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中不止有造型百變、風格各異的景觀橋,各種高架形式的橋梁是作為快速交通設施的建設首選,但是在帶來通行便利的同時也創造了面積巨大的橋下空間。
還有橫亘在城市中的高架鐵路與快速路,也使道路兩側難以交流互動,破壞城市景觀,分割城市空間與功能。
實景圖©朱豔婷
實景圖©OPEN建築事務所
所以,雖然我國橋下空間存量雖大,開發利用卻十分有限——大多數或灰塵四起、偶有雜草,或嚴密圍合、不見天日。即使有所利用,也大多是周邊居民自發行為,或隻是作為停車場,關注度低、使用率少,成為城市中的消極灰空間。
這些灰色空間,在增量時代是城市擴張的“附加品”、“衍生物”,鮮有人問津。但在存量規劃時代,這些不起眼的灰空間,或許可以成為城市既有空間中有待挖掘的巨大财富,隻要設計師多花點心思或許就能給場地帶來質的重生。
令人可喜的是,目前在我國部分城市,已開始有意識地對這些灰空間進行休閑化開發利用。
今天我們來看看關于橋下灰空間的整治提升。
實景圖
1、城市社區平台,居民休閑生活的目的地
橋下空間的利用主要服務于周邊居民,以生活需求為主,構建多種促進社區鄰裡交流的場景,如鄰裡公共空間、社區活動場等,展現全新的生活風貌。
如上海市長甯區對橋下空間采用集約開發節地模式,改造現有空間,無新增占地,節地率達100%。
實景圖
其中,蘇州河中環橋下空間增加公共開放空間約18100㎡,其中,體育設施約5630㎡,配套設施約1885㎡;凱旋路橋下增加1900㎡公共空間,古北路橋下增加790㎡公共空間,使原本利用效率較低的土地轉變成集運動、休閑、科普為一體的多功能公共空間,滿足了周邊居民對公共開放空間的需求。
實景圖
該案例體現了以下三點:
通過對橋下閑散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強化複合利用和功能疊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過對橋下空間的更新和功能優化,重塑城市、街區關系,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通過采用政府與市場合作模式,創新土地供應政策,激發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有力促進高架、河流沿線空間環境改善。
實景圖
還有濟南的還有濟南的中梁·明湖雲璟的示範區位于天橋下的灰色邊界,它既是一個住宅項目的展示區,也是将來給市民使用的開放公園。
實景圖 ©廣州映尺攝影工作室
示意圖
整個場地呈狹長型邊界,設計通過連續開放的公共入口空間進行串聯,形成豐富而包容的空間形态,同時化解狹長空間的壓迫感,建立更為積極的周邊社區關系,體現了與城市的兼容性,重塑老城裡的溫情場景。
實景圖 ©廣州映尺攝影工作室
整個空間沒有複雜的工藝,多餘的線條語言,以輕設計的手法去串聯城市廣場、森林劇場及林下樂園三大屬性場地,以源自于建築的一體化語言來協調三者之間的空間融合性,打造統一和諧的景觀空間。
實景圖 ©廣州映尺攝影工作室
實景圖 ©廣州映尺攝影工作室
空間賦予市民休憩與交往的城市屬性,讓人們得以露天觀影、樹下對弈、池邊納涼,乃至舉行創意集市,讓居民切實感受到設計為生活體驗提升帶來的價值,重新煥發場地活力,提升環境品質。
實景圖 ©廣州映尺攝影工作室
位于重慶渝北區的渝魯園,是一個建在橋下的口袋公園。渝魯園占地面積約1.8萬㎡,其中橋下空間約6000㎡,周邊防護綠地約1.2萬㎡。
實景圖 ©崔力
公園面積雖不大,但園内設施齊全,林下交流空間、鄰裡展示舞台、健身運動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兒童樂園等一應俱全,每天吸引不少居民前來跳舞、散步、下棋、健身。
此前,這裡是橋下“灰色空間”和閑置荒地,周邊居民用于種菜和堆放雜物,排水、燃氣、電力等城市管線設施錯綜複雜,影響城市景觀形象。
實景圖 ©崔力
設計師對其進行改造充分利用了橋下空間遮陰避雨的優勢,通過地面鋪裝設計、植物品種搭配,巧妙地将城市“灰色空間”打造成為一個社區公園,形成兒童玩耍、鄰裡交流、康體健身、漫步休憩于一體的城市園林活動空間,大大地提升了區域形象品質。
實景圖 ©崔力
渝北區城市管理局園林綠化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利用城市空地建設公園,既能清除城市綠化“死角”,又充分利用城市空間“邊角料”,滿足了周邊群衆的活動需求,實現“灰色高架橋”到“綠色場地”的轉化。
2、城市商業空間,賦予橋下更多可能性
高架橋下空間植入商業功能,可作為休閑、集散的場所,并應特别注重環境景觀品質和視覺引導性設計,成為城市中環境好、年輕化、可美拍的網紅打卡地。
