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需要積累,也需要靈感。靈感來源于生活,也可以來源于優秀作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字帶來的靈感更有沖擊力。
比如一個四年級學生聽了《孤勇者》後,站在家長的角度寫了一篇“輔導作業版”的《孤勇者》。“你就會和我擡杠,一上網課就抓狂,每次輔導作業,你就哭一場……上課聽講了嗎?我臉上有答案?”,寫得真好,畫面感很強,沒有親身經曆寫不出來,沒有範本可能也難得寫出來,這創作的靈感主要來自生活和歌曲文本。
還比如,我們看了一本小說,被裡面的某些好句子吸引了,覺得文字真是魅力無窮,于是寫作文時也會模仿着寫出類似的句子,或者想起了與那個句子有關的事情,然後有了作文素材。
看作文不隻是為了套作和模仿,也為了培養語感,激發靈感,積累素材,增強信心,等等。
今天分享的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不深不淺種荷花》,有的學生稱之為“驚人之作”。
咱們先直接來看作文吧,作文題在後面。
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大緻是這樣的:
通過種櫻花失敗的經曆引出論題“适合自己”,此時沒有用一句簡短的話表明觀點,但觀點其實已經在其中了;舉了兩個反面事例,說明随波逐流會迷失自我,以此說明堅持自我的重要性,而能堅持自我是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基礎;進一步論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緊接着論述無論是在某一刻,還是整個一生中,都要在堅持自我的前提下觀适合自己的景物、走适合自己的道路、過适合自己的人生等等;最後總結觀點。
從此文中可以獲得什麼呢?
首先,懂得積累的重要性。
老師看你的作文主要看什麼?看你的能力與才華,看你的觀察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表達能力等等,看你平時讀了什麼書、會不會運用所看所學等。
在作文中合理且巧妙地展現自己的積累,就是一種寫作智慧。從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閱讀面很廣,他起碼看過川端康成的《雪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至少知道弘一法師、蒲松齡。不夠自律和努力的人怎麼會涉獵如此之廣呢?老師會覺得這個學生真不錯,當然傾向于給作文高分了。一個學生說看得頭皮發麻,大概就與此有關。
其次,寫作文要先有思路。
寫到哪裡算哪裡——這是很多學生所“擅長的”,這樣就會導緻自己寫不下去,文章的思路不連貫。在動筆前,我們最好先想好先寫什麼、再寫什麼、如何組合不同類型的論據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本文的總體思路就是:提出論題,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分析問題,怎麼樣找到适合自己的呢?就是堅持自我。
現在很多人寫議論文喜歡在開頭先來一句名言,再來一大段議論,其實不必每一篇都這樣寫。和現在的很多作文比起來,本文的開頭就可以算得上“驚豔”。
本文的不足主要是論述不夠透徹,比如:沒有直接解釋“不深不淺種荷花”這句話,這裡的“不深不淺”就是“适合自己”;始終沒有闡釋什麼是适合自己的,其實隻要一句話即可,是符合初心的呢,還是貼合個性的呢?
這是作文題,高考安徽卷,可以提煉的論題還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等。
你有沒有從中得到什麼靈感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