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說方言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說方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8 04:20:47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說方言(教孩子說方言或許不能再遲)1

作為父母,你會教孩子說方言嗎?近日,關于學習方言的讨論登上了熱搜。過年回老家,孩子語言環境突然變化,要不要堅持讓孩子講普通話,讓不少年輕父母頗為糾結。特别是學齡前的孩子,到底要不要學說方言?接觸方言會不會影響學普通話,從而産生混亂?

“不會說方言要鬧笑話的”

“家鄉話跟普通話的稱謂差别很大,叫錯了可是會鬧笑話的。”大年初二,張晔帶着剛滿三歲的女兒豆豆,踏上了回老家河南的列車。陪女兒讀了一會英文繪本,張晔就點開“全家福”,教孩子用家鄉話“認親”。

“這個是爸爸的哥哥,在家裡要叫大爹;那個是爸爸的弟弟,叫小佬……想讨紅包,可不能叫錯哦。”張晔指着照片上的長輩,一字一句“糾正”豆豆。在北方,爸爸的哥哥叫“大爺”,而在張晔的老家,“大爺”通常泛指年歲較高的男性,并不是對親人的稱謂。

每年回家前,給女兒“惡補”方言,已經成為張晔一家的必修課。“這個時期,可能是她學方言的唯一機會。等大了,想學也沒有環境了。”張晔認為,從對長輩的稱謂到過年的吉祥話兒,配上家鄉話,才有年味兒。

在兒童教育專家、首師大外聘教授王立華看來,方言,是特定族群情感認同的精神紐帶。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承載着一個族群在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澱的大量文化信息。甚至一些優秀或經典的文化藝術作品中,方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多語言習得利于孩子發展

漢語方言土生土長在農村,然而,随着城市和城鎮化速度加快,加上我國普通話的大力推廣和“外語熱”的興起,原本豐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對許多“90後”“00後”而言,方言早已成為一個遙遠的概念。

新京報記者曾在家鄉信陽進行了一次小範圍調查,統計發現,00後群體中,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能聽懂方言,但不會說;近半數90後表示很少使用方言進行溝通。

“ 實際上,‘土話’不土。”王立華認為,在傳承傳統文化的當下,漢語方言的傳承也不可忽視,應成為兒童語言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确了對3-6歲兒童學習普通話和方言的要求。如:3至4歲基本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的語言;4~5歲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的語言,基本會說普通話;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幼兒基本會說普通話。

1月23日,為保護語言的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公布《嶽麓宣言》,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提出20條倡議,如學術機構和土著組織應積極設立語言資源保護項目,共享由高校、語言學家調查采集而得的語言數據,以減少土著語言的流失等。

王立華認為,多語言的習得對于兒童的發展有利。首先,學習方言可以豐富孩子的語言,讓孩子多一種交流和思維的工具,擁有一把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鑰匙。其次,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家長不要太小看孩子了”,張晔認為,從小處在不同語言環境的孩子,接觸一個新的語言會較快掌握,語言天賦也較好。“這跟從小學外語是一個道理,家長不必過于緊張。”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說方言(教孩子說方言或許不能再遲)2

“土話”不土,怎麼說要靠家長引導

“女兒喜歡看《熊出沒》,也常常會模仿熊二說‘俺’”。張晔發現,孩子對家鄉話會有天然的親近感,利用影視劇、文學作品等渠道,帶着孩子去了解、學習家鄉話,也是親子交流中的一個抓手。

家住北京的劉女士也認為,很多孩子都是老一輩帶大的,潛移默化地都會接觸到方言。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一句話不同的語調、語氣可能傳達不一樣的效果。“比如東北話‘啥玩意兒?是中性的,但在普通話裡帶有些貶義色彩。我會跟孩子解釋清楚,可能他現在還不能完全懂。但家長的引導是有必要的。”

此外,孩子的方言學習,還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春節期間,王立華建議,家長帶領孩子到家鄉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故居舊址、名勝古迹、文化遺産、具有曆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或在生動的生活現場進行真實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在感受體驗家鄉民風民俗的過程中,在朗讀地方童謠、觀賞地方戲曲、進行傳統遊戲過程中,豐富孩子的地域文化經驗,增強孩子對方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提高孩子的方言水平。

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編輯 潘燦 校對 李立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