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多年以來,各種貼着“都勻毛尖”标簽的外地冒牌貨充斥着貴陽、都勻等地的茶葉市場,讓普通消費者難辨真僞,令本土茶人茶商深受其害。長期以來,都勻毛尖一直都在被“仿造”,已經嚴重擾亂了都勻毛尖茶市場。為什麼都勻毛尖茶那麼容易被假冒?深究原因,就是品種問題。目前,黔南州大面積種植的茶葉品種仍然是福鼎大白,和其它地區種植的品種一樣。品種一樣,如果按照都勻毛尖茶的加工工藝生産,能不以假亂真嗎?這就是都勻毛尖茶最深的隐痛。沒有自己的優良品種,都勻毛尖就失去了“魂”,失去了在激烈市場上拼殺的“殺手锏”。多年來,為了培育本地優良品種,很多黔南茶人付出了艱辛努力。
都勻茶園
2017年初,黔南州政協主持開展全州茶樹種質資源野外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州茶樹種質資源家底,整理出版了《黔南茶樹種質資源》一書,建立了黔南茶樹種質資源圃,搭建起新品種選育的研究平台,用科學的數據,揭開都勻毛尖優良種質基因的神秘面紗,為鞏固提升黔南茶産業探索新模式。
2019年11月26日,黔南苗嶺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元安突然打來電話說,貴定的李金石老人來了,想見記者一面。
李金石是貴定雲霧貢茶現代工藝的創始人,80歲高齡的他,為了見記者,特地從貴定坐汽車來到都勻,并且采訪結束後要當天趕回。是什麼重要事情,值得一個老人在寒冷的冬天幾經周折趕過來?
李金石老人要說鳥王種的培育問題。老人是都勻毛尖茶的第一批開拓者,做茶幾十年,為“鳥王種”耗盡了心血。
“想在有生之年看到鳥王種的大面積擴繁!”老人說,在鳥王村的深山裡,他标記着30多棵古茶樹,幾十年的實踐驗證,這是做都勻毛尖茶的優良品種,他希望,把自己研究多年的心血貢獻出來,為黔南茶産業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培育屬于都勻毛尖茶的特色優良品種,是他畢生的心願,也是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标。
茶山采茶忙
“鸠占鵲巢”的困境
從冬天開始,茶人們就在準備着迎接春的到來。每年這個時候,陳元安又變得憂慮起來,“每年春茶上市,各種貼着‘都勻毛尖’标簽的外地茶充斥着貴陽、都勻的茶葉市場,普通消費者難辨真僞,都勻毛尖遭冒充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陳元安的焦慮,也是很多本土茶人和茶商的擔憂,面對外地冒牌茶的大軍“犯境”,人們擔心都勻毛尖有一天會被外來冒牌茶葉“鸠占鵲巢”。
外地茶憑借什麼能夠“以假亂真”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勻毛尖,擠占都勻毛尖的銷售市場?黔南州政協主持開展的黔南州茶産業轉型升級發展專項調研課題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魏明祿向記者介紹都勻毛尖地方種質資源研究情況
黔南州政協主席魏明祿介紹,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全州茶園管護水平總體不高,投産茶園長勢差、發芽率低、芽頭弱、産量低,幼齡茶園雜草叢生、投産推遲。以四川雅安茶青作比較,一是茶園産出率低,全國畝均茶青約500斤,四川雅安畝均茶青近1000斤,而黔南州畝均茶青卻不足80斤;二是采摘成本高,黔南州每天人均采摘量僅為雅安的五分之一,采摘單價居高不下,獨芽高出雅安茶3.2倍,一芽一葉高出雅安茶9.1倍,一芽二三葉高出雅安茶3倍。此外,由于管理粗放,導緻茶青市場混亂,生産茶青不如收購茶青,影響了茶農投入生産的積極性。
