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供應鍊金融難點分析

供應鍊金融難點分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0:55:50

供應鍊金融難點分析(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邏輯與趨勢)1

供應鍊金融難點分析(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邏輯與趨勢)2

供應鍊金融難點分析(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邏輯與趨勢)3

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動力機制

客戶批量化、業務零售化是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驅動力

從客戶角度看,供應鍊金融的客戶群體跨越大中小企業,以大型客戶為切入點,實際服務于中小微企業。供應鍊金融是透過核心企業的供應鍊,為鍊條的上遊和下遊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核心企業一般是大客戶和大中型客戶,而鍊上的企業則多為中小微企業,鍊上客戶地域分布廣泛、零散。

從業務特征看,與傳統對公業務相比,供應鍊金融業務單筆金額小、期限短、頻率高、流程複雜。供應鍊金融被形象地稱為“公司業務中的零售業務”,批量化、零售化特征明顯。對于批量化、零售化業務,傳統單筆業務模式難以持續,運營成本約束和風控變革是内生要求,線上化是解決供應鍊業務的發展路徑。

産品跨越不同的條線,跨部門協同是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内部管理需要

供應鍊金融産品跨越不同條線,客戶在供應鍊金融框架下的金融需求豐富多樣,包括信貸、賬戶、結算、現金管理、資産管理、證券化等,跨越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交易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傳統銀行業務往往按照公司業務、零售業務、金融市場業務、資管業務等切割,按照信貸産品、現金管理産品、理财産品、證券化産品等劃分。供應鍊金融圍繞供應鍊各個主體的金融需求,客觀上跨越了不同業務條線和不同産品。産品跨越不同條線、内部協同成本高企,驅動供應鍊金融以線上化的方式來推動。要求把不同客群、不同産品打通,推動銀行内部條線化和部門制的結構進行協同乃至重構。

金融科技是供應鍊金融業務線上化的技術力量

移動互聯、大數據、區塊鍊等科技使得批量業務變得可能,也是供應鍊金融的技術支撐。供應鍊金融基于對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将供應鍊整體以及各個主體之間的交易透明化、可視化、可追溯,供應鍊金融業務不僅是金融科技的應用領域,更是以金融科技為支撐,使得其具有産業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的基因。

供應鍊金融需要綜合運用各種金融科技技術門類,而不是單獨的一種或幾種。金融科技綜合應用于供應鍊金融,目的在于降低信息不對稱,兼顧提升客戶體驗、提高風控效果、降低運營成本以及提高運行效率。例如,物聯網作為将客觀世界轉化為信息流的技術,在供應鍊金融領域應用,将現實物流轉化成信息流,形成“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在數據層面的可分析挖掘。區塊鍊技術則可以防範信息傳遞過程中被篡改。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支撐供應鍊金融模型化、智能化。

場景化是

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業務特征

場景化是供應鍊金融的業務本質

供應鍊金融起源于供應鍊管理,從供應鍊整體出發,其宗旨在于提升供應鍊整體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是為金融而金融。供應鍊的基本結構是供應鍊商→制造商→物流倉儲商→批發零售商→消費者,貫穿了從采購到消費的全流程,打通了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從終端消費者出發,往上可追溯至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

供應鍊金融從行業出發,自上而下,可以從宏觀、中觀再到微觀研究分析行業。通過掌握行業的交易規律和邏輯,透析不同行業的商業銷售規律,自上而下地挖掘行業規律,篩選核心企業,透過核心企業的數據選擇上下遊,再去匹配産品。供應鍊金融具有十分廣泛的細分行業和場景,目前市場上比較集中的供應鍊金融行業有汽車行業、建築行業、消費行業、醫藥行業,物流、商旅、大宗商品等行業則處在探索過程中。

嵌入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交易事件驅動、可視可溯、閉合循環

傳統金融尤其是流動性貸款,主要基于借款主體彙總後的資産負債表和未來現金流能力,具有彙總、相對靜态的特征;供應鍊金融則基于具體的交易場景,由供應鍊事件引發,其基礎是每一筆具體的供應、生産、庫存、備貨、銷售、回款行為,價值以不同形态在不同環節流轉,需要跨時空價值配置時,需要流動性時,金融均能介入。每一筆發票、合同、回款的金額、期限逐筆加總後構成供應鍊金融授信額度與期限的依據,每一筆資金從資金變成貨物、銷售出去變成回款都可視、可追。供應鍊金融采取交叉驗證和曆史驗證的方式,對交易的真實性進行核查。

