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掌握高科技的重要性

掌握高科技的重要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08:08:40

遼甯圍繞改造升級“老字号”、深度開發“原字号”、培育壯大“新字号”,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以前所未有的氣魄打響了一場新“遼沈戰役”

“這兩年不斷有外來資本看好遼甯臨近港口、交通發達、土地廣袤等優勢,希望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并不高的‘原字号’工業,但由于高耗能、高污染,都被省裡婉拒了。”

今年前三季度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6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800家。遼甯制造的科技含量已悄然提升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曹智 王炳坤 鄒明仲 白湧泉 郭翔

共和國工業版圖上,遼沈大地舉足輕重。

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工業基地之一,遼甯以能源原材料和裝備制造的獨有優勢,一度支撐和引領着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被稱為共和國“工業長子”。

随着中國工業化總體進入中後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仍在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二人轉的黑土地,切身感受到了經濟增長舊動力減弱和新動力不足之痛。

近年來,遼甯省圍繞改造升級“老字号”、深度開發“原字号”、培育壯大“新字号”,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努力推進工業從制造向“智造”、從“黑笨粗”向“高精尖”、從“二人轉”向“大合唱”、從結構單一向百花齊放轉變,以前所未有的氣魄打響了一場新“遼沈戰役”。

這場“戰役”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遼甯能否發揮自身優勢,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有力支撐,而且能在全國範圍内更有效分配利用資源,以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分工布局。

掌握高科技的重要性(瞭望工業長子)1

2020年2月10日,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車間進行生産工作 潘昱龍攝/本刊

“老字号”何以重生

沈陽鼓風機集團透平公司轉子車間内,一台台數字化工位機有條不紊地工作,圖紙、工藝流程、物料等生産信息在顯示屏幕上一目了然。通過構建數字化系統,始建于1932年的沈鼓有了新面貌。集團信息數據中心副主任王宗玉說,沈鼓的智能車間已實現人、機、料等生産數據線上管控,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産品質量。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産業變革風起雲湧,像沈鼓這樣的老企業如何在數字化浪潮中長袖善舞,是遼甯傳統工業振興的一道必答題。

“一五”時期,我國大規模工業建設全面展開,156個重點項目中24個布局遼甯,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裝備制造業成為遼甯的傳統優勢。2020年,遼甯有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2748戶,營業收入在工業中四分天下有其一。

曾幾何時,“遼甯造”在輸變電、石化、冶金礦山、工業機床、航空、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等裝備領域占據了較大市場。随着時間推移,這些“老字号”問題越積越重。

——裝備制造業本地化配套率低,高檔數控機床核心功能部件60%以上依賴進口,軌道交通裝備60%~70%配套需要外購;

——産業基礎弱,一批關鍵材料、核心零件仍是産業瓶頸;

——智能化水平低,數字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中小企業還采用傳統的研發設計、生産制造模式。

為解決上述問題,遼甯打出一套“數字遼甯,智造強省”組合拳: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提高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推進業務、數據和設備“上雲”“上平台”;開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産換線”行動,建設一批“無人車間”“黑燈工廠”……

近3年,遼甯已經建成320個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企業生産效率平均提升21.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15.6%。未來3年,遼甯将推動約750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到2023年力争“上雲”工業企業達5萬戶。

提高本地化配套率也提上了議事日程。遼甯鼓勵128戶産業鍊龍頭企業,圍繞主導産品、核心業務、關聯環節打通配套堵點,推動本地中小企業與行業“巨頭”展開供需對接,加速關鍵資源整合。沈陽市鐵西區,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通用機械及石化裝備等5個“老字号”産業鍊。鐵西區副區長薛慶彬說,鐵西區增強“鍊主”企業與上下遊企業的粘性,着力提升産業鍊的整體競争力。

今年以來,遼甯已将72戶企業的89個産品認定為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給予政策支持,助力打破海外壟斷、填補國内空白的技術裝備接連誕生。

前3季度,遼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高于全省工業增速3個百分點。遼甯省工信廳制造強省推進處處長周傲說,未來遼甯要集中突破一批核心零部件、先進工藝等“獨門絕技”;聚焦航空裝備、船舶、燃氣輪機等領域,加快融合發展;加快5G基站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原字号”何以做精

“全市鎂制品占國内市場的60%和國際市場的40%,卻因産業分散、企業衆多,争相壓價吸引客戶,珍貴資源隻賣了個‘白菜價’。”在有“中國鎂都”之稱的大石橋市,市工信局局長劉新橋一度愁眉不展。

菱鎂之痛讓遼甯下定決心,大力發展鎂建材、鎂化工。菱鎂升級在遼甯“原字号”中頗具代表性。

地處環太平洋成礦帶北緣,遼甯省礦産資源豐富,鐵礦、菱鎂,以及钼、硼、錳等稀有元素儲量位居全國前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儲量也處于較高水平,由此造就了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的發達。

但一直以來,遼甯的“原字号”大進大出、粗放生産,精深加工程度低,去年全省化學工業占石化行業比重僅為26.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2.5個百分點,化工精細化率低,屬于典型的“油頭大,化尾小”。一些産業集中度低,而且能消總量和強度較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能源消費量占全省總量的65%,其中煉鐵、煉油、水泥熟料等單位産品綜合能耗,部分高于全國平均值。

