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她身為侍女,卻曆經五朝,代母教導年幼的順治帝;通曉滿蒙文字,參與大清開國之初“冠服”的設計 。
她也曾奉命“手教國書”,作為一代聖主康熙大帝的啟蒙老師。
年老後,皇帝怕她孤獨,甚至将皇子令其撫養,承歡膝下。去世後,更是以嫔禮厚葬,傳說豐厚。
她叫蘇茉兒,被清廷後人尊稱為蘇麻喇姑。她傳奇的一生,她與康熙皇帝之間的深情厚誼,讓人肅然起敬。
據記載,在她去世後,康熙對她更是有情有義,為見她最後一面,兩次降谕,暫停入殓。明明是宮女,康熙卻将她以嫔妃的規格下葬。
然而幾百年後,專家在河北發現了蘇麻喇姑的陵墓。就是這個發現,揭開了康熙、雍正兩代大帝的“百年謊言”。
1.《康熙王朝》中蘇麻喇姑和康熙的感情,隻是傳說說到蘇麻喇姑,就不得不提到這部影響力很廣的電視劇《康熙王朝》。劇中的蘇麻喇姑被塑造成了一個比康熙大不了幾歲的青春女子形象,與康熙有着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甚至于差點成為康熙的妃子。
最後蘇麻卻愛上了康熙的老師伍次友,然而,兩人卻最終因為康熙的原因,并沒有走到一起,最後蘇麻孤獨終老。
一度為蘇麻喇姑的識大體、顧大局的情懷而感動,那個溫婉善良的女子,那個遇事總能掌控局面的女子,總是在腦海中盤桓,那時候好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蘇麻在曆史上确有其人,與康熙帝确實關系密切,然而這種密切的關系卻無關感情與風月。
蘇麻喇姑,原名蘇茉兒,是孝莊文皇後的貼身侍女,史料中的她和孝莊皇後年齡差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康熙的祖母輩,其實上,康熙也以“額娘”稱呼她。
她在陪伴年輕時的孝莊時,以自已的刻苦努力和聰慧習得了一身學識,精通滿漢蒙三種語言,寫得一手好字。并且心靈手巧,以聰明能幹博得孝莊的信任和喜愛。
蘇麻喇姑的才幹,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滅的事實。
她因為熟知滿蒙文化,對滿、蒙、漢三族的服裝了如指掌,為此,她參與設計了清朝“冠服”,巧妙融合了三個民族的元素,被後世所認可。
在那個風雲詭谲的時代,她作為傳話人,在孝莊的安排下,機智地和多爾衮周旋。以極緻的聰慧,非凡的才幹,化解了一出“篡位”的政治醜劇,從而改寫了大清的曆史。最終讓多爾衮,輔助幼帝入關,開啟了大清四百年的基業。
她協助孝莊培養年幼的順治帝,更在康熙帝幼年期間,經常騎馬出宮,悉心照料患有天花的康熙,那對康熙來說,卻是莫大的安慰和庇佑。
在康熙回宮後,更是奉孝莊之名,親自教導康熙帝滿文,由于蘇麻的啟蒙,為康熙的書法造詣達到較高水平奠定了基礎。經過蘇麻喇姑的言傳身教,以及對康熙帝的各種良好習慣的悉心培養和教導,為他在位60餘年,開創“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麻的一生都與康熙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然而并非是電視劇中的卿卿我我,而是輔佐和忠誠,教養與感恩。
蘇麻喇姑和孝莊太後感情非常深厚,也曾并肩作戰,榮辱與共60多年,雖為奴仆,實如姐妹。她們一起曆經清初五朝,共同見證了當時的大清由弱到強,由剛建立時的基礎薄弱逐漸到鼎盛的全過程。
可是,在這段曆史中,蘇麻喇姑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更為大清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尤其是在協助孝莊培養當時的順治皇帝和康熙兩位幼主上,真的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為大清江山的穩固和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這一切,康熙帝并沒有忘卻,看在眼裡,也記在了心裡。多年來,并沒有拿蘇麻喇姑當婢女看待。一直以來,康熙都像尊稱她的奶娘瓜爾佳氏一樣尊稱她為“額娘”,并讓他的皇子公主,稱蘇麻為祖母。
1687年,孝莊去世,當時年近70的蘇麻一度悲傷,不能自已。康熙為撫慰蘇麻的孤獨,緩解她因孝莊去世而帶來的痛苦,主動提出把皇十二子胤祹,交給蘇麻代為撫養。而撫養皇子這樣的待遇在清朝的律制中,隻有“嫔”以上的級别才能有。
也是這一安慰和信任,讓蘇麻重新煥發了活力,她把自已的一腔心血全部放在了胤祹身上。也就是她的悉心教導,在當年的“九子奪嫡”中,讓胤祹免于政治鬥争,全身而退,在雍正繼位後,被封為郡王,這在當時絕對是少無僅有的。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蘇麻喇姑與世長,終年90多歲。
為見蘇麻最後一面,出征在外的康熙帝連夜往回趕,并指示皇子讓留蘇麻喇姑的遺體,等到七天後再行入殓。其實他就是想趕緊回宮,能最後看一眼他的額娘,那個讓他尊重的女人。
後來由于路途原因,康熙在行程中再次降旨,讓皇子們将蘇麻喇姑的遺體再留7天,等到他回宮後再決定。
在為她出殡的那天,現場更是隆重,為表情義,康熙更是下令以,讓留在京城的皇子們,除了極個别外确實走不開的,都去送别蘇麻喇姑。
尤其是被蘇麻一直撫養的皇十二子胤祹,更是難抑悲傷,主動向康熙提出,要自願為蘇麻守靈數日,堅持在一百天内給蘇麻送飯,三七誦經。
按照慣例,蘇麻喇姑身份隻是宮女,相當于一個仆人,不可能享有這麼高的禮遇,哪敢打破由皇子供飯、三七誦經的先例呢?
