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考分數不理想怎麼辦? 高考分數不理想怎麼辦?
高考分數不理想,人生的岔路就要做新的選法了,來北大青鳥學編程便是不錯之選。這個時候我們糾結學什麼技術?也有一千萬的大學畢業生愁眉苦臉地找工作,所以我們今天明智的選擇就是明天的捷徑。 現在學軟件工程的還是比較多的,隻是高考上去的同學很多會被限制,一般來說,文科生都讀不到軟件工程的,而且一般都默認為是男生才能學好。其實其實,都不然! 有調查顯示,2020年,大學生創業有8成會選擇自媒體,而自媒體公司也屬于互聯網公司,其網站、後台、APP等建設均離不開IT技術。所以學IT是非常有前景的,能适應當下創新,也可以學好了自己創業,走創新成材之路。
篇二:科舉考試對今天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科舉考試對今天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中國教育傳統與變革》
一、 科舉制度
(一) 什麼是“科舉”?
“科舉”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舉指分科舉人,即從西漢已開始出現的分科目制诏策試或察舉人才授予官職的制度。狹義的科舉指進士科舉,即從隋代設立進士科之後以考試來選拔人才授予官職的制度。宋以前多指廣義科舉,明清以後至今通常用狹義的科舉,但科舉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可上溯至先秦時期的科舉裡選。
(二) 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科舉制千百年來被世人議論紛紛,褒貶不一,曆史上也曾有過廢與不廢科舉之争,都是因為科舉制猶如一柄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1)科舉制度的利:
1、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合理”的表象 首先,從報考身份條件看,相比于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及漢代的察舉制,科舉考試不論身份地位,貧富貴賤,皆可“投碟自進”自由主動報考。其次,從選材标準來看,其選拔标準簡單規範可操作,“一切以程文為去留”,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排除了權利、地位、血統等外在因素的幹擾。再次,從防止舞弊的措施來看,經過了宋代及明清一系列鎖院、糊名、輯錄、雙重定等第等保證考試公正,嚴防作弊的改革。科舉制在當時被稱為“天下至公”之法。由此可見,科舉制的公平、公正、客觀是得到當時世人的認可的。最後,科舉制開創了以考試作為主要手段選拔人才的新方法。 由此可見,以考試作為主要手段,以自由報考為主要特點,以選拔人才為主要目的的科舉制其優勢顯而易見,那就是公平公正客觀。
2、使全社會形成一種積極向學、重視讀書的風氣和傳統 為了追求功名利祿,通過科舉躍龍門,出人頭地,吸引着一大批士子刻苦攻讀,積極向學,形成了中國社會重視教育,希望靠讀書出人頭地的傳統。 早在唐代就出現了“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社會風氣,到宋代社會更是形成濃厚的讀書重學風氣。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風靡天下,就連兒童的啟蒙讀物也如此勸學:“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3、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繁榮及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以才取人”的科舉制吸引着廣大貧富子弟積極向學,努力讀書,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傳承和發展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及文明。經史子集,科舉所考的内容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華及核心内容,士子為應舉就要努力認真鑽研這些祖宗的文化,再加以創新和發展,無形之中豐富繁榮了社會文化。如唐玄宗進士科增設詩賦,促進了唐朝詩歌的繁榮。“如果沒有科舉制度也就沒有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科舉制度對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确實有着不可輕視的作用”。 科舉制也促進了教育機會下移升的機會,使平民有了提升的機會,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我國古代教育最初是“學在官府”,實行的是貴族教育,科舉的勃興導緻官學地位下降,私學興盛及啟蒙教育的發展。
(2)科舉制度的弊 :
1、科舉考試内容重人事輕技術,重人文學科而輕自然學科,使得士人知識結構 狹隘、目光短淺、能力單一 科舉制所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能背誦約四五十萬字的《四書》、《五經》,二是精通曆史,尤其是政治史,以便長于策論,三是詩賦詞,這也就是所謂的“三場之學”。由此可見,科舉考試内容多是與記憶有關的人文學科,特别是儒家經典,而自然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幾何等則被視為奇技淫巧,旁門左道,不被社會所重視。這也成為近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科舉指揮棒下的讀書人目光短淺,知識結構狹隘,學非所用。科舉考試内容的重文輕理,墨守陳規導緻了近代中國的落後及科舉制被廢除的命運。
