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幾年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追逐國外洋節的同時,也在恢複關注起自身傳統節日。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商家為了賺取傳統節日紅利,對節日進行包裝改良,使很多傳統節日背離了其曆史初衷,也讓很多年輕人産生了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今天小編就在傳統節日七夕節背景下,給大家說說七夕節的由來和曆史上古人在七夕節都做那些紀念活動,主要目的是啥?不要再被商家誤導當做中國情人節了。
傳統七夕節的來曆 (神話版)
牛郎織女傳說應該是大家最熟知的關于七夕節起源和紀念意義的說法。相傳織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而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沒有羽衣的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牛郎照此做後,織女果然答應做了他的妻子。 婚後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後來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湧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曆史上七夕節的來曆(曆史版)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曆史上人們對人們對七夕節非常重視,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在曆史上七夕節是婦女用來乞巧用的,也就是希望自己在女紅方面變得更加靈巧。
古代七夕節的風俗活動
曆史上我們的祖先對七夕節是非常重視的,在這一天活動也非常多,有穿針乞巧、投針驗巧、為牛慶生、拜織女、吃巧果等等傳統風俗活動,多數活動也都的對應了七夕節的起源,或是為了婦女乞巧,或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美麗神話故事。
所以曆史上真實的七夕節主要是婦女乞巧的節日,沒有男女互訴衷腸的環節和意義。如果要定義曆史上真正中國情人節那也隻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隻有那一天古代少男少女才能出來共同到集市上看花燈猜燈謎,才有接觸的機會。七夕節被稱為中國情人節隻是被商家以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為背景加工出來的,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凄美愛情故事,我們的古人這麼的智慧,怎麼會用不好的愛情結果去預示自己的愛情呢!不過通過商家的加工,确實對七夕節增添了節日氛圍,為傳統節日煥發了新的生命力,為傳統節日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作用的,但是希望大家還是要知道曆史上真實的七夕節,一是作為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二是不要教育孩子的時候鬧出笑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