可是,康熙知道後,卻依了十二阿哥胤祹的奏請。讓他住在殡宮,為蘇麻喇姑守靈、供飯、誦經,還讓其他的皇子,每天來一個人,輪流着給胤祹做伴。
回想蘇麻喇姑為大清所做出的貢獻,康熙皇帝為報答她對自己"手教國書,賴其訓迪"教導,以有感念蘇麻撫養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決定以嫔禮為蘇麻喇姑治喪,在這其間,他特意将将蘇麻的棺木,與孝莊皇後的靈柩,放到了一起。為的就是讓這對情誼深厚的主仆,能夠在死後依然如姐妹般重聚。
康熙皇帝作為一代明君聖主,他對蘇麻的照顧以及他給予蘇麻的風光大葬,讓他在衆多的口碑外,又加了一條有情有義。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3.專家進入墓室,揭開康熙、雍正兩代大帝“百年謊言”。據史料記載,在雍正三年,孝莊葬入昭西陵,而蘇麻喇姑同時被安葬在昭西陵東牆外,和孝莊的地宮相隔隻有僅僅1.5公裡的路程。
1900年那個多事之秋,當時,慈禧太後為躲避攻入北就的八國聯軍,倉皇間帶着西逃。當時的老百姓都以為大清就要不存在了,再也沒有人顧及太多,就将蘇麻喇姑的園寝給拆掉了,當然,蘇麻喇姑的地宮也同時被盜。
由于當初康熙是按照嫔的下葬規格,隆重地厚葬了蘇麻喇姑,博得了個有情有義的稱号,所以大家都會想,蘇麻喇姑的陵墓裡,陪葬品一定非常多。
可是,在幾百年以後,當考古學家們再次打開蘇麻喇姑的陵墓時,所發生的一切卻讓人驚掉了下巴。
随着對河北蘇麻喇姑墓地的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們揭開康熙、雍正兩代帝王的“百年謊言”。
原來,蘇麻喇姑死後,并沒有像康熙說的那樣,被安葬在象征着皇族身份和地位的昭西陵地宮内,而是在昭西陵的附近,就近選址,安葬了這個讓她敬重的女人。
這樣做,最根本的原因,也許就是因為蘇麻喇姑雖然一生不嫁,将自已的命運與清宮緊密相連,但她終究不是皇族中人。雖說康熙為彰顯尊重,以嫔制下葬,但她終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像其他妃子一樣。可以心安理得的安葬在皇族陵寝之内。
如果單從外表上看去,蘇麻喇姑的陵墓看起來确實是很宏偉磅礴,一看就知道墓主人身份一定不一般。可是當考古人員進去後,才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在墓室中,墓道非常狹窄,墓壁也是極其粗糙,很難和外觀想到一起,而進入墓道後,成年人根本不能直立行走。而那些專家們則要弓着身子進行作業。
墓室中根本沒有想象中那些奢華的貴重陪葬品,更别說,那些象征身份的雕刻壁畫了。
然而,在地宮内卻有一口缸。也就是說,蘇麻喇姑很有可能是按照滿洲早期火葬的習俗舉辦的喪禮,那口缸說實話就相當于一個骨灰壇子。
從這口缸,也讓人想象到了康熙皇帝對蘇麻喇姑的真正感情。在世人眼中,一直被認為的風光大葬隻是皇族的說說而已,當不得真。在墳墓中除了一口缸外,非常簡陋,根本沒有任何陪葬的物品。也許在康熙皇帝認為,他這麼做,就是想讓蘇麻喇姑知道什麼是上下之别,高低之分。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最是無情帝王家。康熙雖然作為一代明君,卻仍然少不了維護帝王家的神聖。多年來的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已刻在了他的骨子裡。
看起來在表面,他給盡了蘇麻風光。其實,在他真實的内心深處,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裡,對于蘇麻喇姑作為宮女 ,甚至于奴仆的地位,其實還是十分在意的。
雖然給蘇麻以嫔妃之禮下葬,但是在他的心裡,卻根本不是那麼重視。在世人面前,隻是做做表面的文章罷了,在他的眼裡,還是尊卑有别,皇權至高無上。
寫在最後俗話說:“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天家最無情。”
縱觀蘇麻喇姑的一生,命中注定與清王朝有着不解之緣。
蘇麻喇姑終生雲英未嫁,心甘情願地為清王朝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可以說在清朝的曆史中,蘇麻喇姑的功勞的确不可磨滅。
然而,作為一個女人,蘇麻喇姑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她的一生都在為别人而活,直至孤獨終老。
她的一生,奉獻給了大清王朝,然而,當權者給予她的,卻是一個天大的謊言。
縱使再聰明,縱使再忠誠,縱使再能幹,然而地位相差的懸殊,卻仍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如果蘇麻喇姑泉下有知,不知對于康熙這樣的做法,會有什麼樣的感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