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哲理詩,就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類詩篇幅短小精悍,卻往往是詩情、畫意、理趣的完美結合。譬如,蘇轼《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就蘊含深刻的哲理,它啟示了人們要認清事物的本質,隻有擺脫主客觀的局限才行。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樓》,亦是很有哲理的一首詩。它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之手,是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雖然它隻有短短二十字,卻以發人深思的哲理,千年來一直激勵着人們昂揚向上。尤其詩的後二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态度。
除了發人深思的哲理外,王之渙在《登鹳雀樓》中,還以千鈞巨椽,描繪出了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而哲理與景物的渾然一體,讓這首詩飽受贊譽。古代詩評家更是推它為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如今《登鹳雀樓》早已成為了一首驚豔千古的絕唱,甚至鹳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天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顧名思義,《登鹳雀樓》是王之渙在登高望遠中創作而出。至于王之渙登高的地點鹳雀樓,據《蒲州府志》記載,其古名為鹳鵲樓,因時有鹳鵲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今天山西永濟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所以詩的前二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便是王之渙登高望遠時的所見所聞。
它的大概意思是說,一輪落日正向着樓前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流經樓下的黃河,則向着大海滾滾東流。别看這裡王之渙所用的語言比較淺顯,它實際上是高度形象、高度概括的,把眼前的萬裡河山,收入在了短短十字中。如果用蘇轼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且這幅畫縮萬裡于咫尺,畫面極其寬廣遼遠。
詩的後二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的大概意思是說,如果要想遍覽眼中的千裡風景,那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即俗話“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因此這裡王之渙隻是平鋪直叙地寫出了自己登高望遠的過程,卻使得整首詩變得含義深遠,耐人尋味了起來。
另外,從寫法上來看,《登鹳雀樓》還是一首通篇對仗的絕句。即前二句用的是正名對,後二句用的是流水對。而絕句一般不用對仗,即便用了對仗,往往也隻有二句。因為絕句通篇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就會顯得雕琢呆闆。由此可見,《登鹳雀樓》在藝術技巧上的高超。
正如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唐詩别裁》中對此詩的評價:“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縱觀王之渙的這首詩,顯然他是受到了北國河山的震撼,從而悟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即要抛棄故步自封的陋識,登高放眼,才能探索出積極向上的人生。
對于我們來說,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很難再有古代詩人那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豐富人生經曆,所以同樣是面對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我們可能也隻是深感震撼而已,并不會從中悟出什麼哲理。因此王之渙這首發人深思的詩,在今天讀來就愈加可貴了。讀完此詩,你有什麼感受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