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8:05:20


我們知道,秦國以嬴為姓,秦始皇本人姓嬴名政,可到了他兒子怎麼就變成了胡亥和扶蘇?“胡”雖然在今天是一個大姓,但“胡亥”和“扶蘇”實際上僅僅是他們的“名”,而非“姓”和“名”。所以按照今天的習慣,我們應該稱他們為嬴胡亥和嬴扶蘇。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1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人們以“姓 名”稱秦始皇,而對他們的兒子僅稱“名”呢?這便是本文将要論述的内容:先秦時期姓氏文化。

先秦時期的姓氏制度


先秦時期的人名稱謂種類繁多,具有一套成體系的稱謂系統,遠比今天“姓 名”的模式要更為複雜,這也是我們無法用現在的思維去理解先秦時期各種人名的原因。

例如孔子,他老人家既不姓孔,也不名子。實際上,孔子是宋國人,殷商後裔,“孔”是孔子的氏,“子”是他的姓,“丘”才是的名,而“仲尼”則是字。所以,按照的後世的習慣,我們應該稱呼孔子為“子丘”或者“子仲尼”。但同時儒家大牛的孟子,既不姓“孟”,更不姓“子”,這裡的“子”變成了古人的一個尊稱(參考韓非子、莊子、老子),孟子實際上姓“姬”,是名副其實王室後裔。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2

從孔子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先秦時期的人名稱謂,總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姓、氏、名、字

《說文解字》解釋道:“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而生。”在商周之前的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以同出一母的血緣關系為紐帶,逐漸形成自己的族姓,如上古八姓中: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全部都有都有“女”字。

随着後代的繁衍和族群的壯大,本來出自同一個姓的族人又按照血緣親疏和居住地的遠近分化成許多小家族,這些家族為了與其他同姓家族相區分,開始以自己的居住地或其他标志形成了專屬于某個家族的“氏”

這種姓氏文化在周代分封諸侯的時候,形成了一套完整嚴格的姓氏制度。《左傳·隐公八年》有記:“天子建德,因生而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由官族,邑亦如之。”周天子分封諸侯要定氏,諸侯國分封士大夫也要定氏,或者用父祖的字為氏,或以官職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姓氏制度。例如周天子分封是,晉、魯、衛、燕同為周朝宗室,都是姬姓,但因為分封地的不同,形成了不一樣的氏。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3

在确定各個諸侯家族的姓氏之後,周天子還制定了一套姓氏的使用标準。《通志·氏族略序》記載:“三代之前,姓氏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别貴賤。貴者有氏,賤者無名無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于文。”

  • 名、字

而在名和字上就沒有那麼多限制了,基本由父母或是族内的長輩自取。還是以孔子為例,孔子出生的時候,額頭高聳,形如山丘,因此得名“丘”。孔子成年之後,需要為其取字,因排行老二,曲阜之東又有尼山,而得字“仲尼”。伯、仲、叔、季作為古代人用來區分子嗣長幼,經常出現在名和字中,除了孔仲尼外,還有伯邑考、管仲、鮑叔牙等等,還有孫堅的幾個兒子,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同樣非常典型。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4

“孟”有庶長之意,所以哭到長城孟姜女,實際上是姜姓長女

但是在男貴女賤古代,女子沒有氏,隻稱姓名,如秦宣太後芈月。女子在嫁人之後,名也不再使用,隻留下了姓,用來證明其與母家的血緣關系。例如秦穆公之女文嬴(成語秦晉之好的女主),在嫁給晉懷公後,被稱為懷嬴(丈夫谥号 姓),後改嫁晉文公後,又改稱辰嬴。此外,還有有以自己的國名 姓的,如齊姜、陳妫;也有以丈夫的國名 姓的,如韓姬、秦姬。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5

楚國宗室芈姓,熊氏,因此孫俪娘娘隻能叫“芈月”而不能随男子叫“熊月”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了解到,在先秦時期的姓氏文化中,姓表示人的血緣歸屬,證明你與其他同姓者有一個共同的母系始祖;氏表示一個人的貴賤,可能來自于封地也可能來自于官職,且是男子專有的;名表示具體的某個人,用來區别同姓同氏的族人;字是名的再豐富和延伸,隻有成年後才可以取字。

