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發展史?作者:李宇宏(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西方城市發展史?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李宇宏(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直以來,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綠肺”,在城市公衆日常生活當中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公園并不是自古有之,且并不是自古便為城市全民服務的。
古希臘時期的城市公園“雛形”
西方園林變遷從古代至現代已綿延幾千年,從古埃及的神苑、聖林、墓園到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從古希臘的王宮庭院到古羅馬的住宅别墅庭院;從中世紀意大利基督教修道院到文藝複興法國勒·諾特爾式園林,皆是以私園形式為少數達官顯貴統治階級所服務。
除私園以外,由于民主自由思想的活躍,早在古希臘及古羅馬時期便已出現供公衆開展戶外活動的公共園林,從一定意義上可視作城市公園的“雛形”。
修拉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聖林起源并盛行于古埃及時期,是古希臘主要公共園林形式之一。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古希臘人對樹木寄予神聖崇敬的情感信仰,認為植物或樹林之神會掌管樹林,因此圍繞神廟建築四周種植濃蔭樹木,并将其作為宗教禮拜的對象,即為聖林。聖林多由疏朗綠地、濃蔭樹林、競技雕像、靜谧湖區等自然空間組成,與神廟融合形成神秘而舒适的戶外宗教祭祀空間環境。除祭祀、禮拜等宗教活動外,綠樹成蔭的聖林林下活動空間,還可滿足古希臘人戲劇表演、演講朗誦、休憩交流等功能活動。
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奧林匹克競技運動會,使古希臘人養成熱愛體育運動的風俗習慣,并推動了競技運動場的興建。競技場與聖林一樣,承載着古希臘人獨特的宗教信仰與文化習俗,将競技比賽與祭祀盛典活動融為一體。之後競技場不斷完善發展,增設休息座椅、亭廊小品、散步小徑、體育雕塑等服務設施,逐漸成為公衆集會、散步、休憩的開放性休閑場所,初具城市公園公共性質。
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人,熱衷于在優美的戶外自然環境中開設戶外學堂,進行聚衆講學、哲理暢談、聚會思辨等豐富的學術活動,而這些戶外講學的自然場所被譽為哲學家“學園”。戶外學園中多布置亭廊雕塑、休息桌椅、林蔭路徑、水景小溪,種植點綴樹木花卉,與廟宇殿堂、祭祀中心相映生輝,以滿足哲學家思想家集會社交、學理演講、散步思索、讨論激辯、宴飲座談、公共祭祀等活動需求。古希臘濃郁的學術文化氛圍,使學園具備了狹義的公共性,其參與者隻有哲學家、政治家、思想家等文人學者階層。
沐浴作為古羅馬人崇尚的社交文化活動,促進了公共浴場的設計興建。公共浴池附設各種室外花園,不僅是洗澡的地方,還可以在此進行藝術展覽、演講交流、圖書會議等多種公共活動,成為古羅馬人生活社交娛樂的理想去處。得益于古羅馬傑出的城市規劃及公共建築,公共集會廣場、交易市場及公共建築附屬花園成為公衆生活的核心,滿足其社交集會、藝術展覽、休閑娛樂之用。但古羅馬時期集會廣場與交易市場有着本質區别,交易市場對全民公平開放,而廣場的公共性具有階層烙印,奴隸勞動階層是不允許入内的。
真正意義的城市公園
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公園源于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文藝複興至17世紀後,社會民主及平等思想迅速發展,西方各國原有皇家宮苑、私家花園開始不斷向公衆開放使用,宮苑、花園從私有到公共的角色轉變,引領了城市公園的啟蒙演變。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倫敦等工業城市極速擴張發展,使中世紀自發形成的宜人城市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公衆生活苦不堪言。為解決公共環境危機及公衆健康問題,讓城市民衆享受到鄉村般的新鮮空氣、溫暖陽光,城市公園應運而生,從英國皇室貴族手中搖身一變成為平民百姓的休閑娛樂所。