2、科舉考試使社會上形成了“讀書至上論”,同時也造就了一批無用的讀書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輿論及氛圍在養成全社會讀書愛學的傳統風氣之時,也使得一批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讀書人為考取功名,“窮畢生精力從事于茲”而無暇應付其他世事。由于科舉考試錄取率低,及第中榜的畢竟是少數。“三十老明經,七十少進士”,大多數士子會名落孫山。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在下第之後“農焉而勞之不任,商焉而财之無資,工焉而巧之不素,丐焉而面之無皮”。為了謀生,一部分人選擇了“天下生意最微薄”的塾師;而一部分人卻終身應考,甚至有人八九十歲仍在應考,這極大地損害了讀書人的身心發展。這一傳統也極大地影響了現如今的教育氛圍。不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智育發展,而忽視體育、美育、勞育等;普遍視高考上大學為正途,而視職業技術教育為“不得已而上之”。
3、科舉制使教育、讀書功利化 科舉制将讀書、應考、做官連為一體,科舉考試成為讀書與做官的橋梁。科舉制本身的性質也決定了讀書的目的即是為了做官,為了功名利祿、光宗耀祖。正所謂“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有女顔如玉”,科舉制以其終極目的—高官厚祿吸引着讀書人,同時也使教育、讀書日益功利化。考什麼,學什麼;不考什麼,便不學什麼。不是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修養、學識而讀書,隻是為了應考做官而讀書。
二、 科舉考試對今天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中國科舉史為現代高考改革留下了豐富的經驗與深刻的教訓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研究曆史上的科舉考試制度,可以為當今高考改革提供參考借鑒。
(一)理論上的啟示 :
1、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這一原則既是科舉制的優點,也是科舉制存在的合理因素。高考制度無論如何改革都必須堅持這一原則并吸收借鑒科舉制為保證公平、公正所采取的一此合理措施。高考的改革在注重考試公平的同時,要兼顧人才選拔的區域公平,按各省市區考生人數的比例進行招生計劃分配,适當照顧教育文化水平相對落後地區。
2、高考内容與形式改革應走向開放性與多樣性 回顧科舉制發展曆程,我們不難發現,科舉制從唐朝的開放多樣到明清的科舉“永制”,一步步地走向嚴格化、規範化的同時,也走向了封閉僵化與落後滅亡。 特别是明清時期,明代将八股文作為一種固定的考試文體,獨重進士科,貢 院長也在此時制度化。所考内容空疏無用,隻注重文辭,以緻“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漠不關心新知識、新技術,目光短淺、狹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近代科學的發展背道而馳,以緻遭遇淘汰厄運。科舉主要采用口試和筆試,并以筆試為主,主要考查考生的記憶力,單一的考試形式使封建社會個人價值的實現全賴科舉一途,終身沉浸于科場,于國于家于社會均為無用之才。 因此,啟示我們:高考改革必須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開放性和多樣性。高考所考内容要與社會實際相聯系,與新大綱及國家教育培養目标相一緻,要與時俱進,反映社會要求。高考内容除了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外,還要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應變能力、創造性能力、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評價問題的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及綜合素質。高考科目的設置也要多樣、合理、可選擇。相比于科舉制,高考的形式則應該靈活多樣。在實行國家統一考試的基礎上,允許地方自主命題,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此外,通過增加高考考試次數,考查考生平時成績與綜合表現,增加口試、面試,打破“一切以分數為去留”的局限性。同時要建立健全社會誠信體制及相關法規,将考試與薦舉相結合,打破“一考定終身”制。
3、高考改革的根本是為了求才、發展,是為了廣大學生的根本利益 科舉制發展到清朝時期,不再是以“求才為本’,而是以“防奸為主’。清朝時,科舉幾乎成為讀書人入仕的唯一途徑。秀才、舉人、進士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他們促使讀書人不惜冒身家性命,企求通過舞弊實現“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夢想。而為了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及權威性,籠絡人才,統治者也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及法規來防止和處罰舞弊行為。但清代科場舞弊依然層出不窮,科場大案接連發生 出現。到了清朝中後期,科場舞弊有增無減,越發嚴重,可謂積重難返。而八股文作為考試文體,年複一年從《四書》《五經》中命題,主考官為避免試題重複、舉子押題,便會出一些怪題、難題,緻使八股取士不僅無法起到“正人心、正學術、正道德”的作用,反而具有“锢智慧、壞心術、滋遊手”的消極作用。統治者通過八股取士的确選拔了一批治國精英,卻也造就了許多除了舉業之外一無所長的儒生。 由此可見,科舉制發展到後期雖已脫離其根本,但自始至終都代表着封建統治者的利益,而不是廣大讀書人、廣大儒生的利益。當初隋場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而設立進士科,科舉制自此誕生。人民是曆史前進的動力。一個制度要想生存發展就必然要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少數統治者的利益。所以,科舉制被人民抛棄,被曆史淘汰。這也給我們當今高考改革一大啟示:高考制度的改革要以求才、發展為本,要代表廣大學生的利益,要有利于學生、國家乃至社會的發展。
