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是為題記。請諸君讀正文。
本學期已到期末,關于期末考試的一切都是熱點話題。上周,一道關于二孩的語文期末題目在朋友圈迅速被刷屏,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開始我也和很多人一樣,以為是個段子,一笑置之。後來看了新聞,才知道這就是廣州市天河區三年級的語文考試題目。關于這道題目,網上的評論衆說紛纭,我作為一名八零後教師,也有自己的看法。
過去我做學生的時代,我們的考試就是考知識,語文無非是考:語基、閱讀、寫作,考試隻是一項正常的教學工作,也沒有多少人關注、評論,而各門功課的教學也基本是教知識。
随着教育越來越被重試,教育教學專業研究的深入,過去的教學模式備受指責,大家給這樣的教學命名為:應試教育。于是,教學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比如:教學目标,不再僅僅包含知識這一方面,而是包括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努力做到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随之,考試也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改革,比如:淡化甚至取消某些年級的期末考試,力求避免一張考卷定“終身”,試題貼近生活,增加考試的趣味性。于是,試題越來越難出。
拿語文考試來說,一般分為三大部分:
一、語基,即語文基礎知識,主要是字詞句。比如:看拼音寫詞語、組詞、給字選擇正确的讀音,根據語境選擇正确的字,詞語搭配,該錯字等題型。二、 閱讀,即出示幾篇短文,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一般題型中有一部分其實還是考基礎知識,比如:在文中選擇正确的字、正确的讀音、照樣子寫出詞語、用文中出現的詞語造句,而另一部分是考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主要會考:分段,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題型一般有:畫出描寫某一方面的句子,找出某某人物的想法的句子,找出中心句,找出文中描寫了哪些動物/植物/其他,找出文中的心情變化的詞語,讀了短文你懂了什麼道理,選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選項,等等。三、作文,就是看圖寫作、應用文寫作、給材料作文、半命題作文、命題作文,等等。這些都是常見的題型,也是經過時間檢驗的題型。
但是,如果現在仍然這麼出題,也許會被人認為沒有新意,沒有趣味性,會說教育沒有跟上時代,沒有與時俱進。于是,在試卷上,題目的要求不再是簡簡單單的“看拼音寫詞語”、“組詞”、“選擇正确的答案”,而是變成:“給小花添上花瓣”,“奪紅旗”、走迷宮、題目增加上一些圖案,同樣的題目内容,形式變得有趣了。這樣做的确有一些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做題變成一種樂趣,達到使學生樂學的目的。比如:在期末複習的時候,我們就曾經把測驗變成比賽,有一節課在複習之後,我說:“同學們,下面我們就進行一次比賽,看誰在‘青青草原大比拼’中能夠勝出!”哇,同樣形式的練習卷,和前一天我說測驗相比,這一次學生們表現地特别熱情、投入!
但是,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矯枉過正。
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考試最主要的目的,是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時也便于教師了解自己教學的情況,安排下一步教學工作)。因此,要努力做到客觀、公平,想達到這個标準,需要靠試題的科學命制(以及考場紀律等)來保證。考試題目的命制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一般包含:難度、區分度、信度、效度等維度。通俗一點講,必須依據課程标準的要求,着重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檢測。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各學科的特點,做到難度适宜、語言準确等等。以便達到通過考試,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夯實基礎,又體現出學生水平的差異的目的。試題過度的追求生活化、趣味化、娛樂化,一不小心就容易跑偏。畢竟老題型是經過時間的檢驗的,而新題目、新題型,新是新了,出錯誤、不嚴謹、有問題的風險卻比較大,結果反而影響了考試的準确和科學,失去了考試最重要的意義。
比如:廣州二孩的這道題目,題目項目是“語文實踐”,出題者的本意,是“讓學生對常見現象進行讨論,發表觀點,‘生二孩’隻是衆多社會現象之一”。這種思路無疑是很好的,完全符合語文教學大綱和教學改革的思路,要通過試題,引導學生學生活中的語文,學“大語文”。( "大語文"是"大語文教育"的簡稱。"大語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創立的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這種思想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并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語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是"大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命題老師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劉江明還表示,考試關注更多的是孩子們是否能圍繞一個内容有條理表達,是關于表達能力的水平測試。“表态”(即觀點)本身并不在評價範圍,不存在“正确”的觀點得分、“錯誤”的觀點扣分的問題。從孩子們的答題情況看,他們自由地、真實地、有個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既然考試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表達能力,我想質疑一下:一,為什麼題目項目标的是“語文實踐”?并不準确,其實完全可以标:語文表達、觀點表達,或者直接寫:談談你的看法。實踐,首先要是一種行為,學生要有實踐活動,才能答題。二,既然觀點本身并不存在正确、錯誤,而隻是考察表達能力,那麼為什麼非得讓學生談論這個社會現象呢?學生的生活中就沒有其他值得談論的現象了嗎?
引導學生關心生活是好事,學大語文更是正确的方向,但是怎麼貼近學生的生活,怎麼讓孩子有内容回答,也很重要。就這道題、二孩這個社會現象來說,是不是适合出題,是不是适合拿來考三年級的學生,是不是适合這樣問、這樣考,我覺得都值得進一步商榷、探讨。
試題的命制首先應該标準化、科學化,便于把握考察的準确度,新穎、有趣對于試題來說,并不是必要條件,隻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切不可嘩衆取寵,一不小心“跑偏”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