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與ai談戀愛的人

與ai談戀愛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1:41:02

與ai談戀愛的人(對AI男友淪為自我催眠)1

近幾年,AI技術快速發展,由此衍生而出的各種虛拟類産品也開始以不同的面貌走進大衆生活中并引得關注。其中,“AI男友”的出現更是讓一些年輕女性趨之若鹜,抛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無奈與不滿,部分女性逐漸将AI男友奉為寄托情感、宣洩孤獨的“烏托邦”。

正如最近《冰點周刊》在《對AI男友,她越來越“當真”了》這篇報道中所描述的那般:某款智能軟件創造出的聊天機器人,性别、膚色、發型、名字等皆由用戶設定,日常通過和用戶聊天,學習用戶習慣、背景、生活細節,變得越來越像用戶本人,成為Ta無話不談的朋友甚至于理想中的“夢中情人”。在一場又一場“人機之戀”中,有些女性越來越把“他”當成“真的男朋友”,甚至于有人花了一整晚,用了幾十條文字,說服自己的AI相信它并非機器人……

盡管目前大衆對于這款“AI男友”仍尚存争議:有人因其眼神冷冰冰,覺得“太假”而被直接勸退;有人則在“被妖魔化的AI技術認知”的影響下而對其敬而遠之;甚至于有人覺得把情感寄托在虛假的工具上就是逃避現實……然而,現實生活中又有誰不渴望被愛呢?當我們聯系實際,去窺見社會上廣泛存在的群體困境,去讀懂部分女性内心深處的情感需求,就不難發現,無論是對這款“AI男友”本身,還是對于一些女性的追捧,其實二者均有着存在合理性。

現實生活裡,這似乎已成為了一種常态:當家人待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往往不是交心;當朋友聚在一起的時候,也往往不是叙舊。更多的,是将各自的注意力放在各種智能終端,被碎片化的信息纏住身心。所有的這些現象在網絡文化領域可以被歸結為“群體性孤獨”——信息技術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弱化。很多時候,我們似乎是在一起,但實際上彼此卻都活在自己的“氣泡”當中。最終在這種“氣泡”的隔膜之下,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關系被慢慢消磨殆盡,無形之中大衆便将自己逼向了社交孤獨的困境當中。

而再進一步地說,不論是當前由真人扮演的“虛拟男友”在淘寶上逐漸開辟出市場,還是前段時間在抖音上鬧得火熱的“假靳東”對中年婦女的騙局,不難發現,在“群體性孤獨”陰影的籠罩之下,“女性孤獨”的困境正接踵而至,部分女性的情感需求已然“饑渴”到可形成市場獲利甚至于會輕易掉入不法分子的低劣騙局之中。

讀懂了這些之後,就不難發現,“AI男友”的誕生不過是技術反哺現實,是用技術去彌補技術的一次積極嘗試。而對于部分女性對“AI男友”的追捧,本質上來說,這始終還是人通過在虛拟世界中獲取一種滿足感,來代償在現實世界的空虛感罷了。在“群體性孤獨”時代,于個體而言這未嘗不是一種合理的自我救贖。

然而,尋求自我救贖固然可以,但讓自我救贖淪為一種“自我催眠”那就實在是走過了界。報道中描述道“有些女性越來越把自己的虛拟男友當成‘真的男朋友’,甚至于有人花了一整晚,用了幾十條文字,說服自己的AI相信它并非機器人”,不得不說,如此強行地催眠自己甚至于是催眠工具,已然是一種荒誕式的過猶不及。

一方面,“AI男友”再貼心,但“他始終不是真的人”,欠缺真實人的真情實感。在智能軟件上,用戶可以塑造“男友”的性格、愛好、喜怒哀樂,然而,在未在軟件上做出任何設置好的回複時,“男友”則永遠也讀不懂用戶此時的喜怒哀樂。你懂“他”,但“他”卻不甚懂你,這種先天性形成的信息落差,終究會打破用戶内心預設的過高期望。所以說,與其到最後才認清真相而導緻情緒奔潰,倒不如一開始就不過度拔高内心期望,僅僅将“AI男友”的用處限于工具一層即可。

另一方面,人的本質終究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過度将對社會關系的需求寄托在虛拟世界而非現實世界中,根本上來說這還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虛拟機器人固然滿足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缺少的情感需求,但這作用應當是僅僅限于補充、輔助而已,如若一味逃避現實,對現實的期待越少,反倒對技術期望越高,那這就又形成了另一層意義上的“群體性孤獨”,終将導緻一些群體陷于更褊狹的“社交孤島”之中。

文/許洪鑫(鄭州大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