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來吃飯倦來眠,隻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王陽明《答人問道》
儀式感,是内心與現世世界之間的一座橋,通過自我暗示,讓人更專注認真,更能體味日常生活中的趣味與美好。
有儀式感的生活,是詩意的;有儀式感的生命,是偉大的。
■ 儀式感,讓生活有意義
古人說:沐浴焚香,撫琴賞菊。
意思是,在彈琴之前,要沐浴焚香,營造出氛圍、創造出意境,既是對音樂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
這與喝茶有異曲同工之妙,備茶、洗杯、注水、出湯,在安靜的細節中有虔誠之心,品出的是茶香,更是一種精神的修煉。
人借儀式感,讓生活慢一些、莊重一些、色彩豐富一些,也讓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體驗。
著名童話《小王子》中,有這樣的對白。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不必華麗,也無需刻意,當你有意識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時刻,儀式感就已經呈現。
現代人在高效率、快節奏的世界裡,很多事情常常顯得倉促忙亂。
小到一頓飯,網上外賣,草草對付;大到逢年過節,酒店包桌,推杯換盞。即便是閱讀,用手機代替書本,獲取碎片化信息,在瓦解閱讀儀式感的同時,也瓦解了知識的系統性。
一個對任何事都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的人,怎麼可能擁有趣味盎然的生活呢?
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用莊重認真的态度去對待生活裡,看似無趣的事情,把此時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情,看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隻要賦儀式感,生活總是有趣的。誠如汪曾祺所說,生活是很好玩的。
■ 儀式感,讓生命有價值
儀式感,不是隻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外在表演,也不是花裡胡哨的裝腔作勢,而是通過外在形式引導的内在體認。
隻有儀軌而沒有靈魂的表演,都隻是騙局。真正的儀式感,是一個賦予意義和堅定目标的過程。
王陽明年輕時,曾因直言上書,得罪了大太監劉瑾,被杖責四十,發配貴州龍場。他幾經輾轉,一路險死還生來到福建。
在一個寺廟中,王陽明遇到了一個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道士。道士為王陽明蔔了一卦,得“明夷”卦,明夷卦的卦象是坤上離下,意思是太陽隐沒到土裡去了,其光明難以顯現,智慧将被埋沒。
但是道士告訴王陽明:君子利艱貞,晦可明。意思是,君子隻要堅守自己的德行和對遠大志向的追求,就能度過黑暗,光明終會到來。
心理學中有一種錨定效應,當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産生恐懼時,可以通過一段預測、設想的過程來降低内心的不安。
道士的占蔔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心理錨定,給了王陽明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讓王陽明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對自己生命的意義更為确定。
他放棄了此前隐居山林的打算,決定赴任龍場驿,經曆光明到來前的黑暗磨砺。
生命的過程有時候是艱難的,要在這種艱難中做成一點事情,難上加難。
如果沒有一點儀式感,不能路途中堅定自己的目标,并賦予意義,這樣的生命過程必然渾渾噩噩。王陽明在經曆種種磨難之後,終于在龍場悟道,提出心學,成為儒家學說的又一高峰。
所以,每個人生命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而儀式感就是賦予生命意義的一種方式。
美學家說,神話雖然不存在了,可是儀式的聖潔性還在。
再普通的人,再微小的事,隻要祛除苟且,帶上儀式感,就能獲得一份詩意,甚至在平凡的生活之外,體味到生命真正的意義。
圖片:文人空間 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