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琴瑟和鳴卻非相和之曲

琴瑟和鳴卻非相和之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05:19:27

笙,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列古代八音之一的匏類,古代稱“和”或“巢”。它是我國民族樂器中唯一可以吹奏和聲的樂器,是世界自由簧樂器的鼻祖。

笙的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已經有了“和”的記錄。《爾雅》中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解字》中記載:“和,調也。”《廣韻》說:“和,諧也;和,合也。”而這裡的“和”不僅僅是樂器的名稱,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簡簡單單一個“和”字所蘊含的文化内涵卻是博大精深。

琴瑟和鳴卻非相和之曲(鳳凰展翅鳴五音)1

一、笙之“和”

華夏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屬母系氏族文化。關于笙起源的傳說中便有:“女娲之笙簧。”的說法。而女娲則是象征着母性。在已發現的古代壁畫及墓葬畫中有關于吹笙鼓簧的形象多為柔美婀娜的女性。《說文》曰:“娲,古之神聖女,化物者也。”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女娲被尊為人類之母,是主宰人類婚姻、生殖的女神。把笙的起源與“女娲”聯系在一起說明:“笙”與“女娲”有聯系,即生殖崇拜的觀念聯系。也就是“陰陽之和”的體現。

二、重技巧與重情味

笙的發音原理是“耦合發音”,即簧片與笙管兩者之間産生共振。而笙的簧片是自由簧,這就決定了笙簧吹吸都發音。這與其它的樂器相比更有利于人的實際演奏。(其它樂器隻吹不吸,從而造成了氣息分配不均勻,力度控制難把握等一系列問題。)笙的表現力主要體現在它的“和”上。因為它是民族吹管樂器中唯一可以吹奏和聲的樂器。和聲的吹奏就意味着音響效果更豐滿。而它的雙聲部或多聲部進行則進一步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演奏笙最根本的要求是“氣”。它是一切演奏技巧和表現的根本,直接關系到演奏的成敗。氣息的位置在丹田,這與中國古代道教中的養生術氣功有着異曲同工的妙處。所以,世代的笙師都強調氣的運用。而氣息中同樣體現着“和”的思想。例如:欲吸先呼,欲呼先吸,欲弱先強,欲強先弱等對立統一的要求。

吹笙的手型要求自然呈弧形,而這種手型更是人最自然的狀态。口型呈微笑狀,這也符合人本身的生理狀态。全身的要求也是自然放松,這樣便更有利于演奏者的舞台表現。即人本身個體的“和”。

笙的演奏技巧重點在口内,總攬口内技巧可以歸結為“吹”和“吸”兩種。就其技巧的方法,吹和吸是相同但相反的。但是對演奏笙的基本要求是放松自然。口内的技巧一吹一吸相互依賴又相互支持,成為一個循環的輪回。觀其大師演奏笙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便是人與笙的和諧統一。兩者合而為一,聲情并茂,收放自如。這裡面所具有的“和”的内涵更多的還是情感。即演奏者要用外在的形表現内在的情。而對于演奏者來說,關鍵是認得内心聽覺。也就是内在的音樂情感即“情”之“和”。

演奏笙的外在動作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樂曲的内在思想,但動作的走向并不是随意擺設。動作的表現直接作用于“和”的觀念。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放先收等要求便是很好的證明。笙演奏的緻高境界便是“和”,即形和神的統一。隻有這樣才會做到傳情達意,聲情并茂;才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音樂美感。

琴瑟和鳴卻非相和之曲(鳳凰展翅鳴五音)2

三、人之“和”

“和”的觀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它始終貫穿于曆史發展,并且得到了大多數哲學家的共識。中國古代稱整體為“統體”。認為“萬物統體于太極”。這種思想最早見于《周易》。後來發展為陰陽,四時,五行,中庸等哲學範疇。這種整體強調各種事物的普遍聯系,相互貫通,并認為人與自然相互統一的觀念便是“和”。老子是“和”觀念較早的表述者,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古代的哲人看來,世界是有“道”化生的。“道”化為陰陽二氣,而他們的統一叫“沖氣”。由陰氣,陽氣,沖氣三者産生萬物。所以萬物内在都具有陰陽的對立。

孔子最早在《中庸》中提出“緻中和,天地位焉”。就是說在相對的形态下,天地萬物能并生共長而互不制約。也就是說,萬物隻有在和諧中才能得到應有的位置。

“和”更重要的體現是在對“人”和“自然”的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認識。中國中醫理論上把人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彼此依賴又相互制約的整體。《内經》以五髒對應五行,其中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他們彼此相生相克,隻有陰陽平衡才能夠健康。

中國古代哲學家在宣揚倫理道德時,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上的謙讓和忍讓。在人們家庭關系上的孝悌慈愛,在處理社會關系上的忠心服從。實際上都是追求和諧整體的體現。最終要達到孔子所追求、倡導的“中庸之道”。

《音樂美學通論》曰“和實生物,同則不績。”中國古代先民很早就意識到“和”的觀念。把“和”作為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作為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和”并非簡單的“合”,而是像老子所言,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是多種相生相克的因素共居一體的高度統一和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