“這兩年不斷有外來資本看好遼甯臨近港口、交通發達、土地廣袤等優勢,希望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并不高的‘原字号’工業,但由于高耗能、高污染,都被省裡婉拒了。”遼甯省招商部門一位幹部表示,遼甯工業不再低水平鋪攤子,而要做精做優。

“十三五”期間,遼甯化解鋼鐵産能602萬噸,取締66戶“地條鋼”企業,退出煤礦228處。在去産能騰出“籠子”同時,全省推動“原字号”内部更換“新鳥”:通過延鍊、強鍊、補鍊,深度開發芳烴、高品質鋼鐵材料等6條産業鍊,推進11類45個精細化工産品産業化,系列化定制化發展用鋼産業,大力發展鎂建材、鎂化工……

去年,沈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出用于制作更高品質醫療級手套的精品糊樹脂材料,在防疫抗疫中大顯身手,銷售收入與淨利潤暴發式增長。公司董事長孫澤勝說,這得益于公司堅守“減油增化”的精細之路,這幾年淘汰污染大、附加值低産品,向高精尖沖鋒。

産品在變,生産過程也在升級。遼甯推廣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重點發展清潔化、低碳化生産,包括在鋼鐵行業實行超低排放改造,促進菱鎂尾礦等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等。在國家級首批“綠色工廠”恒力石化(大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慶國說,綠色制造幫公司節約了能源、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率,将原油“吃幹榨盡”,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和資源有序開發,也是做優“原字号”的關鍵一環。10月15日,鞍鋼集團本鋼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遼甯第二大鋼鐵企業本鋼集團正式成為鞍鋼集團控股子企業,這大大提高了全省鋼鐵業集中度。

曾因無序開發導緻資源價值低下的大石橋市,去年起下力氣整治産業秩序,徹底淘汰落後和環保不達标産能。倒逼之下,企業主動尋求升級,目前全市謀劃、立項、推進、建設的精深加工項目達到17個,總投資24億元。

“新字号”何以壯大

10月中旬,2021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在沈陽舉辦。遼甯省根據重點企業、園區的産業現狀和改造需求,首次梳理出1453個應用場景資源對外發布,邀請國内外企業和創業者參與到“遼甯智造”的升級之旅中來。

“遼甯豐富的工業場景資源,為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鍊、大數據等數字經濟産業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說,這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遼甯必須抓住。

一直以來,遼甯靠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打天下”,戰略性新興産業數量少、規模小,整體發展步伐慢。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曾經撰寫文章,将東北産業踩不上“點”、跟不上潮流現象稱為“産業結構偏離”之困。

“我們的‘新字号’不能隻有盆景,而要連成‘風景’。”遼甯省工信廳副廳長申世英說,遼甯明确既要抓好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也要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電子、第三代半導體、量子科技、儲能材料等未來産業。

真金白銀來了,遼甯創新省本級财政科技資金使用,以1∶1的比例吸引社會資本出資,共同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以股權投資方式“投早投小”。産學研合作新模式來了,遼甯支持龍頭企業當“盟主”,聯合上下遊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利益共同體,培育實質性産學研聯盟。梯度培育來了,遼甯構建以高新技術企業,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為重點的梯度培育體系,拓展産業發展新空間。

前不久,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三代燃料電池模塊系列産品問世,在零下40攝氏度可實現無輔助加熱自啟動,150秒即可達到額定功率,一舉突破氫能源汽車在寒冷地區的應用瓶頸。公司首席戰略官劉常福說,這與他們作為“盟主”單位,聯合3所高校、1家科研機構、5家企業聯合攻關密不可分。

今年以來,遼甯培育壯大“新字号”亮點頻現,前三季度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6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800家。1月至9月,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6%,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154.7%、服務器産量增長93.8%、集成電路産量增長48.5%。遼甯制造的科技含量已悄然提升。

多點發力振興突破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的《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東北振興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

“當前,東北無論是改善營商環境,改革體制機制,還是修複政治生态,發展民營經濟,最終要解決的還是産業結構問題。如果結構調整沒有完成,東北無論如何不能說實現了振興。”李凱說,結構調整不僅要改變生産方式和要素組合方式,還要綜合運用多重手段解縛松綁、彙聚資源,為産業再造動力源。

創新驅動。從拼資源、拼人力、拼設備、拼投入、拼速度的粗放型、追趕型增長方式,轉向創新驅動型内生發展方式。

開放帶動。遼甯要依托雄厚工業基礎,進一步加大對國内國外的開放引資力度。李凱建議,瞄準高技術和高附加值制造業,通過引進外部先進技術、管理,破除結構固化,培育産業新花。

區域引領。李凱表示,城市是吸引産業聚集、促進産業分工的有效載體,東北要做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和建設發展,使之成為吸引人才、資金、産業的有效磁場,結構調整有望率先在中心城市取得突破。

人才支撐。結構調整需要新的落實主體。受訪專家指出,企業家隊伍、技術創新者和市場開拓者等在産業轉型升級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遼甯要悉心呵護和培育這些群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