讓黔南茶葉受局限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黔南州生産加工的都勻毛尖茶主要原料,大部分是福鼎大白茶、福雲六号品種。福鼎大白茶等外來品種占比高達70.79%,本地種僅占29.21%。”魏明祿說,采用福鼎大白茶制作都勻毛尖,雖然品質較為接近,但可複制性太強,外地茶葉容易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從而擠占都勻毛尖的銷售市場,影響都勻毛尖的品牌聲譽。
李金石老人接受記者采訪
别人用一兩百元一斤的生産成本來和我們600元一斤的生産成本PK,早已分出勝負。
課題組調研發現,武夷岩茶、雲南普洱茶、信陽毛尖等名茶,均是采用本地特有品種制作,基本不可複制,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市場不斷擴大。
因此,都勻毛尖的突圍之策,可從品種下手,找到屬于自己的基因密碼,讓别人望塵莫及,無法仿冒。
“内含乾坤”的生機
對于茶葉的好,普遍認為是“好山好水出好茶”。然而,《中國名茶志》載:“科學研究和生産實踐表明,構成茶葉自然品質的決定因素是茶樹品種,名茶貴在品質。”
“國際名茶評選工作到目前為止一共舉行了十二屆,我們參加了七屆,凡送出去的茶樣從來不會得銀獎,全是金獎。”李金石說,生長在雲霧山麓的諸多茶樹品種中,唯有用鳥王種生産的名茶,才具有一種獨特的蜂蜜香,這是從品種裡帶來的先天優勢。
對此,“中國制茶大師”、黔南州農科院副院長歐平勇也認為,從曆代皇家貢茶到中國十大名茶,都勻毛尖之所以如此輝煌,除了工藝、環境等關鍵因素外,地方品種所包含的豐富内涵物質不應該被忽視,這就是都勻毛尖茶的基因密碼。
歐平勇介紹都勻毛尖茶地方品種特性
2014年,黔南州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一項“都勻毛尖成分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課題,對都勻毛尖茶進行生化成分系統研究和生理功能研究,從科學的角度,對都勻毛尖品質進行了诠釋和分析。
課題組将4個地方品種的都勻毛尖茶樣與來自安徽、江蘇的同類茶葉茶樣進行分析比對,結果表明,地方種都勻毛尖春茶水浸出物、氨基酸、黃酮、葉綠素、生物堿等與綠茶品質緊密相關的生化成分含量,均高于對照樣,其中春茶水浸出物平均值高出對照樣8%以上,氨基酸平均值高出對照樣6%以上。
此外,通過對比研究,在黔南境内生産的福鼎大白都勻毛尖茶品質也明顯高于對照樣,而本地種都勻毛尖茶生化成分又明顯高于福鼎大白種的都勻毛尖茶。地方種都勻毛尖茶中,貴定鳥王種的氨基酸總量最高。而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天然比例,造就了都勻毛尖獨特的滋味口感。
這份研究,給黔南茶産業指明了方向:優良的地方品種 獨特的地理生态環境 獨有的茶葉加工工藝,才能讓都勻毛尖突圍眼前困境。
“正本清源”的抉擇
“本地生、本地長、本地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魏明祿一語道出了都勻毛尖茶産業發展的“命門”。他認為,茶是地域性很強的商品,生态環境是茶的第二特點,認識茶的特色,根源在于了解它的種質資源,選育出優良的品種,對現有的茶園進行提質改造,這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使命。
“由于都勻毛尖茶地方品種保護工作滞後,長期以來,黔南地方品種的優勢沒有顯現出來。”歐平勇說,都勻毛尖茶要在市場競争中攻城掠地,必須要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品牌正本清源,這是黔南茶人茶企和專家學者的普遍共識。
2002年開始,李金石就開展了鳥王種高産優質茶樹單株選育工作,前後個人投入40多萬元,選育出170多個單株,但最後遭遇經費、人力不足等困難沒能繼續。2007年以來,歐平勇将精力放到都勻毛尖地方群體種的選育上,走遍全州20多個鄉鎮采集了上千棵古茶樹的原生枝條進行扡插,建起了包含福鼎大白、安吉白茶兩個國家級良種和貴定鳥王種在内的茶種資源庫,開始了品種的對比試驗,選育工作進展到單株選育和近親DNA檢測時,他的研究也同樣遭遇到了難以為繼的經費困境。
