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是一種極緻的追求。
一個人,一輩子,一件事,
以千錘百煉成就一器。
當世界變得嘈雜,
而匠人的内心卻總能保持足夠的安定。
面對世界的瞬息萬變,
面對生活的豐匮輪轉,
匠人平靜地磨砺着時間,
與内心的挑戰和解,
最終達成一種共同的成就。
唯至誠者,能緻其極。
一個匠人誕生的背後,
是一個人在時間洪流中的沉澱與對抗,
更是一個人一以貫之的不滅初心。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幾位非遺傳承人,
深入了解匠人匠心和其背後的故事。
顧明琪:傾半生之力守護古老的缫絲技藝
顧明琪成長在輯裡村一個平凡的務農家庭,8歲學藝養殖桑蠶,跟着父母學習輯裡湖絲的缫絲工藝,15歲出師,可以說是在輯裡村的草腥味中長大的,兒時的記憶桑蠶發出的味道,成了顧明琪戒不掉的一種眷戀。
長大後,出于對這種記憶的偏好,顧明琪憑借小時候對桑蠶飼養和制絲技藝的記憶,加上從父親和村子裡技藝高超的老人那裡汲取的經驗,反複鑽研手工制絲技術。“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大家已經不用這門手藝了,怕别人笑我老古套,我特意把學習和研究的時間放在晚上。”顧明琪說,一到晚上他就點一盞煤油燈,悄悄用自己學到的方法琢磨。
傾盡半生的學習、實踐,顧明琪不僅娴熟地掌握了包含剝繭、挑絲、擡頭、壓軸、卷繞等在内的全部傳統缫絲技藝,還熟悉種桑、養蠶等方法,養出的蠶寶寶個個能吐出飽滿蠶絲,再經他手工缫絲,抽出的蠶絲潔白如雪且粗細均勻,實屬上品。
2010年6月,輯裡湖絲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第三批“非遺”名錄。和絲繭“糾纏”了50多年的顧明琪,也在65歲的時候成為輯裡湖絲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現在,顧明琪已收其兒子、兒媳為徒,希望把傳統的湖絲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為了還原輯裡湖絲的傳統制作技藝,顧明琪自掏腰包在村裡搜尋從前村民養蠶用的蠶匾、蠶擡等傳統工具,如今他還保留着全村唯一一台“高齡”的木制缫絲車,用這台古老的手工紡車,他能将一根絲紡出1000多米長。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持之以恒,反複鑽研。
段铖剛:古法柴窯的堅守,千年窯火不熄
在中國,制瓷技藝可追溯到紀元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而青花在世界制瓷工藝中又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
段铖剛作為陶瓷世家段家後人,也是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景德鎮傳統青花瓷制作技藝——古瓷複制”的代表性傳承人。段铖剛堅守的柴窯技術是“古瓷複制”的根本,采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畫坯、上釉彩,再到數十小時燒窯與靜守,重現古法技藝,從而複現古瓷的神韻。
柴窯除了流程複雜,在制作技術上又相當困難,總體來說有三個不易之處:第一是成品率低,能低到50%以下,一窯的瓷器隻有不到一半可以傳遞到客戶手上;第二,柴窯直到今天也是憑借經驗燒制,雖然現在已經有測溫工具的輔助,但是在什麼時機做什麼樣的流程,還是憑借經驗,什麼時候添柴,什麼時候升溫,絲毫不亞于頂級廚師去烹饪一道工序繁雜又非常考驗功力的美味佳肴;第三,柴窯受天氣影響很大,陰天、下雨,空氣濕度和氣壓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柴的燃燒,從而也會影響到瓷器的發色……綜合下來,每一個環節都不得有失,但每一個環節又沒有可以量化的具體标準,這種時候,能憑借的隻有匠人的經驗,匠人對每道工序的把控與靈活調整,就成為了柴窯成功的關鍵因素。
“古瓷的仿制并不等同于臨摹,它更似一種對古文化藝術的仿效與複興”。段铖剛通過恢複傳統技藝的精良制作達到仿其形,又在藝術上與其神韻追求無限接近……因此他仿制的古瓷藝術品古韻十足,受百年家族文化與授業恩師的影響,在青花與顔色釉方面更是造詣深厚,他燒制的柴窯青花瓷體油潤如玉,顔色釉也極具古風,深得各大博物館喜愛。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沉心靜氣、守正出新。
範國瓊:守護百年活窖生香,勤研千年釀藝之道
20世紀80年代初,24歲的範國瓊進入五糧液酒廠跟随父親——一代勾調大師範玉平學習勾調技藝。
從事白酒勾調要經曆很多考驗,首先就是需要反複嘗酒。她原本滴酒不沾,逢年過節也隻是偶爾嘗一口,如今從事這份工作,她不僅需要适應白酒的辛辣,同時要全方位地品嘗、仔細感受,去分辨白酒的口感與香味的細微差别……截至目前,範國瓊已在天天反複的細細斟酌中度過36年。
而緊随其後的考驗更為“苛刻”。從事白酒事業以後,因害怕影響嗅覺和味覺,從拜師學藝那天起,範國瓊就給自己定下了“三不規矩”,即“一不塗口紅,二不用化妝品,三不吃麻辣酸甜”。前兩條規矩倒還容易,第三條規矩對于愛吃麻辣的川妹子實屬不易。然而為了保持最敏銳的嗅覺和味覺來更好地進行勾調工作,範國瓊硬是徹底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幾十年來堅持清淡飲食。
就在不斷的考驗和磨合中,卯足了勁的範國瓊發現,她已愛上了白酒勾調。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範國瓊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四川省第三屆白酒評委”,及首名“評酒女狀元”,随後更連續多年擔任全國白酒評委員,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聘為全國白酒專家委員會專家,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四川釀酒大師”等榮譽稱号,擔任了黨的十四大、十六大、 十七大、十九大代表……如今她不僅是白酒專家,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蒸餾酒傳統釀造工藝的傳承人。
在她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迎難而上、勤研善工。
從宮廷名匠的技藝傳承,到大國濃香的匠心沉澱,所有可以被稱之為藝術瑰寶的領域,都少不了一代代匠人的心血與付出。擇一事,終一生,是匠人的選擇,也是以範國瓊為代表的五糧液人的真實寫照。當紫禁城的巍峨宏偉,遇見五糧液的悠然醇香,傳統文化的内核得到了一種物我的共鳴。
伴随着匠人工藝的代代相傳,在600年的歲月裡,紫禁城與五糧液分别守護着文脈永續、文化綿延,共同代表中國之美走向世界。正如每一滴醇厚佳釀背後,都是匠人匠心的傾注,每一個匠人匠心的大成,背後都是傾盡一生的堅持。用心不惜代價,用工不計成本,用時不計歲月,“工匠精神”唯有代代傳承,才能釀出飄香世界的美酒。
五糧液獨家冠名大型曆史文化紀錄片《紫禁城》
北京衛視 每周五、周六晚正在熱播。
觸摸歲月印記,探尋文化源流,
聆聽時代回響,感悟民族智慧,
這場跨越時空的醉美旅行,
五糧液邀您一同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