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之所以稱為十三陵,原因就是明朝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都安葬在天壽山。十三陵在1409年到1645年之間修建,占地面積40平方公裡,可以說是我國最大的皇帝陵墓了。十三座陵墓當中,隻有定陵被打開了。定陵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安葬的地方,打開以後專家們經過研究發現萬曆皇帝腿是殘疾的,但是在挖掘定陵的過程當中,發生了接二連三的怪事,至今也無法解釋。
1955年冬天,挖掘十三陵的計劃開始實施,原本開始先挖的是長陵,那裡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墓。當時隊長趙其昌帶領着十幾個人進行挖掘,但是冬天的北京卻下起了大雨。按理來說北京冬天下雨很少見,而且這場雨下了兩個月,計劃隻能推遲。雨停以後挖掘的工人開始生病了,村裡也有女人莫名的瘋了,村民們害怕起來,便去阻擋專家們挖掘的計劃。
後來,考古隊又把目标轉向了定陵,挖掘定陵的過程還算比較順利,天氣很晴朗。但是,後來又發生了怪事。雷電将墓前的獅子劈成了兩半,而且有兩個考古人員在挖掘中莫名其妙的昏倒了,經過一天的搶救才保住了性命。
還有一件怪事,考古人員将古墓中挖出的楠木扔了出來,當地的村民看到木頭很可惜就拿回了家。沒過兩個月的時間,那家人全部都去世了。如果說這些接二連三的怪事都是巧合,真的是太沒有說服力了。
當時對于文物的保存技術并不是很成熟,很多東西接觸空氣以後就被氧化掉了。定陵的挖掘雖然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皇帝死後是蜷縮的樣子,而不是平躺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很多珍貴文物也遭到了破壞。為了保護文物,在挖掘定陵以後,國家便禁止對陵墓進行挖掘。
(本文轉載自考古小百科大風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