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元廓改為拓拔廓也不算太委屈,因為元廓的祖宗本來就姓拓拔。早在北魏時期,出了一個傑出的皇帝,那就是彪炳史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在年僅五歲時就登基為帝了。由于拓跋宏小皇帝年紀尚幼,既沒有統領文武百官的業務能力,又沒有管理國家的相關經驗,所以朝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女強人馮太後手中。
然而馮太後并非拓拔宏的母親,而是祖母。他們的關系很像小玄烨和孝莊太後的關系。
馮太後執政時期,北魏發展勢頭大體良好。
随着歲月的流逝,馮太後因年老體衰,久病不治,直到無法與病魔對抗時,就心不甘情不願的被黑白無常帶走了。
時年24歲的拓跋宏正式開始親政,由于拓跋宏早年深受馮太後的執政熏陶,而已經變得少年老成。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拓跋宏由于是皇帝級别,剛掌握實權,就稍微多了一把火,而且燃燒的竟是四把熊烈烈的大火。
點燃的第一把大火是推行改革。(這個比較常見,新皇帝幾乎都這樣做。)
第二把大火是遷都,從平城遷都到洛陽。(這個比較罕見,曆史上也就武則天和朱棣幹過遷都的大事,武則天從長安遷都到洛陽,朱棣從南京遷都到北京。)
第三把大火是統一語言,具體就是要求胡人官員不能再說胡話,全部改口說漢語。對于三十歲以上的中老年官員由于說胡話好幾十年了,一時半會兒不太好改口,可以暫緩。而對于三十歲以下的年輕派官員要馬上完全改口。如若違反,輕則降職,重則削職為民。(這個比較特别,曆史上的胡人皇帝很少有這個覺悟。)
第四把大火是改姓,将自己的拓拔姓改為元姓,也就是拓跋宏改為了元宏。(這個比較奇葩,有見過皇帝給别人改姓的,還沒有見過給自己改姓的。)
拓跋宏為什麼要改姓“元”呢?
《資治通鑒》中記載: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謂土為拓,後為拔,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這就是說天地萬物的本源即為“元”。
700多年後,忽必烈改蒙古為元,也是依據這個涵義。
曆史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比較成功的,但在改革的過程中就必然會遇到支持和反對的,因為改革會讓既得利益者削減和失去利益,處于劣勢者得到和增加利益。人的本性其實真正想要的不是“公平”,而是在“不公平”中占據有利位置。也就是說誰占據有利位置,誰就支持。誰占據不利位置,誰就反對。
明白這個何謂公平和何謂不公平的哲理後,今後老闆在實行公司改革和管理員工的時候,就要在企業内訓上充分灌輸給員工這個信念: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司也沒有絕對的公平,誰要想在不公平中占據有利位置,就要拿工作能力和業績來證明。這樣就能讓員工與其耗費精力追求公平,還不如提升工作能力和努力做好業績,在不公平的環境中保持領先。
當給員工吃下這樣的定心丹後,公司的内耗沒有了,公司的效益就會大大提升。
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北魏孝文帝元宏駕崩,享年33歲。雖然他英年早逝,但是在有限的生命當中,他的執政生涯是那麼的光彩奪目。他所施行的漢化改革,影響後世深遠。頗受曆史學家贊揚與稱頌。
如果要給元宏寫個感動中國的頒獎辭,不妨這樣寫:“有這樣一個人,他在位執政期間,為了推行改革,幹脆連自己的姓氏都改了。他為了勵精圖治,每天隻睡覺三個小時,他為了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鼓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誰?他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然而北魏孝文帝駕崩之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了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六鎮起義又稱六鎮之亂。指的是在公元524年(北魏正光五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武裝動亂。
六鎮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以北邊境設置的六個軍鎮,自西而東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目的是為了防禦來自北方的侵擾,拱衛首都平城。
導緻六鎮之亂的直接原因是北魏首都搬遷到洛陽,六鎮的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将士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地位均比不上洛陽鮮卑貴族。
根本原因是受了委屈的六鎮鮮卑化貴族和鮮卑士兵對北魏中央領導層的不滿。
主要原因是鮮卑化貴族和漢化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曆史的叛亂層出不窮,前赴後繼,五花八門。而叛亂成功的案例卻是鳳毛麟角,叛亂失敗的例子倒是多如牛毛。如威脅康熙統治的三藩叛亂和禍亂唐朝的安史之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關于安史之亂,咱們後面還會詳細叙述。
公元529年(永安二年)九月,在一代枭雄爾朱榮的強悍領導下,達五年之久的六鎮之亂被平定。六鎮之亂最終沒能逃出失敗的曆史厄運。
由于本書中叱咤乾坤的英雄人物和響徹雲霄的曆史事件實在太多,正翹首等待逐個登場。所以,關于爾朱榮這位仁兄的生平事迹以及六鎮之亂的戰争宏大場面就不再細細講述。敬請諒解!
好了,言歸正傳,咱們還是接着說回宇文泰吧。他已經在後台休息夠了,現在有請宇文泰繼續登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