實景圖 ©朱潤資
如上海武甯路橋下的咖啡館,屬于武甯路橋9号“蘇河驿”,是目前唯一利用橋下剩餘空間而建成的河邊驿站,屬于上海普陀區運用見縫插針的空間複合理念在轄區内21公裡的蘇河沿岸設計的20餘座水岸驿站之一。
實景圖 ©朱潤資
橋下空間采用全木質結構,解決了橋下的承重問題;木材表面的溫暖質感,又與陰暗的橋洞形成強烈的反差,同時還具有吸音降噪的作用;柔和通透的燈光照明系統,則讓整個橋下空間變得通透明亮。
實景圖 ©嚴帥帥
路過的小朋友和成年人可以在長長的室外長椅上玩耍、逗留、休憩,這裡還可以舉辦小型演唱會、小型展覽以及演出等等。該項目的重新利用,或許能讓建築師找到這些公共空間的另一種可能性,讓其不隻是一處‘陋室’,為那些有可能使用這些空間的人增添一份最初始的安全感。
實景圖 ©朱潤資
3、城市綠色步道,喚醒空間活力
紐約的“高線公園”,将廢舊的高架鐵路變廢為寶,更新成為了城市一道綠色的風景線。随之而來的在橋下空間建設城市步道,亦可喚醒空間活力,還可以通過設計景觀空間增加空間的舒适度。
中國台灣省台中市,一條長達1.7公裡的舊鐵路線穿過整座城市,同樣這一鐵路成為了台中市舊城發展的重要催化劑,其曆史價值更是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實景圖 ©李易暹
© Mecanoo architecten
該改造設計依托Mecanoo30年的城市規劃經驗,打造一條以人為本、與其綠河濱水區相輔相成的綠色走廊。
實景圖 ©李易暹
該項目可持續的設計策略連接了城市的不同部分,重新設計并利用舊鐵路線,通過打造生物多樣性構築了綠色廊道,為城市中的使用者提供休憩與散步場所,同時在其中囊括自行車道及人行道,以此更好地滿足周圍社區的需求。
實景圖 ©李易暹
在這個線性的場地内,可持續發展設計涵蓋了包括城市更新、公衆互動、曆史保護、綠化及水源和行人、自行車的通行路線等從廣泛的總體規劃到小尺度的細節各個領域的設計元素。
4、城市中的生長街區:獨具設計感與藝術感
在北京東四環和東五環之間,幾條鐵軌縱橫交錯分布,火車駛過的隆隆聲時常響起。
實景圖 ©王甯
随着城市發展的契機,這個城市邊緣地憑借獨有的曆史和環境被改造成了北京梵石iTown·西店記憶文創小鎮。
示意圖
項目用地保留了六條交錯鐵軌分割下的區域,一系列的商業、辦公、休閑和創意空間等功能在原有的廠房肌理之下建立起新的混合社區。
實景圖 ©王甯
實景圖 ©王甯
在這裡,用合理的交通方式連接被分裂的街區,創造一個新的整體融合豐富的、多功能的建築形态。鐵軌橋下的空間連接兩邊的街道,通過地形的設計處理和植物的引入,提供了許多舒适、愉快的軌道下的休閑場所。
實景圖 ©王甯
且利用軌道下的空間設計停車場地,融入和完善了街區的功能配套,解放街區中心。
實景圖 ©王甯
實景圖 ©王甯
街巷是小鎮最重要、最複雜的核心體系,在這裡把它設計成一個連續的、靈活的共享空間,用化繁為簡的設計策略整合街巷,大部分場所為靈活的活動留下了開放、流通的公共空間。比如等火車的花園 、輪滑廣場、街角藝廊等等。
這家2016年才開始建設的園區,成功吸引了100多家企業入駐,其中有近90家是文創企業,占到園區企業的80%以上。
小鎮内精彩的建築作品 ©gooood
如優酷視頻、愛奇藝、小糖人文化傳媒以及明星的經紀公司都開在這裡,以影視産業為龍頭,設計、藝術中心、影棚、錄音棚等配套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條以影視IP延展為主的比較完善的産業鍊。
實景圖 ©王甯
綠皮火車帶來的上世紀工業文明的氣息以及略顯嘈雜的環境,讓這裡有了一種“藝術調性”,對選擇進入這裡的企業來說,看重的正是這種藝術感:“火車駛過時的韻律感和電影的節奏很像,能帶來許多靈感。”
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 ©王甯
這些改造項目為每座城市中高架橋下的空間、軌道交通沿線的零星用地和不規則用地等等區域,提供了良好的樣闆和示範。
結語:
可以看出,城市橋下空間的利用愈發為城市政府所關注,但較為遺憾的是,目前國内的開發實踐,大多還停留在“點狀示範”,僅僅輻射一方社區,而不足以對整座城市産生大的影響。
近幾年,雖然也已有城市開始嘗試對橋下空間進行體系化開發,如上海、北京、廣州等提出激活橋下空間的計劃,但在體系化開發的組織機制、開發模式等方面還有提升優化的空間,未來值得大家一起探索。
中國的高架下,需要的絕對不僅僅是流浪漢的栖息地和停車空間。
對于橋下灰空間的開發,應當從城市發展與整體提升的角度出發統籌規劃,要系統化解決城市問題,成為人民城市發展的空間财富。
* 原文轉載自微信平台“世界城市更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