風險變革

是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關鍵

供應鍊風險理念和風險邏輯發生變化

供應鍊金融業務要求銀行對單一償債主體的風險評估,轉變為對以核心企業為主體的上下遊企業的償債風險評估。對債務人評級和債項評級因素的綜合考慮,是對兩維評級思路的颠覆。供應鍊金融既有貿易金融的共性,更具有高頻低額、自償性、封閉性、持續性的特點;從單個企業的财務信息,轉變為交易信息主導、财務信息為輔,本質上不是基于借款主體的财務狀況、單體信用,而是基于交易鍊條能夠産生未來現金流的商品或勞務而給予的一種授信。信用風險大幅降低,但是操作風險卻提高了。如國際商會在對9家銀行2005~2008年的520萬筆貿易融資交易的研究中發現,520萬筆交易中隻有947筆違約,違約率較低。

抓住風險本質,從核心企業信用到交易信用,從主體信用到“物的信用”,積極建立“數據信用”

從供應鍊金融信用來看,實際上有三種不同支點,一是基于核心企業的“主體信用”,二是基于控制交易标的的“物的信用”,三是基于交易信息分析的“數據信用”。當前市場上常見的業務模式主要是主體信用,将其分配到上遊供應商,或者透過擔保、差額回購等将核心企業的信用對下遊經銷商進行傳導。對于控制産品的“物的信用”則是在嘗試之中,可以從控貨、估值、處置等環節完善“物的信用”。數據信用則是一個發展方向,利用大數據構築“數據信用”和“數據資産”,通過供應鍊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構築“數據信用”。

風險前置,從宏觀、中觀出發管理風險

從行業準入,再篩選供應鍊核心企業,運用數據分析選擇鍊上企業。對産品進行閉環管理,根據市場變化評估監測、快速叠代。

風險全面管理,抓住信用風險、欺詐風險

在供應鍊金融的各類風險中,信用風險逐漸降低,但操作風險、欺詐風險、法律風險、合規風險逐漸加大。以信用風險、欺詐風險、法律風險、合規風險等四大風險為重點,需要主動從信用風險管理向全面風險管理轉變,對上述四大風險進行重點管控。同時,對核心企業信用風險、上下遊企業信用風險、貿易真實性風險、抵質押資産風險、欺詐風險、物流監管風險等進行精細化管理。

線上化的基礎是制度流程的再造

搭建有别于傳統的供應鍊制度體系,實施制度重構。供應鍊金融的原理架構決定了不同于傳統業務的風險管理體系。國際商會在2018年調查發現,制定了不同于傳統業務的差異化授信政策和風險制度的銀行具有制度優勢,其業務發展良好。供應鍊金融的原理架構決定了供應鍊金融應采取不同于傳統業務的差異化授信和風險政策,同時供應鍊金融制度涉及面廣,傳統制度客戶營銷、産品設計、風險管理各行其是,貸前、貸中、貸後制度各異,準入、評級、調查、評審、放款、預警、檢查、撥備、資本等呈碎片化分布。一體化制度建設為供應鍊金融發展提供了專門的、差異化的制度保障以及激勵約束機制,讓風險可控。

端到端流程再造。傳統業務流程是對供應鍊金融發展、客戶體驗、客戶經理業務拓展積極性的最直接掣肘,需要完成客戶體驗、風控效果、運營成本和效率統一的供應鍊金融流程再造。如一筆核心企業承擔無條件付款義務的供應鍊融資業務,傳統的環節需要24個人工環節,而這些人工環節通過技術可以實現全部線上化。

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發展趨勢

生态化趨勢:從核心企業到産業、科技和金融一體化生态

供應鍊金融越來越呈現生态化趨勢。一是從對核心企業的評估到對整個供應鍊的評估,一個好的供應鍊是供應鍊主體之間合作多赢、持續發展,而不是核心企業利益最大化。對于損害上下遊利益的核心企業,供應鍊金融建立了篩選淘汰制。同時,打通供應鍊上下遊,為上遊、核心企業、下遊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二是适應供應鍊的網絡鍊條結構,供應鍊條上的企業之間不是“一對一”的單一鍊條,而是“一對多”的網絡,核心企業也分布在不同環節,價值貢獻大、結構能力強的主體都可能成為核心企業。三是逐步适應供應鍊結構化、平台化發展。通過切入供應鍊的交易結構,在批發零售、物流倉儲、采購等環節積累信息流、物流、商流、資金流,逐步形成各類平台,如電商平台、物流平台、采購平台、應收賬款管理平台等。各類平台在供應鍊金融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四是供應鍊金融走向産業、科技與金融三方合作的模式,需要産業、科技、金融三方的共同努力,欠缺任何一方都會形成掣肘。

