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脫貧奔小康曆程?新華社海口4月30日電 題:從兩個“0”看一個村莊的脫貧簡史,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全面脫貧奔小康曆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華社海口4月30日電 題:從兩個“0”看一個村莊的脫貧簡史
新華社記者劉鄧、王軍鋒、黎多江
安仁村曾是海南省定安縣唯一的省級貧困村,2016年前村集體經濟為0,貧困發生率高達24.96%。
經過五年脫貧攻堅,如今安仁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過百萬,貧困發生率降為0,先後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和“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榮譽。
村民們感歎:如果省裡沒有派出駐村工作隊,村裡貧窮的曆史仍将延續。
“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每天為吃飽肚子發愁。”脫貧戶鄭景文無法忘記父親守着幾畝水稻田拉扯他和弟弟長大,又要照顧聾啞母親的歲月。因局部特殊的小氣候和貧瘠的沙土地,水稻在安仁村能收六百斤就算是高産,加之水利條件差,沒有灌溉用水,村民隻能守着土地“靠天吃飯”。
當了17年村幹部的吳坤豐深知讓這個村脫貧有多難。他說,村民們并不懶,與貧窮抗争的努力一直未停,1990年前後村裡種過甘蔗,但附近糖廠倒閉後,沒了銷路;看到橡膠價格走高,村民們又開始種橡膠,可還沒等到割膠,膠價狂跌;村民們眼見槟榔價格高漲,又跟風種植。
海南省政協副秘書長房方清楚地記得2016年初進安仁村的情景。“人畜混居,污水橫流,牛糞豬糞遍地,村委會都沒有下腳的地方,村幹部的精神狀态就是‘無所适從’。”房方說,“那一刻,我明白,比修橋鋪路、給錢給物更重要的是抓隊伍、轉觀念、開眼界。”
為此,海南省政協駐村工作隊第一筆大支出就是帶着村幹部、各村民小組組長和貧困戶到省内先進村莊考察學習,赴貴州塘約、甯夏固原等地“取經”。“他們實現了人生中第一次出島、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知道外面的村莊好到什麼樣,這也就讓他們心裡有了奔頭。這個錢花得特别值!”房方認為。
學習歸來後,海南省政協發揮協商民主的優勢,組織村民集體讨論,并邀請專家參與論證,明确村莊發展需要改變什麼、怎麼改變,達成了幾個共識:第一,要想富,先修路;第二,走出去,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第三,走不出的老弱需要有事做、有兜底保障;第四,村裡不能再髒亂差。
共同的念頭,共同的奔頭,讓安仁村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五年來,安仁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努力争取各方資金,水泥路鋪到村頭,自來水通到每家每戶,灌溉水渠在修建拓展中;舉辦多期務工培訓班,243名村民在海口、三亞等地找到滿意工作,讓小村莊共享了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的成果;創建村辦企業,盤活産業扶貧資金發展粽子加工、林下養雞,種植黃金椰和南藥益智等,小村莊與市場的聯系更緊密;開展衛生評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今年30歲的鄭景文從去世的父親手中接過照顧母親、照顧家庭的重擔,同樣被“栓死”在土地上,但他再也感受不到父輩“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憋屈。在扶貧貸款政策的支持下,他既養豬又養牛,還轉變思路種植荔枝等經濟作物,粗略估算今年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像鄭景文一樣,申請扶貧貸款發展種養項目的村民越來越多。“解決了村民發展産業貸款難問題,運轉5年來,沒有一筆壞賬,真正成為帶動村民共奔小康的一股‘活水’。”海南省政協駐安仁村第四任工作隊隊長陳修召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