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着在許多勸世良言。它們可能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于社會活動的底線,也許是那個時期群體中約定俗成的規則,或者是那個時間曆史因素造成的現象,一句俗語仿佛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俗語很少出現在政客史官的書中,更不會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所以,能夠被口口相傳下來的俗語必定有着自己獨特的影響力,所凝縮在短短幾個字中的道理,也許是古人窮其一生所感悟到的。
老一輩口中有一句俗語:“甯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在現在的年輕人中卻很少有人知道。
棺材與“官财”
正如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一樣,這句話是勸人就算去試别人的棺材,也不要去試别人的鞋子。乍一聽,這句話就好像說反了一樣。
在人們的印象裡,承載逝者最後一段路的棺材與死亡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談論“死亡”一向十分避諱的古人,為何勸人去躺别人的棺材,卻攔着别人去穿他人的鞋呢?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中,對于一個物品的評價除了它本身的作用以外,更多地來自于這個物品名字的諧音。
中國人有一種在心中約定俗成的默契,在别人生日時切不可以鐘表作為禮物,因為“送鐘”與“送終”同音。生日時送鐘表給壽星不是一種祝福,相反卻是一種詛咒。
此外,中國還有許多寓意吉祥的物件是因為名字的諧音聽起來吉祥。最常見的便是葫蘆,與“福祿”讀音相近的它常常作為過年期間的裝飾品,一些與宗教相關的藝術品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
而“甯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話的來源也是由于古代“棺材”與“鞋”的諧音為二者賦予的不同的含義。
中國傳統中對于死亡一直十分的避諱,無論是逝者的衣服還是其他的物品,在傳統中大多都是要燒掉的,而對于遇到運送逝者的靈車,國人更是避之不及,認為遇到了就是觸了黴頭。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棺材在中國的傳統中是一個寓意着吉祥的物品。“棺材”諧音同“官财”,中國傳統中認為它有着“升官發财”的意思,有些人反而非常樂意去接觸别人的棺材,認為這樣可以沾到别人的喜氣。
傳統的老人對于置辦自己的棺材這件事毫不避諱,有些老人會在自己六十歲時就選購一口棺材。棺材在設計制作時,有着“棺不離八”的說法,無論棺材怎樣設計,最後在尺寸上一定會和“八”這個數字沾上點關系。
老人會把買回來的棺材放在家中陰暗隐蔽的角落,他們認為這樣不是在咒自己早去,反而可以壓壽。
因為棺材大多都是由上好的木頭制作的,放在陰暗處要時時刻刻注意不能讓它受潮或被蟲叮蛀,到了逢年過節,老人還會給自己的棺材貼上福字,天氣好的時候甚至會搬到院子裡曬一曬。
鞋與“邪”、“孩”
與棺材不同,鞋在傳統中有着許多的說法,但是無論是哪種說法,老人無一例外地都認為不應把鞋子借給别人,更不能借别的鞋子穿。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鞋諧音同“邪”,一個人不好的運氣都集中在鞋裡。若是一個人“腳臭”,穿了他的鞋,他的黴運就會粘在試他鞋子的人身上。
所以遵從這一部分傳統的人的認知中,鞋是不可以亂借的。能夠互相借這樣的貼身衣物的人從情分上來說已經是十分熟悉的朋友了,互相借鞋不單單是怕沾染了别人的邪氣,也害怕把自己的壞運氣傳給朋友。
就如同在中國人中口口相傳的一句俗語:“正月裡剪頭死舅舅。”一樣,聽起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是人們還是會盡量避免在正月裡去理發店接頭發。
一來是圖個吉利,畢竟頭發并不是不剪就沒法生活,但新年之際誰願意與這樣不吉利的話沾點關系;二來世事無常,萬一家裡的舅舅真的出了點事情,雖然理智上大家都明白這和理發沒有半點關系,但是心裡難免會産生隔閡。
這與不願借鞋給朋友是同一個道理,中國社會是一個十分講究人情往來的社會,人們往往在做事之前就将這裡面的人情關系,原因後果捋地清清楚楚,中國人做事往往考慮的不僅僅隻有客觀的結果,還有後續人際關系的影響。
而中國人多多少少又有那麼一點迷信,即使心中明白客觀事實不受玄學風水影響,但是卻又願意求神拜佛,即使心中沒有信仰,遇到難事也會轉轉錦鯉。
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下,如果朋友穿了自己的鞋之後真的倒了黴,那麼日後朋友心中是否會與自己有隔閡,又是否會怨恨自己呢?
那麼在而在另一部分地區,由于口音的問題,會把“鞋”讀成“孩”。在當地聽到有人問:“我的孩子呢?”往往不是在找家裡頑皮的小孩兒,反而是在找自己丢失的鞋子。
而這個地區的人們早在傳統中就有将“鞋子”認知為“孩子”的風俗,所以即使關系再好,“孩子”也不可以亂借的,無論是借給别人,還是找别人借對于他們來說都是禁忌。
在傳統習俗中,關于不可以借鞋子還有另一種說法,它與第一種說法截然相反。有一部分人認為,就如同“運”字是以走之底為部首,鞋子是承載着一個人的運勢的物品,若是讓别人穿走了鞋子,就會被别人帶走好運氣。
可以看出,無論是怎樣的解釋,在傳統認知中,人們都認為鞋子是不可以亂借的物品。
現實原因
在資源如此困乏的古代,好朋友之間願意借米借書借酒甚至願意借衣服給朋友,為何這小小一雙鞋卻成為了人們的底線呢?
仔細分析,可以從這句俗語中看到一些那個時代的縮影。首先,雖然古代資源匮乏,布匹之類的物品除了交易之外隻能通過自己紡織獲得,而自己動手織布工程量巨大,所以人們往往很難獲得一套衣服,但是鞋子卻不同。
在古時候,雖然王室貴族、皇親國戚擁有着各式各樣的鞋子,但是貧民老百姓穿不起這樣華麗的鞋子,所以大部分都會選擇草鞋或者布鞋。
即使制作布鞋的材料難以獲取,但是制作草鞋的茅草是十分容易獲得的,所以根本不存在需要借他人的鞋子穿的說法。
如果一個人要借别的鞋子,在古人看來他就是一個不願意勞動的懶漢。而好一點的鞋子,古人也是不願意外借的,因為在古代,衛生條件并不是很好,很多人的腳上患有隐疾。
即使在現在,腳氣這類病症雖然已經有了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但是作為真菌與細菌感染性的病症,腳氣還是還是十分頑固,時不時就會複發,更不要說在古代,治愈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古人很忌諱穿别人的鞋子,若是因此染上了難以治愈的隐疾就得不償失了。此外,腳對于古人來說也是十分隐私的部位特别是古代的女子,大門不出,更不要提借鞋了。
直到現在,還有人對二婚的女子有破鞋這樣的稱呼,可見,對于那個時代的女性來說,鞋子是堅決不可以與他人共享的物品,這也大概印證了這個俗語的緣由。
小結:
俗語反應的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狀态與現象,更是古人智慧的凝練與結晶。
如今人們對于腳氣這樣的頑疾已經有了更高的認識與更加先進的解決方式,女性的社會地位也随着社會的發展逐步提升,這樣“甯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的俗語也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但是,在傳統的說法中,依然有人十分注意這樣的細節。雖然現在已經有人不會在家中放一口棺材,但是也會十分避諱借鞋子給别人。
無論是迷信也好,遵循傳統也罷,隻要是在不影響社會秩序的情況下,社會都應該給予每一個人尊重與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