數字化和智能化趨勢:從人際信任到數字信任

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發端于與核心企業系統對接、業務遠程化,發展到高級階段則是數字化、智能化。一是供應鍊金融将越來越依托數據,獲取動态數據、海量數據和結構化數據,對交易的真實性進行驗證。二是通過數字化去重構流程,線上化不僅僅是将傳統公司的業務流程對應搬到線上,而是改變傳統的貸前、貸中、貸後的順位業務流程,實現三位一體共享數據,貸後的監控、預警将反過來作用于貸前盡職調查,從基于客戶申請将被動授信化為主動授信,從“坐商”到“行商”,營銷模式也随之發生變化。三是數據日益成為供應鍊金融的生産要素,從數據采集、存儲、流轉到使用,從數據分析挖掘到建立模型,從曆史驗證到交叉驗證,都需要數據。四是數據成為信用來源,推動從主體信用、物的信用到數據信用,從人際信任到數字信任的轉變。

産品多元化趨勢:從融資驅動到解決方案

供應鍊金融的目标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使參與主體提高自身績效的同時優化整個供應鍊績效,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生産決策、庫存決策、采購決策以及融資決策最優,供應鍊管理客觀要求供應鍊金融嵌入供應鍊的各主體、各環節,掌握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不僅僅提供融資,而是提供解決方案,從上遊到全鍊條、從融資驅動向多元化轉變。一是供應鍊金融産品實踐逐步從應收類向預付類、存貨類探索,從上遊供應商到下遊經銷商、物流倉儲商打通,從依賴或借助核心企業信用逐步到依靠控貨、“數據資産”。二是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從融資到非融資,供應鍊金融産品涵蓋商業銀行、交易銀行、投資銀行等三大類業務。三是從金融業務到非金融業務,提供技術輸出、财資管理服務等。

政策趨勢與建議

政策趨勢

國家層面将發展供應鍊作為國家戰略,于2017年出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鍊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部委層面,商務部等八部門于2018年印發《關于開展供應鍊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于2020年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供應鍊創新與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金融監管層面,中國銀保監會于2019年印發《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推動供應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這是監管部門針對供應鍊金融的第一項政策;于2020年出台《關于加強産業鍊協同複工複産金融服務的通知》,凸顯監管持續重視供應鍊金融,從原則理念走向落地實施。

政策建議

政策與法規是供應鍊金融發展的制度基礎。供應鍊金融政策需要從供應鍊整體生态出發,以市場化、法治化為原則,以促進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為路徑,形成合理的激勵兼容機制,調動核心企業、上下遊中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各方積極性,多管齊下;既提供監管政策的指引方向,也提供關鍵節點的制度安排,促進供應鍊金融的良性發展和實質提升。

出台及時支付的制度和行業标準,制定标準合同條款,形成市場共識和商業環境。倡導核心企業改變觀念,重視供應鍊管理,提升整個供應鍊績效,優化生産、庫存、采購決策,實現供應鍊生态内部各個主體多赢。

推動産業數據化水平、統一數據标準,營造良好的數據要素流動環境。供應鍊金融的線上化,離不開企業端的線上化和數據化。共享公共數據,提高核心企業和鍊條企業的數據化程度、激勵企業提供數據意願;完善商業數據的保護與流轉制度;統一ERP數據接口和标準。

完善立法,推動商業信用線上化,為供應鍊金融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一是修訂《票據法》,确立電子商業彙票、電子背書的法律效力。二是完善《合同法》,确立電子登記債權發生、讓與、抗辯切斷、電子登記保證等制度。從給予核心企業信貸轉變為給予信用,充分調動核心企業的信用,通過金融創新将核心企業的信用以線上化方式向上下遊傳導和滲透,提高核心企業的積極性和配合度。将核心企業的信用向上遊各級供應商尤其是末端傳導和滲透,發揮打通和貫穿供應鍊多級主體信用的“發酵”和“點亮”作用,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支持企業複工複産,較快恢複供應鍊,穩定就業,對經濟恢複具有積極意義。

适應金融業務線上化趨勢,确立線上開戶、身份認證、遠程風險管理等具體制度安排。一是開發遠程電子結算賬戶在供應鍊金融領域的應用。允許在供應鍊金融項下遠程開立電子結算賬戶,明确開立的條件、使用範圍,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便利性,降低開戶成本。二是電子簽章和電子認證服務制度。明确在供應鍊金融項下使用電子簽章在線簽署借款合同,支持銀行間CA認證(電子認證服務)互通互認,提升線上化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水平。三是風險管理方面。明确銀行在供應鍊金融項下利用遠程視頻等線上化方式開展貸前、貸中、貸後“三查”工作,明确使用條件,提升服務鍊上中小微企業的能力和效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作者系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供應鍊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

供應鍊金融難點分析(供應鍊金融線上化的邏輯與趨勢)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