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父母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内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可是,真正能讓孩子們有如此感受的父母,鳳毛麟角。我們更常聽到看到的,是各種關于原生家庭之傷、親子矛盾之痛的故事。
家庭是一個很“奇怪”的存在,當我們走出家門遠離它的時候,會想念它的溫暖,可是當我們回到家中時,溫暖的感覺又總是那麼短暫,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矛盾和争吵。
有個網友控訴說,她曾經因為生病體重暴漲,她的媽媽在明知道原因的情況下,每次看到她就叫她“大笨象”、“死肥豬”,還把所有不順利的事情都“歸功于”她的胖。
工作不順是因為她胖,戀愛失敗也是因為她胖,連她媽媽在外面打麻将輸了也是因為她胖!總之,胖就是一切的原罪。她的生病不僅沒有得到媽媽應有的關懷,反而是無底線的打擊。
那位網友說,那是一段很長很心酸很艱難的時光,她感覺在媽媽眼裡,她變得不漂亮了就似乎不配活着,她曾經無數次幻想着,如果自己從未出生過該多好。
也不是沒和她媽媽溝通過,但她媽媽理直氣壯:你是我女兒我才說大實話!我都是為你好,省得你不知道實際情況,不知道自己究竟胖成了什麼樣!
她嘗試過離開媽媽獨自生活,可是分開一段時間後,她又會很内疚,覺得自己不該把媽媽扔在一邊孤孤單單的,畢竟在她爸爸離世後都是媽媽辛苦撫養她長大。
這位網友的媽媽的确是極端了些,但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掙紮在對母親的怨恨和内疚之間找不到出路的朋友們其實很多很多。美國作者卡倫·安德森在《母愛的羁絆》中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那時,我八九歲,我在母親的陪同下去看兒科醫生。當我們回到家時,她對我的繼父說:“醫生說她很胖。”從那句話裡,我聽到了嘲諷、恐懼和厭惡。
在我12歲時,母親開始讓我節食。我現在重讀自己高中時寫的日記時,能看到裡面充斥着自我貶低的殘忍句子——我是如何覺得自己像頭豬一樣我又是如何因為自己吃得太多而痛恨自己。
卡倫·安德森說,這段經曆隻不過是她和她母親之間沖突的一個小縮影,她曾經深陷在這種不健康的母女關系中無法自拔。那她後來又是如何走出泥潭的呢?
《母愛的羁絆》這本書的副标題是:療愈原生家庭之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公。在這本書裡,作者在講出她原生家庭之痛的同時,也講述了她從這種痛苦之中走出來的過程和方法。
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方法分為三步:保持覺察,建立界限,療愈之法。
保持覺察:你心中有沒有一根讓自己疼痛不已的“刺”?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手臂上紮進一根尖刺,任何觸碰都會讓他疼痛難忍。他害怕這種疼痛,所以他拒絕任何有可能碰到這根刺的活動,也不允許任何人觸碰到它。
這個人很傻對嗎?他直接把這根刺拔掉不就好了嗎?身體上的刺很容易處理,那紮在心裡的刺呢?心裡的刺引起的疼痛一點也不遜色于身體上的刺,也不容易“拔”掉,甚至我們常常都意識不到自己心裡有根刺。
如果你也有每次想起都會感覺痛苦的事情,或者每次聽到就覺得特别讨厭特别生氣的話(比如我就特别讨厭聽到身邊的人說“看你這次能堅持幾天”這句話),這就是屬于“刺”了。怎麼拔掉呢?
我覺得首先就是要保持覺察,這也是應對不良情緒最重要的環節。隻有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正在經曆什麼,才能更好地找到處理它的方法。
感知自己的情緒之後,就要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可以做幾次深呼吸,也可以将手放在心口上(這是一種讓杏仁核迅速平靜下來的最簡單最快捷的方法,杏仁核就是負責戰鬥、逃跑和凍結反應的“本能腦”)為自己創造平和的心境。
然後想一想:哪些是自己能夠控制的部分,哪些屬于不可控範圍。對于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我們盡量做好就行了,不屬于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就随他去吧!反正天也不會塌下來。
建立界限: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各自的“安全範圍”
那些日子過得平靜自在又舒心的人,大多都擁有自己強大且合适的界限。界限是我們為自己建立的“安全範圍”,它可以保證我們的生活不被過分打擾。
前文故事中的那個母親說女兒是“大象”“胖豬”,這就是很嚴重的越界了。試想一下,如果是除了母親以外的其他人說這樣的話,女兒會是什麼反應?我想,大概率會翻臉、罵回去,甚至“掌嘴”!
可是,當說出這些侮辱語言的人是自己的母親時我們又能怎麼辦?生氣翻臉有可能,但其他比較激烈的反應肯定是不會有,因為在我們從小的孝道文化裡,“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任何一個孩子都聽慣了的。
在我們意識裡,父母具有天然的權威,要在父母面前建立界限,的确是比較難的。但是好在,我們都是成年人了,已經有了很完善的溝通和表達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好的溝通方法來建立起這條界線。
《母愛的羁絆》中給出了兩種可行的溝通方法。一是“請求-結果式對話”,即要求對方不再做侵犯你界限的事情,否則我會怎麼做;二是“請求-益處式對話”,即如果對方停止做那些冒犯界限的事情,你們的關系會獲得什麼樣的改善。
沒有界限感是長期的習慣形成的,要建立起界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保持堅定和耐心,就一定可以做得到。
療愈之法:寫下來的力量
我自己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說是日記,其實并不是每天都寫,基本上都是在閑來無事時,或者情緒有很大起伏(大部分是悲傷、憤怒或難過、無助的負面情緒)的時候寫的。
到現在大概寫了有七八年了吧,已經寫滿很多本了,我把它們鎖在一個箱子裡,偶爾會拿出以前的日記随便翻翻。有時會覺得很驚訝:還發生過這種事?(當時)我怎麼那麼蠢/脆弱?
我發現,日記裡的很多事現在都已經不記得了,也有隐隐約約想起來一些的事情,但當時寫下的情緒和感受全部都消散了。我寫日記有時候會哭,邊哭邊寫,以至于本子上留下一些被眼淚滴下來蕰濕過的痕迹。這些痕迹和寫下來的感受都證明了我當時的“痛不欲生”,可當時過境遷,我竟然都忘記了!
也許這就是“寫下來的力量”吧!書寫本身就是一個調節情緒的好方法,用文字表達的方式能夠給情緒提供一些“緩沖”,可以讓我們更平和地去面對當下的情緒感受。
《母愛的羁絆》作者也很提倡這種療愈方式,書中許多章節後面都有個“寫作框架”,這個“寫作框架”也是這本書提供的“療愈原生家庭之痛”的方法之一。照着做,我相信這樣能幫助我們快速地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寫在最後
大家好,我是薔薇,一個愛讀書愛分享、長期緻力于女性成長的寶媽。如果你也正深陷原生家庭之痛,希望能找回屬于自己的生活,歡迎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給我,大家一起互助互暖,攜手同行。
畢淑敏說:“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是關系的問題。在所有關系中,你和你自己的關系最為重要。它是關系的總臍帶。”
最後,願我們都能處理好所有親密關系,擁有一顆堅定的心,做自己人生的大女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