(二)實踐上的啟示
1、增加考試次數,分級考試,實行地方考試、國家考試、高校考試的三級考試模式 古代科舉要經曆層層選拔,經過鄉試、省試、殿試,方可授予官職。隻有先通過下級考試,才可進行上一級别的考試,并分别授予不同的身份地位:秀才、舉人、進士。這一思想及方法可用于當今高考次數的改革。 一年一次高考,很難全面考核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且容易“一考定終身”而國家統一命題又很難兼顧地區公平,地方自主命題又違背了考試公平原則,近年來有關高考志願選擇及填報問題也備受考生及家長關注。所以,我認為如果能把地方考試和國家考試、高校考試三者結合起來并進行分層次分級考試,既可兼顧地區公平與考試公平,避免“一考定終身”,又可解決考生盲目跟風填報志願的現 象。
2、拓寬招生渠道,為特長生、專才、偏才開通“綠色通道” 古代科舉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北宋時期還設立“特奏名科”。“制科”是為“待非常之才”而設,由皇帝臨時下诏開科取所需專才,被舉着或自舉者到京城直接參加殿試,登科者可立即授予官職。“特奏名科”是皇帝為多次參加科考未中而年齡又大,卻有真才實學的舉人所設,是由皇帝特賜及第,又稱恩科及第。 全國統考難免會使一些特長生及專才、偏才沒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導緻人才流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由各個高校或地區每年專門組織一些特長考試,如體音美、數理化等。當然,為了避免大部分考生走此捷徑,此類考試難度要高,選拔标準也要高,但報名條件可适當放松。因為其目的是針對少數“有非常之才”的人而設,而許多專才偏才怪才又是很早就初露頭角。 總之,要多方面拓寬招生渠道,為各類人才都提供最少一次考大學的機會,以避免人才的流失及浪費。我們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态,廣招各路人才。
篇三:高考到底是什麼時候
老管高考十日談:高考到底是什麼 來源:管氏教育 更改時間:2009-11-17 14:14:19 已有184閱讀過此頁 我隻想說些實在的,不談一些虛的,希望所有參加過高考的人認為經曆過高考是很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在意你考的結果如何。大家都重視高考,這沒錯,但是過于重視就不對了。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是可以改變命運,但是我想說的是,命運始終在你自己手中。 上一篇說得有些急了,有人說看不懂,其實道理很簡單,高考隻是一個過程,代表你經曆過這件事,同時通過高考的整個過程來審視一下自己,大家知道,高考必然有結果,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你的态度,基本上是你為人處事縮寫。有的人考得不理想要從自身上挖原因,因為你從小到現在也許最在乎的一件事是高考,所以你對高考整個過程回顧一下,基本上可以找出自己屬于什麼樣的人了,有的人是兢兢業業,有的人勤于思考,有的人臨時抱佛腳,有的人表面上不當一回事,其實是破罐子破摔,認清自己才是高考最重要的意義,比如那些兢兢業業還考的不是很理想的,是不是要改變一下,以後為人處事是不是要三思而後行?今天說一下高考到底是什麼。 高考是一個考試,是對知識應用的檢測,也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一次測試。當然也是一個社會現象,考過之後還有諸如估分,填報志願等工作,可是從來沒有人第一時間進行總結,沒有通過高考這件事對自己做一個評定,做一個認可。隻有少數決定複讀的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是因為考不上,是因為想考得更好的那種),我更傾向大家在估分後給自己做一個評定,切實的回顧一下自己這幾年的态度,然後給自己能力做一個評估,再選個适合的專業。 單純從考試來說,高考是比較特殊,是屬于選拔類考試,目的就是為了刷下一批人,大家考了這麼多年,卻極少有同學認識考試,考試其實是命題老師和學生在共同的知識應用範疇内博弈,通過争取最大化知識利用來取勝。命題老師往往通過多年的經驗,深知學生的一些毛病特征,“對症下藥”,會把一些很簡單的題目改頭換面包裝出爐,造成學生誤解、産生主觀想象,在難度上雖然大體呈現階梯式,但是還會找些貌似簡單,其實比較有嚼頭的題來卡一卡大家,能夠考出好成績,學生必須保持客觀理解、學會分析判斷,還要能用應用所掌握的知識點。考試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事,相當于大家看的偵探片,抽絲剝繭,最後挖出“命題老頭”真實的意圖,當你大聲的說“一切謎題都解開了!”參看正确的結果,一定充滿成就感。但是“一考定終身”變成一座大山壓着大家,使得考試變得形式化、量化、負擔化。通過西方考試學的理論,考試其實是用來幫助大家理解應用所學的知識,促使大家不斷的進步,擁有更多的求知欲,獲取更高深的知識,但是競争化的高考卻讓大家很累。
上面簡單說了考試的一些道理,其實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考試比比皆是,每個人做每一件事都必須作出決定和選擇,這是生活上的選擇,好比如今年有大量的考生放棄了高考,有着各種各樣的原因,有的人一直不放棄,到了50、60歲還參加高考,都是一種選擇,高考就是如何費盡心思獲得最有利的高分,生活中的選擇也是同樣要做好準備,然後分析、判斷、最後應用,這樣以備戰高考的心态來生活,是很有意義的。 高考是一個考試,也是一個人生的新起點,也可以趨于平淡,當作什麼都沒發生過,也能夠激起人無窮的鬥志,讓他悟出保持一生的良好習慣,還可以用于作為自我深刻的了解認識,至于到底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己體會去吧。
最後說一句,學會思考,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做一個适當會沉思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