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論語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9:52:09

論語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論語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論語筆記345過而不改)1

論語12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非常重視修行之人的過錯。《論語》中多次談到對待過錯的态度。本章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去改正,這才真叫錯呢。朱子注:“過而能改,則複于無過。惟不改則其過遂成,而将不及改矣。”過錯如果改正了,就恢複到了無過錯的狀态。隻有那些不去改正的過錯才成為真的過錯,最後想改也改不了了。

孔子關于過錯的論述

孔子認為人的過錯是可以歸類的,犯錯的根源就在他的周邊。同一群體的人大概會犯同類型的錯誤。“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但不同群體的人對待過錯的态度就完全不同。顔回這樣修行高深的學生就能做到“不貳過”,其他人就做不到;

孔子認為人的過錯是無法掩蓋的,應該改錯而不是掩蓋錯誤。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述而》)孔子說我真實幸運啊,有了一點錯誤,大家就都知道了。隻有小人才會掩蓋自己的錯誤。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張》)小人對待自己的過錯就一定會找借口加以掩飾。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君子也不會去掩蓋自己的錯誤,而是去改正錯誤,改了,人們就更加仰慕他。

孔子認為人無法避免犯錯誤,但有了錯誤就應該及時改正。《學而》和《子罕》兩篇都有孔子關于“過,則勿憚改”的記載。孔子認為一個修行君子的人,應該莊重而不固執,要用忠信來知道自己的修為,任何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發現自己的過錯就應該馬上去改正。這麼淺顯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搞不懂也不去執行。“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者也。”(《公冶長》)孔子感歎道,我沒見過發現自己有錯就能自我批評的人。

孔子認為學習可以讓自己少犯錯誤。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從政者應該寬容部下小的過錯。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領導人更應該有擔當,“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堯曰》篇中引用周武王的話來說英明的國君應該勇于承擔責任:“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曆代儒學大家都有對“知錯能改”的論述。如“人誰無過,俟其悛改。”(《舊唐書李德裕傳》)“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子《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守仁《改過》)等等,不一而足。關鍵不在于是否有過錯,而在于能否改過,要做到“不貳過”,也就是說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而不加以改正。

孔子關于“過”的觀點,也是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我們經常會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不犯錯?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這句話出在孔子出生之前的士季之口,根本不是孔子所說。但與孔子的知錯能改的思想是一緻的。《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春秋時期,晉靈公殘暴無道,濫殺無辜,大臣趙盾和士季,進宮勸谏,晉靈公态度冷淡,不情願地認錯。士季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晉靈公根本聽不進,于是派人暗殺趙盾。但結果趙盾被衛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最後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被趙盾的弟弟趙穿殺死。

聖賢都會犯錯,何況我們這樣的凡人。任何人都難免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去掩飾過錯。孔子特别強調承認錯誤,尋找出錯的原因,知錯就改,善于總結,力求以後不在犯同樣的錯誤。孔子強調隻有不去改正的錯誤才是真正的可怕的錯誤。

道客村曰:

人非聖賢孰無錯,過而能改複無過。

不貴無過貴改之,過而不改遂成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