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比如說周末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錢。進入了電影院之後,你發現影片并沒有期待的那樣好看,甚至一點意思都沒有,但此時又無法退票了。這時,大多數人都會強忍着也會繼續看完的。這裡不能被退回的電影票錢就是一種“沉沒成本”。
做銷售的人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個業務員在判斷項目時難免會出現盲人摸象的窘境,尤其是對于剛入門的銷售菜鳥來講。當他通過自己資源挖掘了一個項目時,會比較拼命的鑽進去開發,各種手段都試過之後發現客戶對自己并不感冒,或者是對方的某些條件也無法讓公司答應時,但此時他已經花費了很長時間和金錢在客戶身上,要是放棄的話之前的付出就等于打水飄了,他内心不甘,因此會繼續硬着頭皮去争取,結果就是不僅浪費了更多的時間,還将錯過開發優質項目的機會,甚至導緻自己被炒鱿魚。前期投入的金錢和時間就是他們的“沉沒成本”。
有過炒股、投資或賭博經曆的人,尤其是最終以失敗告終的那些,他們都曾經因執着于“沉沒成本”,而損失慘重,甚至傾家蕩産。就像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記述的那樣:“幸運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那些起初萌生投資和賭博念頭的人都堅信自己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但期望畢竟不是事實,人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期望中,而選擇性的接受期望相關的一切有利信息。尤其當他們撞見開門紅的時候,那種勝利的欲望和信念會更加膨脹。但是當他們輸錢時,他們就會不自覺的想“撈回來”,然後繼續加注,甚至越來越大。失去理智的他們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已經花費在事情上的時間和金錢的量影響了我們是否繼續進行選擇。這種專注的投入,被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沉沒成本是不可收回的投資。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因為,可變成本不應影響決策。決策是基于對未來後果的預期,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于事物的價值作出的。然而,大量的證據表明,即使在面對更好的選擇時,人們也會将這種沉沒成本納入前瞻性決策中。
我們每個人的每個決定,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業務上的,始終是在不确定的情況下作出的。我們的預想的,有可能兌現,也有可能落空。這種不确定情形下的權衡是理性行為,然而,在我們已經投入特别多的時間、金錢、能量、愛等因素之後,沉沒成本令人難以放手、難以釋懷。于是已經投資的錢就成了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觀來看堅持下去毫無意義。投資越多,沉沒成本就越大,将項目繼續做下去的理由似乎就越充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荒謬的行為呢?因為我們害怕矛盾,如果我們決定中斷一個項目我們就在制造矛盾:承認以前的想法與今天不同。繼續執行一個無意義的項目是在推遲這一疼痛認識。那樣我們就顯得更堅韌。
有許多好理由支持你繼續堅持下去,但如果你隻是因為不舍得已經作出的投資而決定繼續做某件事,這就不是一個好理由了。理性的決定意味着忽視已經投入的成本。你已經投資了什麼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勢及你對未來的評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