2017年初,黔南州政協主持開展全州茶樹種質資源普查,從黔南州茶辦、科技局、發改局以及平塘縣、都勻市等部門和縣市,抽調專業人員組成調查組,對全州茶樹種質資源開展野外普查調研,車行人行4萬多公裡,采集茶樹種質資源樣本512份,拍攝圖片400多張,獲得17500個數據項,基本摸清了黔南茶樹種質資源家底。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虞富蓮在黔南州考察時認為,黔南可稱得上是茶樹物種多樣性區域之一。“黔南目前擁有大廠茶、五柱茶、秃房茶和茶5個種、3個待定種和2個近緣植物,種質資源十分豐富,同時建立了資源信息數據庫和标本陳列室。”魏明祿說,運用調研成果,黔南州政協在平塘縣大塘鎮建起200畝茶樹種質資源圃,100畝選育圃,入圃資源樣本512份,有序保存基因母本。
“做基礎研究急不得,選育品種的時間長達5年以上,母樹确定以後,要觀察選育茶樹的生長穩定性,進一步檢查結果,請專家機構評估,然後才是命名,開展區域試驗,品種認定,繼而推廣。”魏明祿說,目前入圃的苗長勢良好,已經做了大量的觀察記錄,從已經做的50多份茶種樣本化驗結果來看,均優于現在栽種的茶品種。相當部分株系适制性廣、品質好,是加工都勻毛尖的優質原料,具備開發多茶類的資源基礎,且不易被複制。
課題組不是簡單的從大家悉知的地方品種裡選育單株,而是對黔南全州茶樹種質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收集最基礎的資源和數據。“從目前研究的情況看,我們從豐富的茶樹種質資源中,有可能選育出比鳥王種更好的品種,而且機率是非常大的。”課題組成員、黔南州農科院技術員張麗娟介紹,選育出一個優良品種,除了品質外,還有苗木成活率、産量、抗性等指标,如果簡單的從現有地方群體種裡選育單株,它有可能會在某個方面有優勢,但在其它方面,可能會存在缺陷,而課題組的目标,是要選育出性狀優良且穩定的地方品種。
魏明祿整理出版的《黔南茶樹種質資源》一書,成為課題研究的一大成果,對黔南本地優質茶樹種的自然環境、種群數量、類别、分布狀況、保護與利用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論述,為黔南茶産業研究、優質茶樹品種選育、消費者甄别品鑒提供了科學翔實的參考依據,填補了貴州茶樹資源研究方面的空白,開創了貴州茶樹種質資源調查研究的先河。
采訪手記
曆時一年多,足迹遍及黔南州内有茶樹生長的鄉村,人車行程4萬多公裡,采集葉、花、果等有價值的實物标本416份,拍攝圖片400多張,獲得17500個數據項,基本摸清了黔南全州茶樹種質資源情況……
摸清茶樹種質資源家底,選育出優良的茶樹品種,是茶産業發展的基石。都勻毛尖茶要做大品牌,必須豎起“地方名優特”的旗幟,這是黔南茶人茶企和專家學者的普遍共識。而目前,黔南全州160萬畝茶園面積中,福鼎大白茶等外來品種占比高達70.79%,本地種僅占29.21%,這無疑是黔南茶産業的短闆和瓶頸。
課題組在全面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将分布于黔南崇山峻嶺中的地方茶樹種質資源進行科學梳理,從資源總量、種類分布、曆史人文、保護利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論述,不僅具有較高價值的科研意義,更有利用本地獨特優勢資源,促進都勻毛尖茶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實踐意義,達到了“便于學者方家參閱、讓種茶人清楚,喝茶人明白”的綜合效果。
目前,黔南茶樹種質資源圃建設工作基本完成,種植資源樣本512份,資源圃按照自然生長區與栽培種植區進行規劃,栽培種植區主要是利用資源開展育種工作,自然生長區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分辨茶樹資源的原生狀态。茶樹種質資源圃作為新品種選育的研究平台,建成後,必将為黔南名特優新茶葉品種選育提供保障。
(來源:天眼新聞;文/劉雪紅 李慶紅 牟泗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