在宗法制的周代,人們隻稱氏而不稱姓,因為隻有氏才能反映出你所出生的家族貴賤。例如鮑叔牙,姒姓,鮑氏,名叔牙;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商人出生的範蠡,姓範,名蠡,字少伯,因身份低賤而沒有氏。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6

管仲和鮑叔牙貢獻成語:管鮑之交

與姓不同的是,一個人的氏會随着地位的改變而變動。例如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當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商鞅時說的是:“座之中庶子公孫鞅......”當商鞅未被魏惠王聘用而出走秦國時,因出生在衛國,而被人稱為衛鞅,商鞅變法後,秦孝公封商鞅“商于十五邑”,号為商君,這才有了“商鞅”之名,而公孫、衛、商都可以看做是他的氏。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7

《大秦帝國》中的商鞅

普通貴族外,對于周天子和諸侯國的國君,人們則以爵位和谥号稱呼。比如晉文公在世的時候,稱為晉侯,死後得谥号“文”,則稱晉文公;秦穆公在世時,稱為秦伯,死後稱秦穆公。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8

秦穆公、百裡奚貢獻成語:羊皮換賢

國君的兒子們,統一稱為公子。例如,魯莊公還不是魯侯的時候,稱公子同;齊桓公還不是齊侯的時候,稱公子小白。魯國和晉國一樣,都是姬姓,是周王朝的宗室,而齊國是姜姓呂氏,是姜子牙(呂尚)的後代。齊魯兩國作為老冤家,魯莊公曾支持過流亡在魯國的公子糾為齊國國君,因此與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結怨,“曹刿論戰”之後,齊魯兩國簽訂盟約,魯莊公和齊桓公兩人也算是“冰釋前嫌”。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9

《曹刿論戰》貢獻成語:一鼓作氣

回到我們最開始談起的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雖然我們現在稱其為嬴政,但在那個時候,稱趙政更符合規矩,例如西漢初期編著的《趙正書》。而胡亥和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兒子,稱為公子胡亥和公子扶蘇。還有一個有趣冷知識是,戰國七雄中的趙國,也是嬴姓趙氏,秦趙兩國算是本家兄弟之國。

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包括姓氏制度在内的宗法制漸漸瓦解。

姓氏制度作為宗法制的重要内容,是區分王公貴族和底層平民的重要标志,但因為姓的數量較少,而氏卻越分越多,又因為同姓不同氏者不能通婚,極大限制了古代人口的發展。進入春秋戰國的亂世後,又有大量的人口死于戰火,人口凋敝的現實,逐漸打破了以姓氏别婚姻的制度。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10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

此外,随着各國變法的展開,井田制開始瓦解,各諸侯國不約而同的開始立戶授田,促進私有經濟發展,保護個體小家庭,以獲得穩定的稅收和兵源。這一時期,别出生的姓和别貴賤的氏開是走向融合,姓更是走向底層平民,并形成百姓的概念。《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這也是我們稱秦始皇為嬴政而不稱趙政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姓氏合二為一,以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的區别對待也變成男女皆稱姓與名,但可惜的是,女性在嫁娶之後,依然隻用姓而不用名。例如,西漢文帝皇後窦氏,隋文帝的皇後獨孤氏,唐太宗皇後長孫氏,即便身為一朝之後也沒能留下名字,更不用說尋常百姓之家。

秦始皇為何叫扶蘇胡亥(為什麼他的兒子叫胡亥和扶蘇)11

此外,姓氏合一也不代表血緣偏見的消失,而是形成了以家族聚居地為标志的貴賤之别。例如清河崔氏、弘農楊氏、陳郡謝氏、琅琊王氏等等,這些加在名門望族前面一個又一個的地名,又何嘗不是先秦時期的用來區分貴賤的氏号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