在一起玩,而且也不允許小紅和另外一個同學交朋友。

小紅偷偷和那個同學交朋友,被小紅的好朋友發現了,于是就威脅小紅要孤立她。

小紅的父親就讓小紅不要再繼續和“好朋友”交往了。

并且小紅也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了被“好朋友控制”。

小紅非常苦惱,到底該不該和“好朋友”繼續交往,但是又害怕被孤立。

同時小紅也習慣了被控制,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這種習慣。

這種關系顯然是不健康的,其實是産生了兩個受害者。

一個是小紅,一個是“好朋友”。

再這樣下去,小紅會變成一個軟弱膽怯的人;

而好朋友,也會變成一個控制狂,人人讨厭。

我們管心營是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專門處理由厭學引起的各種心理問題。

本文大概2500字,分三個方面來解答,具有一定專業性,閱讀需要耐心。

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創作不易,希望你能夠雙擊點贊鼓勵一下我們的創作。

有些事情是能逃避的,有些事情不能逃避的。

像你遇到的問題,和小紅我覺得可能會有點類似。

即使你休學或者轉班,你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你今後還是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存在社交問題,背後就一定存在心理遊戲。

今天就從上面這個案例解讀中來給你來分享,為什麼你的問題不是休學或者轉班能解決的?

高一厭學症需要休學嗎(高三班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3

1

漠視機制:為什麼問題總是循環無法改變?

我們經常會陷入自己的固定思維之中,好像在不停地重複着某個循環,無法打破。

其實并不是真的無法打破,而是我們存在各種各樣的漠視。

比如,一個父親對孩子說,在他不走出房間的情況下,他可以嘗試任何辦法挪動一塊非常重大石頭到門口,隻要他在兩個小時内嘗試成功了,父親就獎勵他一百塊錢。

這個孩子13歲了,力氣已經和父親一樣大了,可是無論他怎麼推、怎麼撬都無法移動這塊石頭。

時間到了,孩子就和父親說“我已經嘗試了各種辦法,連棍子都撬斷了,這個房間的工具無法根本不可能讓我在兩個小時把石頭搬過去。”

父親就問“你真的确定所有的辦法,你都試過了嗎?我再給你一次機會,隻要你能想到,我就獎勵你。”

孩子重新看了一邊房子,并且搜索了房間内所有能用的工具,确定的對父親說,“我真的想不到。”

父親就和孩子說“你确實是不能離開房間,那麼為什麼你不求助我呢?”

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就忽略了父親可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忽略了自己的求助能力。

漠視的三個分類,範圍、類型、層次。

漠視的範圍:自己、他人、情境

漠視的類型:刺激、問卷、選擇

漠視的層次:存在、意義、改變的可能性、個人的能力

當我們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從漠視的角度出發,是不是自己忽略了什麼關鍵的因素,導緻了自己無法解決問題。

高一厭學症需要休學嗎(高三班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4

2

被動行為:你替我解決問題吧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漠視呢?

漠視本身是無法觀察到的,我也不會讀心術,我也就無法知道你是否存在漠視,除非你的言語或者行為中有漠視的迹象。

有四種被動行為可以明确表明漠視的存在,它們是:

什麼都不做

過度适應

煩躁不安

無能或者暴力

前面說的案例中,小紅和“好朋友”的被動行為就是無能和暴力。

很多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把暴力看作一種被動行為,這似乎很奇怪。

但是它的确是一種被動行為,因為它并不是想要解決手頭的問題。

比如,“好朋友”用粗暴的手段威脅小紅的時候,并不能解決小紅和她的沖突的問題。

而小紅懦弱的行為,也無法解決她遇到的社交困擾,她還是和“好朋友”有沖突。

被動行為的本質是,希望别人來解決問題,一切被動行為的背後目标都是為了,讓别人對某個問題的不适感大于自己,從而讓别人接過這個問題替自己解決。

其實從小紅的角度出發,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好朋友”孤立她的成本很高。

如果“好朋友”花費精力去籠絡、賄賂其他的人,那麼不僅僅是需要物質力量,更大的成本是精神力量。

因為需要算計、搞陰謀、協調其他人的想法、拉踩站隊等等,這些都是很麻煩的事情。

而且“好朋友”必然會很焦慮,因為她一旦失敗,就是衆叛親離的結局。

小紅無非是回到“孤獨”的狀态,本來小紅就比較“孤獨”,代價比較小。

另外,其他的朋友在“好朋友”的控制下,其實也很不舒服,這種組織是很脆弱的。

假如小紅真的跳出了原來的社交圈,她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朋友,到處都是不受“好朋友”控制的同學,相反“好朋友”要辛苦地維持着那個封閉的社交圈。

那麼最後的結局一定是小紅得到好結局,而“好朋友”一直不更正自己的行為,最後也會淪為孤家寡人。

高一厭學症需要休學嗎(高三班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5

3

心理遊戲:是的……但是

心理遊戲就是我們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在互動的、不自知的某種心理模式。

比如小紅就會和爸爸玩“是的……但是”的心理遊戲。

在來咨詢前,小紅和爸爸早就溝通過很多次了。

小紅“我和那個朋友發生了矛盾,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爸爸“我建議你不要再和她玩了,她真的太霸道了。”

小紅“可是,要是不和她玩了,我被孤立了怎麼?”

爸爸“沒關系,每個人都會經曆一段時間的孤獨時刻,但是你後面會交到好朋友的。”

小紅“是嘛,但是我性格這麼内向,我害怕和陌生人交往……”

如果你認真看看小紅和父親的對話,你就會發現這樣的對話中,早就在玩“是的……但是”的心理遊戲。

看起來小紅很需要解決和“好朋友”的問題,但是爸爸真的告訴她解決方案時,她又會一直找理論拒絕。

實際上,她根本不是真正的需要爸爸的意見,她在内心早就想好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被這個心理遊戲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學會不斷用犧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幫助,這樣的人一直讓自己扮演犧牲者,以吸引喜歡拯救别人的人出現,但是那個企圖幫助你的人到了最後反倒成了一個被迫害的犧牲者,于是,在這遊戲終止之前,兩個人都帶着很無奈、很沮喪的感覺,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饋都是十分負面的。

要跳出這個心理遊戲,小紅就不能漠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主動嘗試主動地解決問題。

否則當自己不動腦子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别人不願意幫忙的時候。

高一厭學症需要休學嗎(高三班上沒有可以說話的人)6

本文來自厭學症心理管心營,轉載是為了更好的幫助厭學症家庭,标明出處後歡迎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