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傳統絕活失傳的傳說

傳統絕活失傳的傳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02:20:35

傳統絕活失傳的傳說?李文濤正在擺弄他制作的“瞎掰”(魯班枕),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傳統絕活失傳的傳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傳統絕活失傳的傳說(密雲民間巧匠複活失傳百年的)1

傳統絕活失傳的傳說

李文濤正在擺弄他制作的“瞎掰”(魯班枕)

一種叫“瞎掰”又稱“魯班枕”的民間失傳近百年的藝術品,被密雲民間巧匠李文濤研制成功并引起關注。2007年,“瞎掰”被列為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傳統手工技藝(共39項) ”中的第18項。

今年70歲的李文濤是北京密雲十裡堡鎮靳各寨村的一位能工巧匠,出身于匠人世家,父親李玉勤是手藝高超的瓦匠,耳濡目染使李文濤從小就充滿了對手藝人的崇拜。19歲那年,他成為本村老木匠王保山的弟子。在木匠行業裡,都尊崇魯班為開山鼻祖。傳說魯班的一生有很多項發明,但最難、最能體現智慧的是“魯班枕”和“魯班鎖” , “魯班枕”考察的是木匠的天賦和雕刻功夫,注重的是微觀,而“魯班鎖”則注重的是宏觀。

“魯班鎖”原理建房的技術基本失傳,父親李玉勤為了鍛煉兒子的技藝,找了一張“魯班鎖”的圖形,李文濤對照圖形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終于将其複原。“魯班枕”的制作同樣也充滿了玄機。李文濤第一次見到“魯班枕”是15歲,他當時覺得這個叫“瞎掰” 、共分三層的小闆凳特别好玩,閑聊的時候可以打開當闆凳坐,睡覺時還可以當枕頭,李文濤對這件希罕玩意充滿了好奇,經常擺弄它。當了木匠後,他才知道“瞎掰”是木匠的開山鼻祖魯班爺留下的寶貝。跟師父學藝一年後,李文濤20歲時花了一天一夜的功夫,憑着少時記憶,終于造出了“瞎掰” ,盡管造得有些粗糙,但制造原理是對的。這件處女作“瞎掰” ,直到50年後的今天,他還保存着,他怕随着時間的推移,記憶力減退,民間再也沒有人會做這件東西。

2004年,李文濤在家裡成立了以複制古老民間木制手工藝品和生活用品為主的小作坊“傻子藝苑” 。藝苑的主打産品就是在民間已經失傳多年的“瞎掰” 。别看它矮小,制作難度卻較大。首先是木材的選取,必須選用無疤、無蟲眼、韌性好、密度大的優質硬木材為原料,然後把木頭截成40厘米長的圓木,把鋸好的圓木放在一口大鍋裡,放上水、鹽和他自己配置的獨門藥物,進行煮蒸,10個小時後,木材煮透了,撈出來放在透風不着光的地方碼齊陰幹,切忌用陽光暴曬,這樣做出來的“瞎掰”不會裂紋和變形。

一年後等木材幹透,把它鋸成12厘米寬、6厘米厚的闆材,在鋸好的6厘米厚的闆材上将其打線平均分為三份,每份上還要畫好槽、梁,然後進行鋸、刨、雕、鑿,造好的“瞎掰”從側面看是彼此相連的三部分,其實它是一塊獨闆精緻而成的。“瞎掰”的上面從中間斜向下鑿,分兩部分,右半部分為鑿透的三槽四梁,左半部分為兩槽三梁,它的原理就像我們的左右手,“瞎掰”面是左右手的手掌,中間是十個手指在關節處斜彎交叉咬合在一起。“瞎掰”的名稱是因人手拆掰而得名。

“瞎掰”最難的是鑿槽和制梁,制作梁之間的縫隙稍不小心就會損傷到梁,前功盡棄。制作一個完整的“瞎掰”需要兩天,制作出來後要抛光,同樣縫隙之間的抛光也是最難的,因為縫隙太小了。抛完光後,才能上色打蠟,這樣一套工序才算完成。

為了使這門古老的民間生活用品的制作提高效率,李文濤自己研究發明了制作“瞎掰”的小型機器,鑿梁制槽的“槽梁機” 、抛光用的“磨光機” 、制作縫隙用的“漏縫機”及“鎖邊機”等五六種,大大提高了功效。村中父老感歎地說:“文濤就是生在農村,沒多少文化,窩憋了! ”

李文濤卻豁達地說,哪的黃土不埋人,人活着關鍵是有意義。利用專長複活古董,别人也許覺得沒有意義,但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東西,丢了太可惜了,恰巧自己又有這門手藝,理所當然就得把它撿起來。

藝無止境,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李文濤說,他現在不僅可以做“魯班鎖”和“魯班枕” ,而且還可以承建寺廟、亭、台、樓、榭、花轎、百寶格、盆景、花瓶、屏風、佛龛等幾十種建築及民間的工藝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