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底層邏輯?底層邏輯這詞是最近才火起來的,很多人對這個詞似懂非懂,好像說的是邏輯,但又多了底層這一定語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讨一下底層邏輯,看看它與方法論有什麼本質區别?,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五種底層邏輯?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底層邏輯這詞是最近才火起來的,很多人對這個詞似懂非懂,好像說的是邏輯,但又多了底層這一定語。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讨一下底層邏輯,看看它與方法論有什麼本質區别?
什麼是底層邏輯先看看下面這幾句話,他們都在有意無意地揭露着底層邏輯的重要性,隻是大家的叫法不統一而已。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指出了道是萬物的起源。
《孫子兵法》講:“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是舍本逐末。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夢,應作如是觀。意思是不要被方法束縛,要抓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巴菲特說:要想徹底了解這個世界很簡單:先把本領域的事情研究透,挖出其中的底層邏輯,隻要你能做到這一步,就很容易搞定其它領域的事。
劉潤在《底層邏輯》書中解釋:找到不同中間的相同之處,找到變化背後沒變的東西,這才是底層邏輯。
豆豆在《遙遠救世主》中提到: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萬變不離其宗,萬變是術,宗就是道。術是多變的,道是不變的。
電影《教父》裡有句台詞:“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底層邏輯說白了是“道”演繹出來的新詞彙,它就是道,也就是事物的本質,原理,規律。而方法,技巧,技術,就叫術,也是最近流行的方法論。
現在底層邏輯更多指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一種能力或思維方法,也就是從事物底層,本質出發,尋找解決問題路徑的一種思維方法。底層邏輯越堅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
簡單來說,底層邏輯就是告訴你這事情為什麼要這麼做,而方法論就是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現在人的問題是太浮躁了,都隻想學習各種技巧,尋求成功的捷徑,卻不探求背後的原理,于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掌握底層邏輯的意義現在時代在複利效應的作用下,變化很快,可謂日新月異,很多人都難以适應。我們需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從根上去解決問題,否則就是治标不治本,最終不能有效解決掉問題。
就好比,在學校中,我們數學裡學的各種公式或物理學中的各種定律,這些都是底層邏輯。如果你不能完全掌握這些原理,而一味地去刷題,都是徒勞無益的,而題庫是海量的,你根本也刷不完的。
再比如,現在外面流行的各種成功學,說白了講的都是方法論,别人告訴你的方法,你直接拿來用,基本上都是失敗的。因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也沒有适用于每個人的方法。每個人的條件/資源/環境不一樣,方法當然也是不一樣的。你隻能從悟道開始,然後去尋找使用自己的方法,而不是企圖從别人那裡得到方法。
所以,隻有掌握了這些底層邏輯,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撥開紛亂複雜的概念,直擊本質和要害。隻有掌握了底層邏輯,隻有探尋到萬變中的不變,才能動态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
如何才能找到底層邏輯呢現在底層邏輯講的是探索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對于普通人來說根本無法一下子就可以探索到。
這需要一種洞察力,洞察力就是洞察事物背後因果關系的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又是由認知決定的。
所以,所有事情到了最後,最終發現認知是道繞不過去的坎。具體如何提高認知,請參考認知那篇文章。
那麼除了提高認知,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一、不斷拷問為什麼
不斷去拷問為什麼,尋找事物的本質。
這是一個折中的辦法,雖然「為什麼」追問出來的原因并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質,但是它會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本質。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底層邏輯這個原理,而是這種思維方式——不斷把思考推向源頭,推向更本質的思維方式。
案例分析:
豆豆的小說中有這麼一個場景:
老九開了一家面館,特色是祖傳手擀面,但是一直做不大,他向男主請教如何做大市場,于是他和男主讨論了這麼一個問題:
老九說:我就認為手揩面要比機器做得面好吃,因為手工面傳統、地道、有那個味道。
男主答說:那我給你擀一波,或者你上街随便找個阿貓阿狗擀,你看看好吃不。
老九馬上回男主說:你這不是擡杠嘛!
男主說:我這不是擡杠,你不能說我的手就不是手,面條好不好吃,不在于是手做的還是機器做的,而是面的軟硬度,面皮的厚薄寬窄,面的結構,是給面團做工的方式決定的。隻要你滿足了 “好吃的面” 所需要的那些個條件,無論是機器還是手工,它都能出一樣的結果。
而具備“好吃的面”那個條件,對廚師素質要求和依賴性就特别高,這個條件就決定了你的規模肯定大不了,而且人工會受到情緒、狀态等因素幹擾“好吃的面”那些條件。
但是機器永遠不會有情緒,隻要調整到那個參數,不需要廚師,一切自動化,100台機器,1000台機器,大規模的量産,要多少就有多少,你可以開遍美國,全世界,走到那,它都是一個味道。
看到這裡,你什麼感覺?你覺得是手工面好吃,還是機器做的面好吃?
看到男主說的這個模式,你是不是有些熟悉?
你有沒有想到肯德基,麥當勞,他們把店的規模開到全世界,他們需要技藝高超的廚師嗎?
二、借用一些先進工具
比如,黃金圈法則,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還能是什麼這種結構去剖析問題,一般都會比較深刻,也會無限接近事物的本質。
最後,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去糾結到底什麼是底層邏輯,而是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發,養成一種探索事物本質的思維方式。
這個思維方式就是「不斷去拷問事物的本質,把一個複雜的事物不斷簡化,去找到這些複雜事物背後的根」。
《道德經》裡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意思是:上等人聽到道了,馬上去踐行;中等人聽到道了,思考一下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下等人聽到道了,哈哈大笑。不能讓下等人哈哈大笑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
碼字不易,你有什麼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實踐即是修行,分享即是行善,歡迎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讓我們一起共同學習、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