城市公園不僅有效改善了公衆健康及人居環境,緩解社會和生活焦慮情緒,還使英國公衆重新找回失去的田園自然,在擁擠城市中享受鄉村般的優美自然環境,滿足了英國人的鄉村情結及對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此時的英國城市公園多采用自然風景式園林風格,以通透開敞的疏林草地、自然曲折的河流湖泊、蜿蜒起伏的園路為主要特征,講究公園内外的自然環境融合,搭配精美藝術雕塑及自然風格構築物,為民衆提供遊賞消遣、休憩散步、娛樂表演、體育運動、慶典集會等功能場地。英國城市公園運動及公共設施的發展,積極促進了19世紀中葉法國巴黎城市改擴建運動的興建。
法國城市公園采用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與法國勒·諾特爾式規則式園林格局相結合的折中式園林風格,蜿蜒曲折流線型園路結合高低起伏的自然地形數據,配以視野開闊的潔淨草坪、觀賞孤植、裝飾景物及湖泊瀑布等,給人強烈的視覺藝術感染力。優美宜人的城市公園自然景色,一方面為城市民衆提供散步、健身、聚會、社交、娛樂、慶典的理想去處,創造鄉村般新的生活方式,使其足不出市便可親近自然享受到鄉村生活如畫般的優良品質;另一方面,以特殊方式調和城市與鄉村、城市與自然的矛盾,有效解決城市公共環境及公共健康問題,促進法國社會各階層的融合交流及文明進步。
受法國林蔭大道及公共散步道網絡的影響,美國城市公園路及公園系統逐漸發展形成整體性城市公園體系。公園平面形式更加靈活多變,設計構圖講究均衡和諧的視覺效果,空間布局與功能類型緊密結合,增加娛樂服務設施、兒童遊樂設施、展覽展示等多種服務功能,已初具城市綜合公園基本特征;公園設計要素注重色彩、肌理、質感等視覺搭配,以創造“如畫般”的藝術審美體驗;公園交通系統人車分流,充分考慮公衆使用的舒适性、可達性及安全性。城市公園已逐漸發展成為民衆精神娛樂活動的中心,給民衆日常生活帶來自然景色的情感體驗,引領民衆輕松愉悅的新型生活方式,有效緩解日常精神壓力。
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在現代主義園林及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西方城市公園在追求優美自然風景視覺形象之餘,開始注重藝術構圖形式及空間審美特征,強調功能實用主義,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實現人的使用功能與空間構圖的有機結合。公園功能分區更加明确合理,充分考慮公衆使用便捷性及舒适性,合理安排交通流線,考慮材料及細節安全,滿足不同年齡遊客的多樣需求。
20世紀60年代後,城市公園受到解構主義、極簡主義、大地藝術等後現代主義藝術風格及園林理念的影響,開始不斷關注使用者的生理、精神等實際使用需求,從科學、藝術、生态等多角度進行公園設計,注重公園區域曆史文脈、地方文化及場所精神,重新組合傳統人文曆史要素與現代功能場所空間,創造各具不同美學特色并滿足多元功能需求的公共開放空間,包含體育運動、休閑娛樂、文化藝術、生态自然、科技展示、聚會消遣等多種現代生活功能類型。城市公園為公衆帶來獨特藝術體驗及曆史文脈感受的同時,滿足公衆精神訴求及文化認同,使普通公衆的行為更加文明,維護了社會秩序與穩定。
20世紀90年代至今,城市公園進入綜合性公園時期,逐漸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信息化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城市公園設計風格更加多樣豐富,更加立足以人為本原則,契合現代社會發展美學觀念及功能價值需求。受生态主義思想及環境資源保護的影響,城市公園更多關注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空間可持續,保護節約自然資源,注重材料的循環使用,完成城市空間環境改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公園的發展演進,使其與公衆生活關系越來越密切,開啟了多元的現代生活方式,以适應新的社會發展需求。現代城市公園作為休閑遊憩、交往聚會、兒童娛樂、運動健身、科普教育、文化傳播、防災減災等多元社會活動的載體,不僅為民衆提供多樣功能場所空間,引領其健康生活行為、社會交往方式及展現精神文化面貌,還可積極發揮自然生态環境效益,更多關注民衆的公共健康與參與體驗,以倡導公平共享的公園式的健康美好生活,已成為民衆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3日13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