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多篇二季度基金報告,和大家分享一篇我個人最喜歡的小作文吧,來自基金經理姜誠,他對投資中如何處理新的增量信息的論述尤其精彩。
以下是姜誠的小作文:
上半年市場波動較大,一季度劇烈下跌,二季度大幅反彈,在這一過程中,價值型股票表現相對穩定,成長型股票波動更加劇烈。
而我們一直以長期視角看問題,并希望股票的價格提供足夠保護,結合市場提供的估值水平,與多數同行相比在價值型股票中配置更多,所以顯得相對平穩,雖然也并沒有什麼出色戰績。
市場為何會如此波動劇烈?根源或許是投資者整體性的焦慮。
焦慮的點在哪裡?源自對「效率」的極緻追求。
效率如何體現?最好是買入即漲,賣出即跌。
如何做到買入即漲,賣出即跌?需要在邊際信息追逐賽中占先。
有哪些邊際信息需要關注?不一而足,包括但不限于:
貨币政策動向,穩增長政策預期及落地效果,疫情的反複,國際資本流動,還有永不缺席的基本面景氣度...
正因為影響因素多,就産生了一種迷惑性現象,即我們很容易做後見之明的事後諸葛亮,卻很難當先見之明的預言家。
比如:2018年基本面的大底,構成了成長股2019和2020年氣勢如虹的上漲基礎;疲弱的宏觀表現讓消費股在2021年承壓;而電動車銷售的持續井噴保障了新能源闆塊的一騎絕塵;供給端的出清也讓資源品走出了結構性牛市……
頭頭是道的解讀,沒有一點點指導意義。因為決定未來漲跌的信息還在未來,并且不止取決于上述因素會如何演繹,還取決于當前市場價格中反映的市場預期。
所以,猜測市場先生将要出啥牌,實際上是高階博弈,進而内卷,錢景也就變得高度不确定。
我們很早就放棄了擇時,任憑淨值在市場波詭雲谲中漲跌,而專注于提高長期賺錢的概率。
這一投資框架有些劍走偏鋒,但很好用——
不争勝,更難敗;願意忍受波動,也未必大波動。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抛開短期預測不談,從長期看我們依然樂觀:
一是對中國經濟前景樂觀,波動在所難免,體量大了長期潛在增長率也會下降,但存量經濟下更容易形成好的産業格局,好的産業格局帶來更好的資本回報,巨大的内需市場和全球比較優勢給優秀企業提供廣闊的表演舞台,看空國運者是杞人憂天;
二是對組合當下的狀态樂觀,在安全邊際思想指引下,我們一直習慣于發下等願,重倉一隻股票的前提是能容忍它的缺點而不是無限放大它的優點,沒有太多可失去的,不确定性就關乎能得到多少。
不貪心,就無需用百米沖刺的節奏去跑一場馬拉松。
所以,下半年行情會如何演繹,一點都不重要;
下半年如何規劃投資,也根本不是問題。
下半年我們要做啥,不是現在能規劃的,取決于彼時的市場狀況,我們笃信:市場隻能應對,不能預測。
··· ···
如何處理投資中的新信息和新變化是我今年尤其感興趣的一個命題。
因為我們常遇到這樣一類情況——
就是很多事情你在時候看都會有一種無可避免的宿命感。比如比特币、特斯拉、騰訊... 要是我當初如何如何,我怎麼能不重倉茅台呢?明明知道茅台會一直漲...
然而真相是:明明并不明明,一切都是「馬後炮式的認知偏差」。
我們的自選股裡可能有100支票,其中有5家公司能跑成十倍大牛股。
結果呢?我們都會對着這5支票懊悔不已,同時對剩下95支票視而不見。
另一個真相是:這5支大牛股的命運并非注定,它們也是一路演繹至此。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觀察這些「演繹」?如何處理每天都在海量接收的新信息?
「貝葉斯思維」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惑,對于這個概念,我在《該死的價格遊戲》一文中詳細介紹過。
··· ···
另外給大家找了幾張梳理公募基金Q2加減倉的研報截圖:
不用感覺這種調倉是大搬家,其實真實的邊際變動并不激烈——
二季度加倉幅度最大的三個行業分别是:
減倉幅度最大的三個行業分别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